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想
常有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现象,大家都在做,但又都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常说的惯性思维。
欧美中产阶级家庭大都会在门前弄一小块草坪,有什么用吗?没有,什么用也没有。中国人就很不理解,如果是为了好看,应该多数人都会觉得花比草好看,再不济种两颗果树,既遮风挡雨又有经济利益,草能干啥?问美国人,大多数美国人也不知道,纯粹是看别人种草,于是自己也跟着种。
其实其中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没人愿意打破惯性思维去追根溯源。
人工种植的草坪最早偶然出现在中世纪欧洲贵族家庭里,因为那时候没有自动化设备,所有种植维护过程都靠人工,成本相当高,所以也只有贵族才玩儿的起。之后随着相关机械的发明,维护成本不断降低,于是就有中产家庭效仿,于是种草坪的习俗也就慢慢的流传下来。
知道这个事本身没什么用,不过是多了一点谈资,但这种打破惯性思维反过来想的思维方式却大有用处。
在上世纪早期的美国,最便宜的汽车售价4700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一般的美国家庭都消费不起。福特公司的创始人老福特没有顺着这个思路去想,而是反过来想,汽车要卖多少钱普通家庭才消费得起。通过调查和测算老福特把目标售价定在几百美元,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异想天开,而老福特坚持从目标出发去逆推过程。
之后的事我们都知道,福特汽车公司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小型T型车,刚上市的标准售价仅为825美元,之后更是在1927年降至360美元,从而实现了美国普通人的汽车梦。
打破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是一种思维之美。当我们被困在一个似乎走投无路的境地或是两难的选择之间,不妨反过来想一下,这是否因我们的固执和坚持所致,反过来以目标为导向,也许就会别有洞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