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制,一些杂七杂八的念想
一直以来,我很少写一些温情脉脉的文章,也很少打鸡血。我更喜欢以旁观者的角度,安静的分析关于申论、面试以及体制内的一些认知。而这些认知,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因为语言和文字,都是不可执取的东西,当一句话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它就不属于我了,我必须允许别人任意解读,甚至误解。
体制内的人可能都知道,近两年一直提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依个人愚见,之所以有这样的提倡,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因为任何典籍,一旦加以注释,那就不再完全是原文的意思,多少掺杂了注释者的见解。南怀瑾先生也认为:“首先暂且不要去看前人的注解。前人也许比我们高明,但也有比我们不高明的地方”。这个世界有个朴素的道理:大多数聪明人总是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读原著,就是让我们去做一个聪明的人。
二是因为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实都蕴藏着作者风格,有些人飘逸俊雅,有些人厚重大气,有些人幽默风趣,这些在原文中方能体现。我们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作者展开跨时空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止步于思想上的碰撞,更是通过文字看到了作者的人格特性,也就是所谓文风。
我并不擅长写文章,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文风,但文字是个人思想的映射,即便没有文风,多少总是渲染了一些个人意趣。不过可恨的是,我的文章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而讨厌的人却极度讨厌。
我更愿意用磁场两个字来解释这个现象,我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磁场这回事,沿着三观辐射,有些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人对面无言却坦然,文字同样可以承载这种磁场。
这似乎和我平日里的为人背道而驰,其实细细思来,却并非如此。平日里我们多带着面具做人,喜和厌都是藏在心里的。但总体看,绝大多数人不喜亦不厌的,去掉这绝大多数人,剩下的人估计也是这么泾渭分明的两类了。
身在体制内,其实很多话不能说、不敢说、不好说,而公众号作为一个开放平台,虽然属于自己,尽管不能酣畅的表达,但总比平日里说话要放开许多。两者其实有个共同点,就是都依据自己的身份说话。比如平日里,我要说公务员该说的话;公众号上,我要说老师该说的话。我们每天会说很多话,但那些话都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定位不同而说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话,反而最少。
但无论你怎么说话,也无法取悦所有人,所以不如取悦自己。让别人快乐,叫情商,让自己快乐才叫人生。取悦自己的方法很多,直接点的比如购物,美食,追剧等,稍微高级点的比如旅游、摄影、书法,更高级点的则是直接作用于精神层面,比如阅读和思考。
我偏执的认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多多少少需要一点文学修养。人长大了,会变得更加孤独,尤其是体制内的人,精神上容易寂寞。你看“长大”这两个字,连偏旁部首都没有,一看就特孤单。如果没有文学修养,又无法排解这种寂寞,很多人会走上宗教的路子,但宗教不适合那种追求天性自由的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到了中年,会容易信仰宗教,不懂的人觉得很奇怪。懂的人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了这个年纪,让他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所以相比而言,我认为选择文学或者艺术可能更适合我们。这样能够在精神境界上,得到一定的解脱,毕竟生活还是很残酷的,诗和美好,都在远方。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所以,人人都希望遇到贵人,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搭一把手,但这种贵人却往往不屑于和你做朋友。所以,能把自己提高到什么层次,决定了交际圈的层次。
而所谓的层次,其实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专业能力,一个是你所在的平台。先说前者,如果你能磨炼出无可替代的业务能力,别说人脉,规则也可能为你改变,比如袁隆平先生开车不需要驾驶证。
相比前者,后者更轻松一些。前些日子,看到一个笑话,说如何把绳子的价值瞬间提高10倍,最佳答案是把绳子绑在大闸蟹上。所以提高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好的平台上。这也是许多同学要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吧,你在部委、省厅、市直、区县、乡镇,其实你的价值是有区别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好的工作,会让你思考:我是谁?而一个烂工作,只会让你吐槽:我TMD是谁?而更有趣的是,当你走到足够的高度,你会发现身边全是好人。
昨晚有位同学也恰好问了我这个事,我怕这篇文章误导了她,所以我要加一句话:我更建议你们量力而为,否则,即便月老给你一根钢筋,你都可能牵歪了。
今天不太想写学习类文章,所以趁中午就胡写一通,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念想。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认真也罢、颓废也罢、激进也罢、潇洒也罢,日子还是要过的。尽管我们的初衷和结果未必都能一致,比如大多数女生上淘宝的初衷是为了省钱,而大多数男生炒股的初衷是为了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