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2)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1)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2)
解释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3)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4)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5)
《幼学琼林》详解(16)
《幼学琼林》详解(17)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8)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9)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20)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1)
朝廷
【原文】三皇为皇,五帝为帝。
三皇:关于三皇到底是谁没有确切的说法,有的书上说是伏羲、神农、燧人。有的书上说是天皇、帝皇、人皇。还有的书上说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也有很多种说法,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译文】
自古以来伏羲、神农、燧人通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合称为五帝。
【原文】以德行仁者王wàng,以力假仁者霸。
王:本来指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以力假仁霸:借助武力推行仁义的称为霸主。霸:指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这里解释为称霸。假,借的意思。
王天下,其核心就是以“德”治天下。“德”怎么治天下呢?很简单,大家都对你心服口服,自然就不治而治了。怎么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仁者,天下无敌”。“王天下”是儒家的理想。“霸天下”,其核心是以“力”治天下。谁的拳头大,就谁说了算。不服?那就把你打服。“霸天下”是法家的主张。
【译文】
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天下的人可以称王,用武力来假借仁义来征服天下的人可以称霸。
【原文】天子,天下之主;诸侯,一国之君。
天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宣称“君权神授”,自己是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旨意来治理天下。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在他自己的统治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是要服从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天子朝贡述职,并有出兵协助天子征战的义务。
【译文】
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诸侯是一国的君主。
【原文】官天下,乃以位让贤;家天下,是以位传子。
官天下:远古尧、舜的时候实行禅让制度,上代君王退位,由推举出的贤人继承君位,称为官天下。
让贤:让位给贤能的人。
家天下:大禹死后,君位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从此有他的子孙世代继承,称为家天下。
【译文】
官天下就是把王位让给贤能的人,家天下,就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
【原文】陛下,尊称天子;殿下,尊重宗藩。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殿下:殿阶之下,后来引申为对诸侯王、太子、诸王的尊称。
宗藩:指受天子分封的与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为他们有拱卫王室的责任,就像藩篱,所以这样称呼。藩本来的意思是篱笆,后来有拱卫,保卫的意思。
【译文】
陛下是对天子的尊称,殿下是对皇室宗亲的尊称。
【原文】皇帝即位曰龙飞,群臣觐君曰虎拜。
即位:指帝王登基。新皇帝继位,纪年改元,以示万象一新。
龙飞:古代用龙来比喻帝王,为帝王的兴起或即位,就好像龙飞上天一样。
虎拜:周宣王的大臣召穆公名虎。因为平定淮夷的战乱有功,宣王赐给他山川土田,召穆公稽首拜谢。后来称大臣朝拜天子为虎拜。
觐: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泛称朝见帝王。
【译文】
新皇即位登基称作龙飞,臣子觐见君王叫做虎拜。
【原文】皇帝之言,谓之纶lún音,皇后之命,乃称懿旨。
纶音:即纶言。帝王的诏书、旨意。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2)
朝廷(2)
【原文】天子尊崇,故称元首;臣邻辅弼,故曰股肱gōng。
元首:头脑,后来用于指君主。现在也用来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臣邻:本谓君臣应相亲近,后泛指臣庶。
辅弼:亦作“辅拂”。辅佐;辅助。
股肱:大腿和胳膊。用来比喻左右辅佐之臣。
【译文】
天子的地位崇高尊贵,所以叫做元首,臣子辅佐君王,就像大腿和胳膊,所以叫做股肱。
【原文】龙之种,麟之角,俱誉宗藩;君之储,国之贰,皆称太子。
龙之种:即龙种,龙的孩子。后来指帝王的子孙。
麟之角:麒麟的角,是贵重稀少的东西,比喻高贵的人。
麒麟:中国传统的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
宗藩:亦作“宗蕃”。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因其拱卫王室,犹如藩篱,所以这样说。
储:储君,是指定的皇位(王位)继承者。
贰:国君之副,也是对太子的称呼。
另一联略异:龙之种,麟之角,俱雀宗藩;君之储,国之贰,皆称太子。
【译文】
龙之种、麟之角都是赞誉宗藩的话语,君之储,国之贰都是太子的别称。
【原文】帝子爰yuán立青宫,帝印乃是玉玺xǐ。
爰:于是。
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
在咱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四象的说法,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并且和方位,颜色连在一起: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玺:玉刻的印。秦始皇开始用玉刻印作为皇帝的宝印。所以,玉玺就是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
【译文】
确立储君立于是就建造青宫;皇帝所用的印称为玉玺。
【原文】宗室之派,演于天潢;帝胄之谱,名为玉牒。
宗室:同一宗族的贵族,指国君或皇上的宗族。
天潢:本来是星座之一,后来指皇族和帝王的后裔。有成语“天潢贵胄”。
帝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胄: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玉牒: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的书。至宋代,每十年一修。牒:册。
【译文】
宗室的支分流派皆从皇帝推演而来;皇族的家谱称为玉牒。
【原文】前星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岳效灵,三呼天子以万岁。
前星:二十八星宿中心宿中的星名。古人认为三星中的中星是代表天子位,前星代表太子位,后星代表庶子位。
千秋:古代称呼太子为千岁,祝词时喊千秋。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在八月五日生日的时候,宴百官于花萼楼,张说等上表请以此日为“千秋令节”,布告天下,举国宴庆。
嵩岳效灵: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登上嵩山,皇帝和身边的大臣、护卫等人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出现三次,被认为是嵩山山神显灵。
万岁:古代称呼皇帝为万岁。
【译文】
太子星明亮辉煌,闪耀光芒,天下人共祝太子千秋;嵩岳山神显灵,三呼天子万岁。
【原文】神器大宝,皆言帝位;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总是宫娥。
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
大宝:《易经》:“圣人之大宝曰位。”后来用“大宝”指帝位。
妃:妃: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嫔:古代妇女的统称,本义为帝王的女儿出嫁,亦是对妇人的美称。妃嫔都是帝王的侍妾。嫔的地位次于妃。
媵:古代称姬妾侍女。是随皇后陪嫁过来的女子。
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地位高于嫔。
妃嫔媵嫱: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宫娥:宫女,宫中的嫔妃、侍女。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咱们经常听说古代的皇帝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指皇帝有很多的妻妾。其实,每个朝代皇帝的妻妾数量并不一样,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有牌位,分居东、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后妃至嫔5级中就有33个之多,贵人以下的还不在其中。皇后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其他贵妃、妃、嫔从来与规定数不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后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1个后,1个贵妃,7个嫔,而到清晚期的光绪皇帝,只有1后2妃。
【译文】
神器、大宝都是帝位的代称,妃嫔媵嫱都是宫娥的名称。
【原文】姜后脱簪而待罪,世称哲后;马后练服以鸣俭,共仰贤妃。
姜后:周宣王的皇后。据《列女传》记载:周宣王有一天起床很晚,姜后就摘下头簪请罪,对周宣王说:“是臣妾的罪过,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礼而晚起”。周宣王说:“错在本王,不在妇人”。从此处理政务很勤奋。
哲:有智慧。
马后:汉明帝的皇后。据《汉书》记载,马皇后有贤德。她穿粗布做的衣服,不吃甜食,生活节俭,以此来作天下表率。
鸣俭:节俭显露在外。
【译文】
姜后摘下头上的簪子等待惩罚,世人都称赞她是有智慧的聪明的后妃;马皇后穿着粗布衣服以示节俭,大家都敬仰这位贤德的皇妃。
【原文】唐放勋德配昊天,遂动华封之三祝;汉太子恩覃qín少海,乃兴乐府之四歌。
唐放勋:指尧帝。尧帝号放勋,因为是古唐国人,又叫唐尧。三皇五帝之一。尧帝到华州巡视,华州守卫边疆的人祝愿他多福多寿多男子,
称为“华封三祝”,后来成为颂扬人的祝颂语。出自《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
昊天:苍天。
汉太子:据《汉书》记载,汉明帝刘庄还是太子的时候,乐人作了四章颂扬太子德行的歌:第一章为《日重光》,第二章为《月重轮》,第三章为《星重辉》,第四章为《海重润》。
覃:达到,延及。
少海:渤海,后来用来指太子。
乐府: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同时有采集民歌配以乐曲的责任。后来的乐府诗从此而来,乐府也成了文体的名称。
【译文】
尧帝的功德与苍天可以匹配,于是华封的人送上三项美好的祝愿,祝愿他多福多寿多子;汉太子的恩德普及到全国各地,于是就出现了乐府中歌颂他美德的四首歌曲。
解释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3)
文臣
【原文】圣主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出震向离:按易经学说,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帝王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
补天:补上天的缺口。传说水神共工造反,和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共工一气之下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中的水注入人间,成了大洪水。百姓全都遭了秧。女娲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所以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天下万物才又开始安居乐业。
浴日:给太阳洗澡。按照《山海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也就是说,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一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还传说,他们住在一棵叫做扶桑的巨大的树上,每天一个,轮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驾着一辆六条龙拉的车送他们。
补天浴日: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译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的卦象,比喻治理天下日渐兴旺之意;大臣辅佐帝王,有为天补缺,给太阳沐浴的功劳。
【原文】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三公:古代官名。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袁绍自曾祖父起,四代里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三台:天上的三台星。古人认为天上的三台星对应人间的三公官职。
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古人认为郎官对应天上的各个星辰。
【译文】
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
【原文】宰相位居台铉 xuàn,吏部职掌铨衡。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有辅佐之意。古代和宰相地位相当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有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台铉:铉,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来提起鼎的两耳。后来指代鼎。鼎三足,可以用来象征三公,所以台铉用来比喻宰辅重臣。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长官叫吏部尚书。
铨衡:度量工具。铨是称重量的器具,即秤。衡是秤杆,泛指秤。用来指吏部官员,比喻衡量人才,选拔人才。
【译文】
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其重要比喻为台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材。
【原文】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冢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这是把唐朝之后的六部和《周礼》中的古代官职对应起来说的。
三省六部制: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
【译文】
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大冢宰,是说他能总御众官,好像天道统理万物;称户部尚书为地官大司徒,是说他能安抚万民,像大地生养万物;称礼部尚书为春官大宗伯,好似春生万物;称兵部尚书为夏官大司马,是寓意国家武力强盛,像炎炎夏日一般;称刑部尚书为秋官大司寇,是天子立司寇掌刑法,驱耻恶,像秋天一样肃杀严苛;称工部尚书为冬官大司空,是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像冬天敛藏财物一样,使民不空乏。
【原文】司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司宪:官名,唐朝把前代的御史大夫改为大司宪,主要职责是监督其他官员。中丞:汉代的时候,御史大夫下面设置了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一个叫中丞。东汉之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都御史:明代专门行使监察功能的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专门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历史上包拯(包公)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海瑞曾经担任过都御史。
内翰:唐宋时期称呼翰林为内翰。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诗人李白曾经供奉翰林。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也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译文】
司宪、中丞,是都御使的称号;内翰、学士,是翰林院的名称。
【原文】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天使:皇帝的使者。
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司成:古代主管贵族子弟的官职。后来称国子监祭酒为大司成。
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国子监是宋、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
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比如《儒林外史》里面有个吝啬鬼严监生。鲁迅小说《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也是监生。
【译文】
天使是对行人的美称,司成是对祭酒的尊称。
【原文】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都堂:本来是尚书省总办公处的称呼,“都”是总揽的意思。唐、宋时期称尚书省长官处理全省政务厅堂为都堂。明朝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总督、巡抚之带有上述官衔者,皆通称都堂。
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
巡按:唐朝设置监察御史一职,派他们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从此而来。明朝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大柱史:称巡抚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等。
【译文】
都堂称为大抚台,巡按称为大柱史。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4)
文臣(2)
【原文】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拓展】
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朝以来的刺史,唐朝的采访使、观察使,明清时期的布政使均称“方伯”。
藩侯:藩王。
布政:指布政使。明朝时期开始设立。掌管一省民政、财政的行政长官。分左、右布政使。
宪台:官署名。汉朝称御史办公的官署为宪台。后来就成了御史官职的通称。后来也用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廉宪:廉访使的俗称。廉访使是宋、元、明时期的一种官职。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按察:即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巡查,刑法事务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公检法机关。
【译文】
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尊称,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
【原文】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宗师:本义指在某专业领域成就非凡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后来成为一种官职的名称,主要职责是训导宗室子弟。明清时期,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也称为宗师。
文衡:本来指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后来指掌管一省教育的官员。也就是学政。学政俗称学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岁科两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学政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以后我们在课文《促织》中会看到:“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课文《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宪副:是按察史的副手。
【译文】
宗师,被称为大文衡,副使,被称为大宪副。
【原文】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美誉。
郡侯:爵位名,一郡之长,后来指知府。当年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是郡侯的开始。
邦伯:州牧。古代用来称呼一方诸侯之长。后来用于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邦就是国的意思。咱们现在常见的词语有邦交、邻邦等。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
郡丞:官名。郡守的佐官,副手。
贰侯:指同知。同知是一府的副长官。
【译文】
郡侯和邦伯:都是对知府的尊称;郡丞和贰侯,这是同知的美称。
【原文】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廌zhì史,赞美推官。
郡宰:一郡的主宰。
别驾:官职名。本来是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魏、晋、南北朝沿设。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又名同判。宋朝为了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明、清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
司理:官名,司理参军的简称。宋初各州有马步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
廌史:掌狱讼的官员。廌也就是解豸(xièzhì)。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是非曲直。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推官:是府中主管司法事务,理刑办案的官员。
【译文】
郡宰和别驾,是称呼通判的;司理和廌史,是赞美推官的。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5)
文臣(3)
【原文】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
刺史:“刺”,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西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知州:主管一州的长官。
台谏:是官名,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管纠弹、监察,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等掌管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
知县:主管一县的长官。
【译文】
刺史和州牧,是知州的两个名号;廌史与台谏,是对知县的敬称。
【原文】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jùn。
乡宦:指退休回到家乡的官宦之人。
乡绅:乡间的绅士,指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
成语土豪劣绅指的是有钱有势、横行乡里的人。
农官:古代管理农事的官员。比如汉朝时有司农,是九卿之一,掌钱谷之事,又称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田畯:官名。古代管农事、田法的官。
【译文】
退休回家乡居住的官宦,叫做乡绅,掌管农事的官叫做田畯。
【原文】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钧座:对长官的尊称。
台座:指宰相之位。旧时称呼对方的敬辞。
帐下:帐,帷帐。大将行军,设置帷帐居住,故称为帐下。麾下:麾,旗帜。士卒进退,以麾指挥,故称麾下。
【译文】
钧座、台座都是对长官的敬称,帐下、麾下都是对武官赞誉。
【原文】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秩官: 常设之官。
品:等级,种类。
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命妇:古代受封的夫人。凡担任官职的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可以接受诰命,称为外命妇。宫廷里的妃嫔称为内命妇。
【译文】
官员的等级共分为九品;受诰命的妇人,也分为七等。
【原文】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诰命夫人:我们经常在古文或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个女子被称为诰命夫人。这是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
【译文】
一品称夫人,二品也称为夫人,三品叫淑人,四品名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为安人,七品称孺人。
【原文】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金花诰:古代用金花绫罗纸书制成的赐爵封赠的诰书。唐玄宗诰封郡夫人的时候,用金花罗纸书写,称为金花诰。
紫泥封: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用锦囊装着,用紫泥封口。
【译文】
妇人受国家的封典,奉的是金花诰;状元捷报受朝廷诰勅用的是紫泥封。
【原文】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金瓯覆名:唐玄宗将要任命宰相,写好名字用金盆盖住,正好太子进来,玄宗问太子:你认为谁能担任宰相呢?太子回答:“难道不是崔琳、卢从愿吗?”皇上回答:是的。原来他们二人很有声望,所以太子能猜中。
美珠箝口:宋真宗想到泰山封禅,担心大臣王旦反对,就赐给王旦一樽酒,说:“回家与妻儿共同享用。”王旦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珍珠,知道是皇上叫他不要反对封禅的事,于是就再也不敢提出异议了。箝同钳。
【译文】
唐玄宗用金瓯盖住选好的宰相的名字,来测试太子的才华;宋真宗用美珠堵住了谏臣的嘴,使他不再评议朝政。
【原文】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仰郡守之威仪。
金马玉堂:金马本指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是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后来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翰林: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门掌管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朱幡皂盖:汉代郡守的仪仗有红色的旗幡和黑色的伞盖。朱幡:红色的旗幡。尊显者所用。皂:黑色。
【译文】
金马门玉堂署都是称羡翰林的名声和地位。红色幡旗、黑色伞盖都是仰慕郡守的威严仪仗
《幼学琼林》详解(16)
文臣(4)
【原文】台辅紫阁明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台辅:指三公宰相,又称为紫禁、紫阁。唐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所以宰相府第叫紫阁。
明公:古代对有名位者的尊称。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里,邹靖称太守刘焉为明公。第三十九回里,诸葛亮称刘备为明公。
黄堂太守:古代太守的正堂用雌黄涂墙,所以称为黄堂。
【译文】
台辅叫作紫阁明公;知府叫作黄堂太守。
【原文】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
府尹:即京府之尹。掌管京城及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叫京兆尹。比如包拯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清朝有顺天府尹。
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二千石是指一年的俸禄,后来指太守这一官职。
五花骢:汉代太守乘坐五匹马拉的车。骢:青白色的马。
【译文】
一府的长官,俸禄有两千石,为太守拉车的马是五花骢。
【原文】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巡按:唐玄宗天宝五年,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是巡按之名的开始。明朝永乐皇帝开始,设置巡按御史,以一省为一道,每年八月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权力很大。
指日高升:数着手指头就能算出升官的日子,比喻很快就可以升官。是古代官场预祝之词。
【译文】
代表天子巡狩是称赞巡按的话。指日高升是预祝官员即将升迁的贺辞。
【原文】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下车:从车辆上下来,指官吏到任。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一般在七十岁。
解组:解下印绶,意味着不再做官,辞去官职。组,本来是系官印的绳子,后来指印绶。
【译文】
初次到任叫做下车;告老辞职退休,叫做解组。
【原文】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邦。
藩垣: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比喻国家重臣。
屏翰:本来指屏障辅翼,比喻国家重臣。
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来指地方长官。
墨绶:黑色的系印的带子。
铜章:铜铸的官印。
令尹: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长官叫令尹。以后在很多文章中见到的孙叔敖这个人,就担任过楚国的令尹。秦汉以来,称县官为令尹,管理的地方相当于古代的子国和男国。
子男: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子和男级别较低。
【译文】
藩垣、屏翰用来称呼镇守一方的长官,就像方伯是古代诸侯国的君主;墨色的绶、铜铸的章就是县令所用的,他们管辖的地方类似古代子爵、男爵的领地。
【原文】太监掌宫门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来宦官就通称为太监。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又称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阉宦等。
搢:插。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绅:衣服外面的带子。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比如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所说: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译文】
太监掌管内廷出入的禁令,所以叫做阉宦;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腰间的大带上,因此称作搢绅。
【原文】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萧:指萧何。汉朝初年丞相。汉初三杰之首。早年追随刘邦起义,辅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来又帮助刘邦消灭了韩信等诸侯王。刘邦死后,又辅佐汉惠帝。谥号文终侯。
曹:曹参。西汉开国功臣,名将,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刀笔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果出现错误,就用刀削掉进行修改,所以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汲黯:西汉濮阳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后来位列九卿。被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
社稷:指国家。
【译文】
萧何、曹参是汉高祖的丞相,他们都曾经担任过刀笔吏,汲黯辅佐汉武帝,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被誉为社稷之臣。
《幼学琼林》详解(17)
【原文】召shào伯布文王之政,尝舍shè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召伯:姬姓,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他在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他派长子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所以叫召公或召伯。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姬奭担任太保。他曾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中曾称颂此事。周成王死后,姬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孔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
早年在襄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蜀国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王佐:王,君主或帝王,多指国家元首;佐,辅佐; 才,才干、能力、智谋;王佐,即为“佐王”(古汉语倒装);王佐之才,是指某人(或谋臣)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令:美好。
【译文】
召伯实施文王的政令,曾经在甘棠树下办理公事,后人为了怀念他遗留下来的仁爱,不忍心把这棵甘棠树砍掉。孔明有辅助帝王成就大业的才能,曾经隐居在草庐之中,刘备钦慕他美好的名声,就三次到他居住的茅庐里拜访,请他出山帮助自己。
【原文】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
鲁宗道:宋代大臣,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他刚强正直,遇事敢言,嫉恶如仇。因为鲁字的上面是“鱼”,而且性情鲠直,被誉为“鱼头参政”。
骨鲠:鱼骨,鱼刺,用来比喻刚直或刚直的人。
卢怀慎:唐朝时和姚崇同时担任宰相,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姚崇,就把事务都推让给姚崇,人们说他是伴食宰相。伴食就是陪同进食的意思。这里是说卢怀慎位居宰相却无所作为。
【译文】
鲁宗道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任宰相时人们称他为鱼头参政;卢怀慎生性谦虚,当宰相时每事推让,人们称他为伴食宰相。
【原文】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王德用:宋代大将,曾随父出击李继迁,担任先锋,沉着应战,使宋军全师而还。此后历任巡检、指挥使等职,颇著政绩。宋仁宗亲政后,任命王德用为枢密副使等。后来和辽国作战,他镇守前线,加强边备,又立战功。王德用有谋略,治军有方,善以恩抚下,颇得军心。他率军临边,未曾亲临战阵,却名闻四夷。因其体貌雄毅,面黑,故有“黑王相公”之称。
赵清献:北宋名臣赵抃(biàn),清献是他的谥号。他曾经担任御史,弹劾不避权贵,铁面无私,人们称他为“铁面御史”。
【译文】
王德用善于治军而面黑,被称为黑王相公。赵清献担任御史,铁面无私,被称为铁面御史。
【原文】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东汉名臣。以“宽”以待人闻名天下,人们称其为长者。
蒲鞭示辱:对有过错的人用蒲草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宽仁。
项仲山:汉朝时期,项仲山是个清正廉洁的人,他每次在渭水河边饮马的时候,总要投入三枚铜钱到河里。“饮马投钱”用来比喻为人廉洁,绝不损公肥私、贪婪妄取、图占便宜。
【译文】
汉朝刘宽待人宽厚用蒲鞭象征性地责罚百姓,让他们感到耻辱;项仲山洁身自爱,每次在河边饮马之后都会向河里投钱。
【原文】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鸣凤朝阳:唐朝人李善感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皇帝想封禅五岳,他力谏阻止。当时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人敢直言,人们听到他劝谏,认为是鸣叫的凤凰朝向太阳。
豺狼当道:汉代人张纲担任御史的时候,被皇帝派到外地巡视,张纲埋掉车轮不出发,说:现在是豺狼当道,去究问狐狸干什么啊。【豺狼当路,安问狐狸?】于是上朝弹劾大将军梁冀兄弟的不法行为。后来比喻奸邪的小人把持朝政。
【译文】
李善感力谏皇帝直言不讳,时人竞相称道,都说这是鸣凤朝阳;汉代张纲公正无私,弹劾权贵,直接斥责他们是豺狼当道。
【原文】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邓侯:指邓攸,晋代人。他为官清廉,在吴郡太守任上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人们挽留不让他离去。他的前任谢太守非常贪财,人们就写了一首歌唱道:“邓侯留不住,谢令推不去。”
【译文】
百姓喜欢郑侯的管理,苦苦挽留而留不住;民众憎恨谢令的贪婪,不愿他在位却推也推不走。
【原文】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廉范:汉朝人。《后汉书》记载,他担任蜀郡太守,鼓励百姓辛勤劳动致富,人们歌唱道:过去没有衣穿,现在有五条裤子【平生无襦今五绔】。
张堪:汉朝人,科学家张衡的爷爷。《后汉书》记载,他担任渔阳太守,劝百姓辛勤劳动作致富,百姓歌唱道:桑树上没有多余的枝条,麦子上长出两个穗。【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译文】
廉范担任蜀郡太守,政令便民,百姓唱歌说有了五条裤子;张堪担任渔阳太守,劝农耕稼,使麦子都长出两个穗。
【原文】鲁恭为中牟mù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伋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
鲁恭:汉代人,曾经担任中牟令,实行仁政。《后汉书》记载: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儿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雉:zhì,俗称野鸡。
郭伋:汉代人,担任并州太守,广布恩德,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他出行时,数百名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迎接他。
竹马:一种儿童玩具,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成语“青梅竹马”和这个有关。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令的时候施行仁政,桑树下的野鸡都有被驯服的异象;郭伋担任并州太守时有贤德,儿童们骑着竹马欢迎他。
【原文】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
鲜于子骏:宋代人,担任京中路转运使的时候,所到之处都为老百姓做好事,司马光赞扬他是“一路福星”。路: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和现在的省相类似。比如辛弃疾词“烽火扬州路”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宁:难道。
司马温公:北宋司马光曾担任宰相,被封为温国公,恩德遍布,被誉为“万家生佛。”就是说他是救苦救难的大活佛。
【译文】
鲜于子骏难道不是一路福星吗;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的活菩萨啊。
【原文】鸾凤不栖枳zhǐ棘,羡仇qiú香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
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比喻贤良、俊美的人。
枳: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仇香:汉代人,曾担任县里的主簿(管理文书的官员),很有才能。县令王涣说:“鸾凤不应落在枳棘丛中”。就用自己的俸禄送他入太学学习,仇香于是名声大振。
潘岳: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美男潘安。晋代人,他曾经担任河阳尹,百姓有负债还不上的,就命令他种一株桃树,由官府代他还债,潘岳离任时,县里都种满了桃树,开满了桃花,被誉为花县。
【译文】
鸾凤不应该栖息在枳棘树上,很羡慕仇香在担任主簿时,有个好上司送他去读书;河阳县遍植桃花,这是潘岳当县令时的德政。
【原文】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
刘昆:汉代人,他在担任江陵令时,发生了火灾。刘昆对着火叩头,风转变方向后将火扑灭。
宰:主宰,管理。
龚遂:汉代人,他担任渤海郡守时,当地发生了饥荒,群盗蜂起,龚遂传令不要追捕盗贼,都带着刀剑来迎接他。他趁机劝这些人卖刀买牛,全力耕作。
【译文】
刘昆管理江陵的时候,发生大火,他向风叩头使风转向而灭了火;龚遂当渤海太守的时候,劝盗贼卖刀买牛,努力种田。
【原文】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德政: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令名:指好的名声;好的名称。
攸:长远存在。
【译文】
上面这些人施行德政,都是值得歌颂的,因此他们的美名可以长远的流传下来。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8)
武职(1)
【原文】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剪、颇、牧,更武将之多才。
韩、柳、欧、苏: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他们都是著名的散文家。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韩愈、柳宗元是唐朝散文成就最高的人,欧阳修苏轼是宋代散文成就最高的。唐宋八大家除了这四个人之外,还有苏辙、苏洵、王安石和曾巩。
起、翦、颇、牧:指秦国大将白起、王翦,赵国大将廉颇、李牧。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译文】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文人中文采最卓著的,白起、王剪、廉颇、李牧是武将中屡建奇功的将才。
【原文】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一篇《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流传。范仲淹曾经担任延州知州御西夏,治军严整,西夏人称他“胸中有百万甲兵”。
项羽:楚国人,秦朝未年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作战。后来在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败秦军,名扬天下。秦朝灭亡后,自称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后来被刘邦打败,在乌江自刎而死。民间有战神之说。
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历史变迁,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但注意,现在的江西省的命名其实和长江没有太大关系。唐朝时候曾经设立过江南西道,简称江西。
【译文】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数万甲兵;项羽渡江作战时,带过来八千江东子弟。
【原文】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 ráng jū、尉缭,兵机莫测。
孙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著有《孙膑兵法》。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善于带兵,著有《吴子兵法》。
穰苴: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著有《司马法》。
尉缭:战国兵家人物。魏国大梁人。不知姓,名缭,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想离开秦国。
【译文】
孙膑和吴起,用兵的谋略值得人们夸赞;穰苴和尉缭,用兵的计谋敌人难以猜测。
【原文】姜太公有《六韬》,黄石公有《三略》。
【拓展】
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也叫姜尚,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周文王请他辅佐自己,封为“太师”,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被封于齐, 是齐国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后来的姜子牙逐渐被神话,尤其是在《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里。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 《太公》的兵法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
《三略》:中国古代著名兵书,相传也是太公姜尚写的,后来经过黄石公加以完善后授予张良,所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三千八百余字。它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译文】
姜太公曾经写过《六韬》;黄石公曾经写过《三略》。
【原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毛遂讥众,碌碌无奇。
韩信将兵:据《史记》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上(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否,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成语“多多益善”就出自这里。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毛遂讥众:《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秦国攻赵,平原君要带领二十个人和自己一起到楚国去求援,但是只找到十九个人,还缺一个。毛遂就主动站出来,自荐为第二十人。等到了楚国,其他的十九人都没有办法想出劝说楚王的办法,毛遂就按剑上前,说服楚王出兵。事后,毛遂讥讽其他人说,你们都是没有才能的人。从此,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赏识。成语“毛遂自荐”就出自这里。
【译文】
汉高祖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多益善。毛遂讽刺平原君手下的其他门客,说他们都是没有才能的人。
【原文】大将曰干城,武士曰武弁biàn。
干城:指防卫者。干指盾牌,城指城墙,都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因此用做大将的代称。陶渊明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干也是这个意思。
武弁:弁,巾,武士所戴的帽子。武士是士卒中的头目,犹如巾是戴在头上的衣服一样,故武士称武弁,也指低级军官。
【译文】
大将叫“干城”,武士称“武弁”。
【原文】都督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时期,如《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大都督。三国之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如鲁迅文章中提到的王金发就是绍兴军政府的都督。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官和副总兵官,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因为征战时他统领军事,所以叫大总戎。比如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就曾经担任过蓟州总兵。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葛云飞曾经担任过镇海总兵。
【译文】
都督又可以称作“大镇国”,总兵又可以叫作“大总戎”。
【原文】都阃kǔn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拓展】
都阃:指统兵在外的将帅。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明朝时是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阃本是城郭的门槛,后指统兵在外的将军。
参戎:明朝设置,清朝沿用的武官名,参戎是参将的俗称,即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
【译文】
“都阃”是都司,“参戎”是参将。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19)
武职(2)
【原文】千户有户侯之仰;百户有百宰之称。
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到元代有千夫长,对上听命于万户,对下管理百户。明代有千户所,千户是一所的长官,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百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唐朝时有百夫长,是管理一百个士兵的下级军官。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诗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句子。
宰:古代官名;主管、主持。
【译文】
千户的美称叫做“户侯”,百户的长官有“百宰”的称呼。
【原文】以车相向曰辕门,显揭战功曰露布。
辕门:用车辕围出的营门。古代君王在外扎营时,用两车车辕相对作门,因此称辕门。后来也指将帅的营门。《三国演义》中有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很多古代小说中也有“推出辕门斩首”的说法。
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或记载战功。
【译文】用相向的车辕交接成半圆形的门称作“辕门”,展示战功的捷报称作“露布”。
【原文】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弑:下杀上,如臣杀君为弑,子杀父母为弑。比如隋炀帝就被称为:弑父篡位。
征:用武力制裁,讨伐。
【译文】
臣下刺杀君王,就叫做“弑”;上级讨伐下级,就叫做“征”。
【原文】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交锋:锋刃相接,指双方交战。
对垒:指两军相持。我们在古文中会看到“两军对垒”这个词。
求成:求和。《左传》:“楚武王侵随,使莲章求成焉”。
【译文】
交锋又叫“对垒”,求和又叫“求成”。
【原文】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凯旋:本义是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的歌曲归来,后来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奔北:战败而逃。奔,逃亡。北有失败的意思,所以失败又可以叫败北。古文中有时候指失败的士兵。比如贾谊的《过秦论》中说“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译文】
打了胜仗归来,就叫“凯旋”;打了败仗逃走,就叫“奔北”。
【原文】为君泄恨曰敌忾kài,为国救难曰秦王。
敌忾:抵抗所愤恨的敌人。忾:愤恨。成语有“同仇敌忾”,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勤王:古代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译文】
替君王发泄愤恨,叫做敌忾;为国家(君王)拯救危难,叫做勤王。
【原文】胆破心寒,比敌人慑伏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胆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慑伏:因畏惧而屈服。
风声鹤唳:风的呼啸声和鹤的叫声。《晋书 谢玄传》中记载,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军队被晋军打败,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追来了。咱们现在常说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这里。
【译文】
“胆破心寒”,是形容敌人惊恐畏惧的样子;“风声鹤唳”,是形容士卒溃败逃跑时疑神疑鬼的样子。
【原文】汉冯异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按辔徐行。
冯异: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据《后汉书》记载:每当其他大将坐在一起夸耀自己的功劳时,冯异就退避一旁,立在大树下,一句话都不说,因此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细柳营: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将军周亚夫驻守在细柳。文帝去各军慰劳士兵,到其他将军的军营都可以直驰而入。但到了细柳军营,守营兵士却不让他进去,说军队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皇上没有办法,只好派使者拿着自己的节令给周亚夫下令。周亚夫才传令开门。汉文帝进来之后,士兵又叮嘱他们不能在军营中驾马快跑,于是文帝只好牵着马缰绳慢慢走。等见到周亚夫后,他又以军礼拜见皇上。周亚夫军纪严明,防守谨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后以“细柳营”称誉纪律严明的军营。王维在《观猎》这首诗中提到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也是用的这个典故。
【译文】
汉代的冯异每当众人论说功劳时,便独自走到大树下,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汉文帝到细柳营慰劳将士时,拉住马匹缰绳慢步而行。
注解最详细的《幼学琼林》(20)
【原文】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投鞭断流:前秦皇帝苻坚出兵攻打东晋前,有别人反对他的决策,认为长江作为天险,很难渡过。他就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自己兵力有百万之众,把马鞭扔到长江里,足以使断流。结果被东晋打得大败而归。后来成语投鞭断流,就用来形容士兵很多,军力强大。
脱颖而出:赵平原君要带二十人去楚国当说客,找了十九人,还差一人,于是毛遂自荐,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是锥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马上可以看见,而先生在我这里三年,还没有听说你做了什么事情。”毛遂说:“那现在请让臣处于布袋中吧。如果早让臣处于布袋中,早就脱颖而出了。”颖,本义指禾穗的末尖,这里指锥子的末尖。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他的本领马上就能显露出来。
【译文】
苻坚自夸兵多将广,说把马鞭投入长江里,就能阻断江流,最后却惨遭战败。毛遂自我推荐有奇才,说只要有机会就能展现,像锥子处于布袋里,锥子尖一定会漏出来,可以脱颖而出。
【原文】羞与哙等伍,韩信降作淮阴;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
羞与哙等伍:汉朝建立后,韩信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楚王。刘邦看他势力太大,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就找借口降他为淮阴侯。有一次韩信到樊哙那里,樊哙自称臣子,并用王的礼节迎送他。韩信看不起樊哙,出门之后,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意思是我竟然和樊哙这样的人在一起啊。
无面见江东:西楚霸王项羽曾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作战,后来兵败乌江,乌江亭长请他渡江,以便能够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项羽不肯,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译文】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对与樊哙等人为伍感到羞耻;项羽兵败之后,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渡过乌江回家乡,拔剑自刎。
【原文】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
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喜欢佩剑,当地有个无赖侮辱他说:别看你长得高大,又带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不怕死的话,你就刺死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他很久,就从他胯下钻过去了。当时的人都觉得韩信很胆小。后来韩信封王后,还召那个无赖少年作了楚军中尉。
进履之谦:张良行刺秦始皇不成,逃亡到下邳。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他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让张良去捡。张良感到惊愕,但还是强忍怒气,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让张良帮他穿上鞋,张良照做,老人说:“孺子可教矣!”于是传授《太公兵法》给张良,说读了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辅佐刘邦,灭秦建汉,成就了大业。
【译文】
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张良曾经谦恭有礼地给黄石公拾起鞋子。
【原文】卫青为牧猪之奴,樊哙为屠狗之辈。
卫青:字仲卿。西汉武帝时期的名将,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因为战功显赫,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解开了对匈奴作战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打败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但他的童年非常痛苦。据《史记》说,卫青的亲生父亲姓郑,但因为是私生子,所以郑家人对他非常坏,让他去放羊,把他当作奴仆一样对待。
樊哙: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因为军功,被封舞阳侯。樊哙年轻时在家乡卖狗肉为生,刘邦很喜欢吃他的狗肉,两人就这样相识。后来刘邦起义,樊哙追随左右,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鸿门宴》的时候,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译文】
大将军卫青早年当过牧猪(羊)的奴仆;大将樊哙年轻时是从事杀狗卖肉行业的人。
【原文】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战国时,子思曾向卫侯推荐苟变担任将军,说他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卫侯认为苟变担任小官的时候曾经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说:“圣人任用官员,就像优秀的木匠使用木材,取所长,弃其短。两人合抱这么粗的木材,上面有一点点腐朽的地方,是不会连整块木材都扔掉不用的。您是要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一个能够保家卫国的大将吗?”卫侯听取了子思的意思,让苟变担任将军。卵:鸡蛋。
【译文】
君王选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为两个鸡蛋的小事而放弃能护卫国家的大将;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不要因为一丁点的腐烂就放弃栋梁之材。
【原文】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可大可小:老子说:“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也。”
能屈能伸:孟子说:“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也。”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意思。
【译文】
总之,一个人想做君子的话,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个人想做大丈夫的话,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