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恒无为也。矦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万物将自定。
二、译文:
道永远衍生并约束而不干预万物。侯王如果能执守道,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复现外观。
随着万物生长变化而想要自身决定外观时,现实的我将会以至贱无名的“浑沦一体之物”来约束它。以至贱无名的“浑沦一体之物”来约束它,将会使万物复现应有的外观。万物如实地复现它应有的外观,这样万物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已呈现出来。
三、字义:
[说文注]:恒,常也。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上下犹往复也。“心㠯舟施,恒也。”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
[尔雅·释言]:为,作也,造也。凡有所变化曰为。[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若,如也。[书·盘庚]:若网在纲。
[玉篇]:守,护也。[易·系辞]:何以守位,曰仁。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泛言攺易,亦曰变化。[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注]:化者改旧形之名。[说文]:化,敎行也。[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欲,期愿之辞。[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说文注]:作,起也。[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駉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
[玉篇]:名,号也(人或事物的称谓)。
[说文]:朴,木皮也。[徐]曰:药有厚朴,一名厚皮,木皮也。[说文]:仆,给事者。[礼·礼运]: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古代把人分为十等,仆为第九等。[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将,抑然之辞。[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辱,污也。[左传·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涂泥久矣。注:辱,埋没。[仪礼注]曰:以白造缁曰辱(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的过程,是谓辱)。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污,曲也。[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尽而不污。[杜注]言尽其事实,无所污曲。
情,實也。[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周礼·天官疏]:情,谓情实。
[说文]:定,安也。[增韵]:定,正也。易·说卦:天地定位。
四、说明:
这一章要与道经三十二章对照着看。老子在道经三十二章阐述了“道”为什么要“无名”。并告诉我们“无名”的益处就是“仆唯妻而天地弗敢臣”,“无名”的结果就是“自宾”、“自均”。而这一章老子阐述了“道”为什么要“无为”。并告诉我们“无为”的益处就是“不辱以静”,“无为”的结果就是“自化”、“自定”。“无名”也是对“众父”的解释,“无为”也是对“玄德”的解释。
我们从前面的道经十六章也可以知晓,“道”的“无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道”所谓的“约束而不干预”是必然的。
道经十六章:
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凡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当运动达到一定的烈度,并突破此烈度,那么必然会有结果表现出来。运动突破烈度的过程,老子称之为“至虚极也”。突破烈度的运动结果被表现出来,老子称之为“守静表也”。老子把突破限度的运动称为“无”,也称为“动”。表现突破限度运动结果的运动称为“有”,也称为“静”。简单些说,“静”是对“动”结果的展现。
可以看出,“道”以“无”完成对万物的约束之后,万物的发展变化就由“无”来完成了,而不再需要“道”去干预了。所以老子说“不辱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了理解“不辱”,我们先看看二十八章,我们对“白辱”的解释。
“白,不辱也。”,逐渐去除污迹,白就显现了。由此可见,“白”之所以存在着,由于能逐渐去除污迹的原因。同样的道理,“辱,不白也”,逐渐污辱白色,辱就显现了。“辱”字的着重点是“黑”形成的过程。所以说,用“辱”字强调的是过程,用“黑”字强调的是结果。
对于“不辱”的理解,不要按字面去理解。“辱”有“变化”的意思,“不辱”就是“不再变化的意思”,也就是指万物的外观形制在某一阶段可以维护现状而不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