味蕾与心境之争

日前和朋友吃饭,聊到她此前去一家独立咖啡店尝鲜,那是家街边小店,三两座位,咖啡不知品牌却出奇的好喝,喝完似乎都更能听懂身边店主和外国客人的聊天了。说完低头点餐,看见一道辣椒炒肉所用的青椒竟然每500克要300多元,她又笑着说,不就是辣椒嘛,随便吃吃好了。忽然让我有种感慨,我们常常对一些食物的品类精益求精,却在另一些食物上随和无比。比如我对于茶叶的如数家珍,比如朋友在咖啡上的身心愉悦。

为此,特别找来去年一部有关咖啡的喜剧电影,名叫《一点就到家》。本是奔着咖啡去的,最后剧情却看得食髓知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云南种植出了中国90%以上的咖啡,历史可追溯到百年以前。这部电影的故事就始于云南普洱一个世代种植普洱茶的村子,交通不便,生活状态原始。因普洱茶年年收购价下降,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妇孺即使收入微薄,也无力改变现状。一个在北京送快递多年的本村小伙子小彭毅然返回家乡,准备开一家快递公司,他连拖带拽地拉上多次创业失败的青年小魏合伙,生意尚未起步就因为过度营销赔了个底儿掉。

失意时总有转机,他们遇上了一个村中叛逆——村长儿子小李,他早年自作主张砍掉家里所有茶树,改种咖啡。在村民心里,又苦又酸的黑水哪有世代的茶汤好喝,叼着烟袋坐在大树下,嘬一口茶水就是村民辛苦一天后的无上享受。可就这样一个红果果,被小魏偷偷送到咖啡大赛上,得了银奖。一时间,三个小伙儿意气风发,梦想相交,号召村民改种咖啡树,准备大干一场。

他们的咖啡豆号称有“远山树林的味道”,引来世界最大的经销商高价收购,三个小伙伴产生了巨大分歧。三人同行一路,最后分道扬镳。当然,喜剧结局皆大欢喜,小魏回归,三人转变方向,最后咖啡豆作为自主品牌畅销世界,三人都达成了自己的梦想。

现实中咖啡豆的现状并没有这样幸福的结局,虽海内外获得诸多美誉,云南咖啡还是因刻板印象很难深入人心,大批咖啡豆被出口再包装进口。或有小范围圈地给大型咖啡企业按要求种植和烘焙。即便如此,因地势原因而产量受限,无法与其他适种植国家竞争。所幸这些年来,许多咖啡人做起独立的精品咖啡,仍在坚守内心的“远山树林”,终其一生走在普及和宣传云南咖啡的路上。

就像茶友和咖友常像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一般,进口与国产也常常在天平的两端摇摆。当我们执着于品牌和品种的定位时,确实是一种节约筛选时间和

成本的好方法。可是当这世间万物越来越多元化时,那些被我们错过的、原本能够持久发展的事物和人们,或许就失去了一线生机。

我们热爱的某一种味道,或许带着经年沉淀的甘甜,也有花香果香的馥郁,甚至不同品种的辣椒也有偏辣和偏香的区别。那些深藏在我们固定审美以外的美好体会,只有不断的尝试和欣赏,才能有别样的新奇和快乐。

三个小伙伴成功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回家工作。事无高低贵贱,家却有亲疏远近。他们日常的生活或许不光鲜诗意,却给更多人带来了远山树林的清新悠远。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能尝到这样的味道。或许就像朋友探店喝下的那一口咖啡一样,并不一定提升了英语水平,但耳清目明还是自有体会的。

清晨街边的咖啡和日头下树荫里的茶汤,城市里干净宽敞的马路和乡村虫伏鸟鸣的山林,你心里追求的梦想和别人辛苦维持的生活。这些同样重要,亦同样美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