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合脉
心之合脉: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多食酸味,则肝气增而伤脾
多食苦味,则心气增而伤肺
多食甘味,则脾气增而伤肾
多食辛味,则肺气增而伤肝
多食咸味,则肾气增而伤心
心之合脉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心合脉:
五脏与五体相合
心主要是联系脉
心之合脉
其荣色也
心主血
血行脉中,故合于脉
血华在貌,故荣于色
心属火
受水之制
以肾为主
心脏
与脉相应
它的荣华
即表现在
面色之上
肾水可以
制约心火
中医药
防治冠心病
经验谈之一:
从肾,论治冠心病
有其,独特的优势
疗效显著
冠心病
(胸痹心痛)
从肾论治心悟
摘要:
中医从肾,论治冠心病
有独特的,优势及疗效
现从
肾精、气、阴、阳、经络
与心血、气、阴、阳、神
等方面
的生理联系
和病理相关
进行了从肾而论治
冠心病原理的分析
并结合多年的
临床观察研究
和治疗经验
旨在初步阐明
肾脏的气血阴阳变化
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
相关机理
探讨中医药
从肾而论治冠心病
证型、证候的治法
以期提高
冠心病的
中医辨治水平
以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
冠心病;
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
从肾论治
冠心病属于中医
胸痹心痛的范畴
中医辨证
施治体系
是古代名医
及现代医家
在实践当中
不断的发展
的经验总结
中医心肾
相关理论
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家
对于心肾之间关系的
科学研究和理论发挥
进一步促进了
心肾相关学说
的发展与完善
五脏皆相关
而肾为水火之宅
即为五脏发生之源
因此肾与心的
关系不仅是
五脏君相
的关系
更有着
水火既济、
相生相克
的关系
多年长期
从肾论治
冠心病(胸痹心痛)
取得了显著
的临床疗效
现就其
理、法、
方、药
探讨如下
1 理论依据
古人
早就点明
心肾两脏
关系密切
心肾生理关系
主要表现在于
少阴经脉相连
君相阴阳互生
心肾水火相济;
病理上
多变现为
心肾不交
也有些
医家在
同名经辨病、
阴阳互损
的理论上
有所研究
心肾阴阳相交包括:
阴阳互制互用、
精血同源化生、
神志相用
同样
阴阳互损
又涵盖了
心肾不济、
精血不生、
神志分离
1.1
生理上
心肾
经络相联、
阴阳相交、
水火相济
心肾同名少阴经
手少阴之经从心上肺
与肾经在肺中沟通
任督二脉
沟通心肾
加强心肾的沟通
阳气的互通通用
心阳即为一身阳气之大主
是为君火,能够温煦全身
肾阳为
阳气之根
是为相火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心阳对肾阳具有
统帅、温煦作用;
肾阳对心阳具有
化生资助的作用
二者
相生相化
共同协调
人体阴阳
精血互生
方面
心主血,心血来源于
后天的水谷之精所化;
肾藏精,肾精来源于
先天的父母所授之精
先天后天
相互生养
相互转化
共同提供
生命活动
所需血液
心气推动血液下养肾
化生为肾精;
肾主髓
髓生血
血液随着
肾气推动
奉心化赤
精血互化
滋养人体
神志互存方面
心主神明
统帅一身
精神活动
心神旺盛
肾精得充
肾舍志
肾精生髓
脑为髓海
髓海充盈
则会脑明
脑明神清
心主血,而藏神
肾主志,而藏精
以先天生成之体论
则精生气,气生神
在正常的
生理状态
心
下降于肾
以温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
上济于心
涵养心阳
使心火不亢
肾无火则水寒
心无水则火盛
心肾升降有序
东方实,西方虚
泻南方,补北方
坎离交姤
龙虎回环
心肾相交
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
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
《易经》将这种
阳刚阴柔之间的
相辅相成的运动变化
称为流行,也叫“应用”
1.2病理上可见
肾病及心
相互影响
病理方面
肾的经脉病则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咳唾有血,喝喝而喘,
心如悬若饥状,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口热,舌干咽肿,
上气,噫干及痛,
烦心,心痛,
脊、股内后廉痛
肾经的病症在
多方面表现为
心病的症状
治则取同名经配穴法
从肾经出发
改善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症状
肾气充则
五脏气盈
肾气亏虚
命门火衰
则会心阳
鼓动无力
心失所养
则发胸痛
阴阳失调
水火不济
肾为元阳
肾阳衰微
不能
上温于心
心阳不足
温煦、推动
功能减弱
而出现的
一系列机体失于
温煦的虚寒证候
心脉寒痹
发为胸痛
肾阴亏虚
阴虚不足
上制心阳
心火
独亢于上
则会心悸、
五心烦热、
夜不能寐
等的心火
上扰症状
五行之道,亦存乎其中
若心肾俱虚,互不能荣,
水火不相接,一身虚弱
《诸病源候论》:
诸阳气虚
少阴之经气逆
谓之阳虚阴厥
亦令心痛
治疗上要:
阴中求阳
阳中滋阴
阴阳共调
精血同为
阴阳相交
之物质基础
肾精为先天之精
其亏虚难以生髓
则心血难生
心脉
血液空虚
不荣则痛
发为胸痹
治法当
填精益髓,助心化血
补益肾气,气充血生
心肾不交,形神分离
心为大主,主神明
肾为宰相,其舍志
肾精不足则人的
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难以统一,神志迷离
同样则料虚
添补肾精
肾精充则
脑髓充盈
神明可清
2 实验依据
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发现
肾脏和冠心病(胸痹心痛)
发生机制的密切联系
也为
从肾论治冠心病
(胸痹心痛)
提供了科学依据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的主要因素包括:
年龄的衰老、性别的差异、
血脂异常、高血压、
吸烟、肥胖、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以及有冠心病(胸痹心痛)、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家族史者
有人证实高龄(≥60岁)患者的
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
高于低龄人(<60岁)
冠状动脉
狭窄程度高于低龄组
病变支数多于低龄组
《素问》:
随着年龄增长肾精渐亏、肾气渐衰
这与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发病率
随年龄上升而上升是相符的
心房肌细胞分泌
的心房利钠肽(ANP)
有着利尿、舒张血管、
降低血压、排钠、
对抗肾素一血管
紧张素系统和
抗利尿激素的
作用
而肾脏中存在
心房利钠肽受体
心房利纳肽
与其结合
从而发挥的
生物效用利尿、
扩血管等
这便是现代研究证实
的中医心肾相交理论
相反而言
肾脏通过分泌的
多种激素影响着
冠心病(胸痹心痛)
的发生机制,如:
肾素、血管紧张素控制血压
影响心血管系统为
冠心病(胸痹心痛)
的发生埋下隐患
肾脏分泌性激素
现代研究中发现:
心脏疾病相关于
性激素分泌失衡
女性在
发生冠心病(胸痹心痛)
方面可能有其特有的因素
有实验证明绝经后女性
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
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
故从肾脏角度调节激素的分泌平衡
有利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的防治
对于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发病机制
有多种学说理论
而近年多数学者支持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即是
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
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
郝群在模型中加入
灌服补肾汤剂的兔血清
收集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
则NO水平明显升高
MDA含量明显下降
内皮细胞
凋亡率下降
(P<0.01)
同时
内皮细胞
内线拉体
变化趋于正常
这说明从
肾治疗冠心病(胸痹心痛)
可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 典型案例
患者徐某,男,62岁
2017年5月患者突发胸痛
天津医科大总医院急症就诊
查相关检验后考虑为
“急性心肌梗死”
合并
“陈旧心肌梗死”
予双抗、扩冠、调脂等
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未住院治疗
后查冠脉造影提示冠脉三支病变
现偶有
心前区及后肩背部隐痛
多于天气变化疼痛明显
患者为求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于我处门诊求诊
一诊:
主诉:间断左后肩背酸痛7个月
现症:患者左后肩背酸痛,
无明显心前区疼痛的不适,
偶有心悸、气短,无胸闷、咳嗽
等其他明显不适,纳食可,
夜寐尚可,二便调,
舌色暗红、舌下络脉青紫、
舌苔白腻,脉弦细
血压:112/85mmHg,
心率64次/min,律齐,
各心脏听诊区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ECG示窦性心律,
陈旧性心肌梗死改变
四诊合参
中医辩病辨证为
胸痹心痛病之肾虚血瘀兼痰湿证
中医治以补肾活血兼除湿行气,处方:
太子参15g、丹参15g、川芎20g、
当归10g、郁金10g、佛手10g、
瓜蒌10g、麦冬15g、熟地15g、
山茱萸15g、茯苓15g、泽泻10g、
炒酸枣仁15g、净山楂15g、
荷叶10g、红景天12g、陈皮6g
7剂,水煎服,分服
二诊:
患者前症
有所减轻
但于夜间偶有:
左后肩背疼痛、气短症状,
双目稍干涩,舌色暗淡、
舌下络脉青紫、舌苔薇黄腻,
脉弦细
考虑患者痰湿已久
有入里化热的趋向
前方有效
故继续予前方
并去泽泻加胆南星6g
以加强清热化痰力度
加
菊花10g
清肝明目
粉葛15g
生津养阴、
保护心血管系统
加羌活10g
止痛、扩冠抗血栓
三诊:
患者后肩背疼痛
症状明显减轻
仍夜间偶有:
疼痛,
舌暗红,
苔少微腻,
脉弦细滑
考虑患者疼痛仍有,
前方去郁金、荷叶、瓜蒌、胆南星,
加醋延胡索15g、三七粉3g冲服
加强理气活血止痛;
加法半夏5g
辛开散结、
化痰消痞
行气祛痰
加鸡血藤10g
养血活血止痛
降低心脏消耗、降血压、
调血脂、抗血栓等
协同治疗冠心病
(胸痹心痛)
四诊:
患者诉昨日
天气骤冷时
突发左后
肩背疼痛
休息后
可缓解
舌暗红,
苔少微腻,
脉沉细弦
考虑
天气寒冷
寒主收引
血管拘急收缩
有梗阻部位的
血管收缩变细
血流减少
不通则痛
前方
加桂枝6g
温通血脉;
去法半夏加桔梗10g
开提肺气、
载药上行
直达病所
后五至八诊:
患者症状
明显减轻
疼痛的发作频率
减少至半月一次
考虑患者的症状控制尚可
体力及精神较前明显好转
改为补气活血、行气化痰
的中成药物继续
巩固疗效
控制病情
定期随访
近半年症状控制尚可
无明显的心前区疼痛
此法吾师
二十余年
临床实践
十之八九
效果良好
为患者
减轻病痛
反响卓著
按语:
此证以肾虚血瘀证
作为主证
兼气虚、痰湿
肾虚为本
血瘀、痰湿为标
标本兼治
首先
补肾补气
为第一要,
本方以简化的
六味地黄丸为基础
滋补先天一身之气
熟地归肝肾经
除可填精益髓、补血滋阴之外
尚有抗氧化、促进造血等作用
在治疗
心悸怔忡
方面也有
很多临床
研究报道
心肾双补;
山茱萸同样
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
涩精固脱
同样具有抑制
心肌细胞凋亡
保护心脏作用;
泽泻为六味地黄丸中的使药
配合茯苓主要为利水渗湿作用
一补一泄,以补为主
一方面可以
减轻熟地的
滋腻性质
另一方面泽泻具有降血脂、
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心肾双治
三种
药物合用
从肾论治
冠心病(胸痹心痛)
即补本虚又兼治标病
太子参
益气健脾
清补不燥
也可改善
心肌组织
的氧化
应激状态
保护心肌
与丹参合用
增强益气补血作用
此方中设为君药
血虚
血脉
则会难以
充分鼓动
血少则会
艰涩成淤
淤血不去
新血难生
互为因果
患者舌下
络脉青紫怒张
说明血瘀较重
要注重活血化瘀
丹参
养血补血、
活血祛瘀
现代研究药理成分证实:
丹参具有调节心脏功能、
扩冠、增加血流量、
阻碍血小板聚集、
抗动脉粥样硬化
等防治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作用
当归:
补血和血行血
既可扩张血管、
缓解血管痉挛、
抑制心肌肥大细胞
又可保护血管内膜
从其
发生机制
保护心脏、
改善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症状;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活血行气且散瘀止痛
效果尤著
现代研究表明:
川芎可以
抑制机体合成
血清乳酸脱氢酶
和肌酸磷酸激酶
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冠脉血液循环、
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在心血管方面应用广泛
血虚当补
血瘀当化
丹参养血行血
当归生血和血
川芎行气活血
当归、川芎
二者合为
“佛手散”
古时多用于
妇人血瘀证
加丹参三者
共奏生血活血
化瘀止痛之效
使得气行、淤化、血生
为吾师治疗胸痹心痛病
气虚血瘀证的
常用基础方
郁金清心行气,活血止痛,
佛手取其行气止痛作用,
共同加强前三药行气活血作用,
兼可止胸背部的疼痛。
现代研究指出红景天
从多个机制上具有
保护心脏、抗血栓
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补气养血,
增强扶正固本疗效,
用在此方有锦上添花之效。
瓜蒌清热涤痰、
宽胸散结、
润燥滑肠
且可扩张冠脉、
降低胆固醇、
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可用于
任何证型的
胸痹心痛病
麦冬
清心养阴
既可改善
心肌缺血
又可制约诸
行气活血药
的燥热之性
取酸枣仁
宁心安神
的作用
山楂、荷叶
取两者的
行气化瘀、
降血脂、
改善动脉
粥样硬化
的作用
共同
辅助主药
兼治他症
茯苓,取其
健脾化痰、
宁心安神
作用
用于兼痰湿的患者
从根治痰,兼安心神
陈皮理气、燥湿化痰
可助瓜蒌、茯苓化痰
现代研究表明其可
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本草纲目》:
其治百病
同补药则补
同泻药则泻
同升药则升
同降药则降
这里陈皮
即为使药
调和诸药
使诸药补而不腻
全方诸药
即从中医药效归经方面
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
共同作用于冠心病
(胸痹心痛)
形成的病机、机制
从肾出发全方位论治
冠心病(胸痹心痛)
4结语
冠心病(胸痹心痛)
为五脏
皆相关的
以心病为
主要表现
的复杂性
疾病
心病治心
应为首要
中医治疗冠心病
(胸痹心痛)以
辨证论治为特色
《推求师意·杂病门》:
心以神为主,阳为用
肾以志为主,阴为用
当今社会
心疾可疗
心病难医
心主神明,神明不清
欲念过重,心神难净
五志过极皆损人之大主
心难治,退而治肾
《医贯》:
五脏之真
惟肾为根
肾主宰全身气血阴阳
强肾则令诸脏腑渐充
治肾为本,病疴可起
从肾论治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理、法
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胸痹心痛)
的理论内容
对指导实践
及临床应用
有重要意义
补肾为先,寓补于通,
临床疗效,十分明显
但这仍属于吾师
从肾论治冠心病
(胸痹心痛)
的个人经验
因此,今后对于
冠心病(胸痹心痛)
从肾论治的此类
临床经验及理论
有待进一步
的深入研究
以提高冠心病
(胸痹心痛)的
中医临床
辨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