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大学生“逆袭”的跨年代分析
逆袭一词出自日语:ぎゃくしゅう,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最初是一种网络用语,其本意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逆袭”在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含义,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为例,可以管窥“逆袭”的跨年代演变。
一、八零年代大学生的“精英型”稳赢逆袭:做出伟大的贡献
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最早一批大学生,当时的大学生对于逆袭还没有什么概念,一句“书山有金矿,学海藏智泉”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学,只要考上就是人生的逆袭,考上大学的人没有不爱读书的,学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每天辗转于上课、自习、实验和频繁的测验却是不亦乐乎;80年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大学生代表,《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与追求》一文中提到“在国家地震局科技人员队伍中,八十年代毕业的各类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占全局科技人员总数的22%”,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出对于8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为国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对自己的“逆袭”。
二、九零年代大学生的“大众型”能赢逆袭: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9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相较于80年代的大学生生活更加的丰富和自由,他们会拿着卡拉OK的歌本和麦克风在宿舍唱歌,会在床头贴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海报,会在宿舍打拳击、切磋,也会举办舞会,与自己的恋人共舞……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的背景下,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了更多的出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这里面就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对于他们来说,“逆袭”就是敢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三、新世纪大学生的“普及型”多赢逆袭:多极生态圈的发展
00后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大学生,2020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关于“暑假逆袭计划”的文章,通过“旅行、实习、爱好、心愿活动、读书、运动、学习、考证、家务”九个词定义了大学生的“逆袭计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大学生对于“逆袭”的理解更加个体化和全面化:关注对自身个体的投资和个人精神世界的诉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世纪大学生的逆袭并非单极的突破,而是多极生态圈的发展。
不同时代的“逆袭记忆”都体现了不同代人的追求,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性,才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