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是如何做到的?
小编按:
春节后市场突然遭遇寒流,抱团股瓦解,并且持续下杀,部分龙头甚至腰斩,跌幅30-40%的不在少数;而近期市场又迎来了一波修复和反弹……身处波动之中,投资者要如何突围?专注基本面的李萤老师认为,关键在于投资者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李萤
今天我们来谈谈思考力的话题。在《提高炒股收益的关键思维课》的课程里,我引用了教父维托考利昂的话:“有人一辈子也没有读懂世界,有人半秒钟就发现了问题”。其实我在呈现一种被称道的能耐:认知的穿透力。
棋手的水平有高低,人们在投资上的认知也有高低。低水平的棋手学习技术分析形态学的套路,通过看图识别机会,假如多头排列、“多方炮”这类技术图形出现,就认定股票会涨;中等水平的棋手会主动制造局面,操纵股价的庄家主力属于这类,他们制造漂亮的技术形态或操纵股价引诱投资者入局;到了最高等级投资家层面,会看到并能把握基本趋势。
他看市场的变化,就像在看天空中的云:不同季节和不同的地域应该出现什么状况心知肚明。市场出现的任何状况,只不过是他预设的无数局面中的一个……每个关键时刻他都知道哪一步是必须走,哪一步是可选的;自己面临哪些选择,每一样选择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每个局面对自己是好还是坏。
投资家的这种能力被我们称为认识市场的穿透力。拥有穿透力的人和“吃瓜群众”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看不见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一般人看见什么就炒什么:比如以前超级真菌新闻医药股掀起了涨停潮,结果一天就偃旗息鼓。三大类抗生素都没法杀死“耳念珠菌”,医药公司怎么就受益了呢?如果新闻爆发出来就能赚钱,世界首富不应该是新闻记者吗?如果仅看上市公司报表就能赚钱,富豪不都应该是会计师吗?如果知识就是财富,图书管理员岂不是离“知识”最近吗?
股市赚钱的人排除那些有特殊地位看底牌的人,只有两种:
靠反应速度赚钱,押对爆发性的趋势;
另一种靠认知穿透力赚钱,能伴随企业长期持续盈利趋势来赚钱。
前者靠天赋,比如杰西利弗莫尔、徐翔、辛宇;
后者靠智慧比如邱国鹭和冯柳。
爆发性趋势既然有爆发性,就不具备持续性。华尔街有老交易员,有大胆的交易员,但没有老的又大胆的交易员。持续性赚钱虽然有持续性,可非常非常慢,很难让人从直观上接受。
过去我以为急功近利只是散户的想法,没想到这居然也是企业家的共识。曾经朋友介绍几个搞实业朋友吃饭,我谈到定期投资基金的好处,企业家朋友大不以为然:“我就是喜欢自己炒股。在股市一年挣个50%,100%就休息不行吗?我看基金的回报太低啦!” 他应该是今年200多万新开户中的一个吧,还没有呛水,正处于意气风发的状态。
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如何做到
目前市场在3400点展开调整,如果海外市场没有出现类似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很难在本次回调中看到大盘跌破3000点。要逆转向上的大趋势,没有巨大的外力是很难的。真正支撑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趋势向好的力量,眼高手低的人是看不见的,就是看见也不知道如何消化。
让我们用更深层次的穿透力来说事:
首先我对制度改革红利有信心;
其次我对中国通过技术创新领跑全球有信心:和德国日本封闭式的工业4.0、工业智能制造相比,中国高精度、大批量制造体系是面向全球供应链开放的,具有灵活匹配和快速响应的特质,中国制造业寻求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更能获得全方位的优势;这就意味着,未来高科技载体的生产和应用场景在大多数领域中国可以领先。
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认为是信念系统+认知能力+经验直觉的合体。
首先穿透力必须建立在一个信念系统之上,投资长期持续盈利增长的企业就有高回报。这个信念系统建立不起来,长期价值投资的体系就建立不起来。信念来自基础逻辑,只有符合这个逻辑,可以通过这个逻辑推导的结论才是可以采信的,与之完全背离的就在我理念之外。
其次是认知能力,这需要一种“无中生有”的能力。去发现看不见貌似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就像前面说的发现德国日本智能制造理念和中国的本质差异),这个能力看上去很难,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找到“有”的边界,你就“看见”了“无”。物理的边界、数学的限制、时空的约束、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凡此种种的受限都在等待被突破,而每一次突破都将带来深刻的推动力。学了这么多知识,了解了这么多信息,不就为了看清楚人类将走向哪里,看见那种看不见又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吗?
最后还是感性的部分,经验和直觉。投资成功之前至少需要二十年的经验积累,为什么?活久见啊!经验直觉最大的帮助就是提高一个人的信噪比。当信噪比提升到很高的水平,用脚趾头就能分清信号和噪音。良好的直觉在风险若隐若现时就能感受,在机会尚未出头时又敢于提前布局。没有信念的加持,光靠直觉是危险的。高信噪比好比是刀刃,如果没有信念系统的刀背和认知的刀柄,很难成为一把获利的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