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乾州蕞娃:神秘的人生礼俗引言——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神秘的人生礼俗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我们必须遵从属于这块土地的生存法则,这些神秘的法则从我们的出生开始,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着我们一生,几乎无时不可,无处不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无条件的遵从,否则我们会受到来自于大自然或者人类的嘲弄或报复。下来,作者试着从生育、建筑、婚庆、丧葬等方面来为大家介绍这些神秘的人生礼俗。
引言——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乾州蕞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中国人而言,传宗接代是每一个男人在成家立业之后,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但实际上,现在人们对这句话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关键在于对“无后”一次的认识产生了分歧,除了大多数人印象中“没有后代的延续”(或者说是绝后)的认识外,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指“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下来,谈谈自己的“无后”以及这句话的理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结合上下文,作者认为“无后”在这里应该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因为孟子的这番话针对的是舜,因为舜年轻时自作主张,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而事先并没有告诉父母。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舜不孝的事情有三件,其中最大的不孝就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舜没有告诉父母而娶了妻子,就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按照君子的做法,还是事先告知父母为好。至于舜娶妻为何没有告诉父母,据说也是事出有因。传说舜的父亲凶狠愚蠢,蛮横无理,舜如果告诉他娶妻的事,肯定得不到他的同意。
如果把这里的“无后”翻译为“没有子孙后代”,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这样的解释总让人感到有些前后不连贯。为什么君子就认为他没有禀告就如同禀告了一样?
现在节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的《孟子注疏》(标点本)(汉·赵岐 注 宋·孙奭 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210页的部分原文: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惧无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也就说从东汉开始,在赵岐的推动下“不孝有三”才有了解释。按照现在汉语来理解赵岐的注释就是:不孝有三种,父母有过错还一味顺从,让父母成了不义之人,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父母年迈,你不去混个官当拿着俸禄养家(换做现在就是不好好找个工作,养家糊口,俗称啃老),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媳妇儿,使家族断绝子孙,是第三种不孝。在这三种不孝顺的行为中,无后是最不孝的一种行为。
到了近代,有人提出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 》对孟子这段话的的批注解释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孟子的《离娄章·句下》(第三十章)(《孟子注疏》236页)提出了“五不孝”的说法: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意思是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不孝有三”和“世俗所谓不孝者五”两种说法,我们应该怎样取舍?个人觉得我们应该遵从原文的含义,“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出自于《孟子》原文,而汉代赵岐的注解无疑受到了时代的影响。那么“不孝有三”又从何而来?
结合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孝经》(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作者认为赵岐的注释来自于对《孝经》理解和概括。
《孝经·开宗明义章》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可能是赵岐“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里贫苦,难以赡养父母,却不想着读书当官,赚取俸禄来赡养父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