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中国"绝缘":西方审美的傲慢与偏见
文娱价值官解读:
以3000万美元的小成本投资,在北美连夺三天日冠,并收获1.7亿美元票房的《摘金奇缘》,绝对可以算得上好莱坞今年的爆款电影了。但这部全华裔阵容的电影,自11月30日在中国上映后却遭冷遇,用了一周的时间,票房都没有突破一千万人民币。
这部电影本质上和D&G事件一脉相承,都是西方人眼中固化的中国形象,是不了解中国市场更不了解中国人的美国人,以高高在上的嘴脸,施舍出来的一部看似黄皮,实则白心的四不像之作。里边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亚裔鄙视链,内陆的中国人被设定在鄙视链的最底层。带着巨大的文化偏见还想来中国捞金,当然是一败涂地。
虽然自2017年初开始,受到政府加强对境外流动资金管制的影响,中国资本对好莱坞的大规模投资与收购进入冷处理时期,但好莱坞绝对不会放弃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他们只是将策略从Made in China变成了Made for China: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杀青,漫威又宣布要打造一个华人超级英雄“上气”。
但相比资金与政策等困素,如何消弥横亘在中美之间的巨大文化和审美差异,或许才是好莱坞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西方图腾式审美下的麻雀变凤凰
《摘金奇缘》讲的是穷女主遇到亚洲第一首富家族的男主,和杨紫琼饰演的婆婆过招的故事。影片开头就是杨紫琼进酒店被员工为难,于是她就把酒店买了下来,让员工去扫厕所。从这第一个场景,你大概就能知道整部电影的风格了。
在价值官采访到的90后观众眼中,这部灰姑娘+流星花园情节的初级入门玛丽苏电影,从颜值、到置景、到格调,及所有甚至都不如《小时代》。
先来欣赏一下男女主的颜值。
女主的颜与D&G这位是不是异曲同工?
再来看看“泰国脸”的男主……
《花木兰》男主的颜值也绝对挑战国人的审美底限
但这,恰恰就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国人的样子。
被固化的不仅是形象,电影百年,华人演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的角色设定也一直“脸谱化”、“刻板化”,基本离不开苦力、妖媚女子、功夫打仔、侍者、家佣之类的角色。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力崛起,华人演员终于有机会开始担纲主演,但却依旧难以摆脱武林高手、数学天才、富豪的“标签化”设定。
说回电影《摘金奇缘》,审美差异不止是主人公的颜值和看上去脏脏的妆容,全员大红大绿金光闪闪的审美,连爆发户都嫌土。不是亚洲首富吗?为毛男主家里的中式花园看上去像村里的土地庙吗?制片人至少要带舞美、造型团队先来亚洲富豪家做个功课?
这富贵的一家人哪~
但就是这部中国人看不上眼的《摘金奇缘》,在北美社交媒体却花式上热搜,各大媒体都把最好的形容词给了它,电影里虽然没一个好莱坞巨星,全是叫不出名字的亚裔演员,却成为今年的话题电影,甚至登上了《TIME》封面。
《摘金奇缘》在美国能成功,某种程度上只是满足了欧美人种对东亚人的猎奇心理,以及黄种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全部被欧美文化影响及归化之后的低级爽感,使得他们精神上获得自我高潮罢了。
美国人默认华裔是高于中国大陆人的,他们觉得中国大陆的人都极度向往和好奇高贵的华裔生活,所以信心满满觉得这片子能成爆款,结果被中国市场不到一千万的票房,和豆瓣6.2低分,连环打脸。
当然也有为这部电影说话的,确实,人家就是一部爱情喜剧电影,何必要上升到价值?审美文化鸿沟这种高度?更何况严格来说《摘金奇缘》本身就跟中国人没半毛线关系,它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本人就是华侨银行家族的曾孙)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
以远在南洋的新加坡作为文化地标参照,从情节到角色都是跟中国八杆子打不着的电影,所以根本不用从心理上默认它是反映中国当代面貌,和中国文化的电影。
亚裔网友在推特上发表说:“伙伴们,看起来,这是我们的《黄豹》”。
但据说,《摘金奇缘》已经在筹拍第二部了,这次不是讲东南亚土豪家族,而是讲的女主回国寻亲的故事,打算真正与中国发生连接。有了前车之鉴,剧本要怎么写,如何拍,才能在中美都收获高票房?第二部对制作方绝对是一大考验。
漫威版华人超级英雄“上气”
接受考验的还有漫威。漫威之父斯坦李在去世之前,曾经想以中国歌手邓紫棋的形象,创造出一个超级女英雄,但由于老爷子的去世,这个还没想好名字的英雄被搁置了……
但,另一个超级英雄的计划却被提上了日程。
他就是“上气”(这名字起的,价值官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上气的形象首次出现在漫画上是在1973年12月,由斯蒂夫·恩格勒哈特和吉姆·斯塔尔林共同创作。原型显然是李小龙,在漫画里常被其他超级英雄尊称为“功夫大师”(Master of Kung Fu),擅长的兵刃为长棍、双截棍和剑。
上气这个名字显然也跟气功有关,根据漫威官方给出的解释,说“Shang-Chi”字面含义为“rising of the spirit”,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清气上升”吧。
漫威原画
但这个超级英雄的身世却非常值得玩味,他的父亲是傅满洲,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傅满洲是西方世界中的亚洲头号恶魔,来源于英国作家的系列小说,是个利用各种稀奇古怪法门杀人如麻的恶棍,企图征服全世界。这个经典的反派形象,瘦瘦高高,留着两根长胡子,眯眯眼,穿着清代的服饰,坏事做绝,,他几乎就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恐惧与贬低的化身,也影响了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看法。
傅满洲
而超级反派傅满洲的孩子能成为超级英雄,或许也说明,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的恐惧与抹黑,到现在的合作,一个中国人变身救世主,也侧面印证中国的软实力在国际上不断强大吧。
这次,漫威找来美籍华人Dave Callaham(《神奇女侠1984》)执笔剧本,并正在寻找亚裔的制作班底,目的就是“避免一些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其实好莱坞电影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跨国生意,对如何在影片中处理外国及外国人形象,也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经验。尤其漫威又有成功打造黑人超级英雄《黑豹》的先例,所以这一次费尽心思来打造一个华人的超级英雄,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全好莱坞都在琢磨怎么“讨好”中国
好莱坞年度票房收入中,来自海外市场的比例逐年提高,已达逾北美本土票房的两倍,其中中国更是极重要的一个市场。作为最大的海外票仓,好莱坞正在重新考虑如何取悦中国观众。
相比好莱坞在全球攻城掠地的历史,近年来它在中国的姿态确实显得有些尴尬和狼狈。《变形金刚4》中的舒化奶和《独立日2》中蒙牛的露出,说明着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渴求近乎急功近利,而主要投放在中国市场的特供3D版《碟中谍4》和《银翼杀手2049》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引进片的平均产值高于国产片,但内陆观众的观影首选仍旧是华语电影。
2017年票房前五名中除了《速度与激情8》外,其他四部影片均是国产片,说明中国观众习惯观看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因此好莱坞纷纷在本土化上施招。
但好莱坞的强势文化和工业体系还是有自身痼疾,就是它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东方主义”式的想象中,结果自然与事实有了偏差。
比如,它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刻板成见,以为武术、古装这些中国元素能够吸引中国观众,但这些类型片本身在中国市场其实都已经没落了。事实上,好莱坞那些堆砌中国元素的电影,其实都不怎么受欢迎,反而《巨齿鲨》的票房还挺可观,因为它走的就是标准类型片的路子。
漫威和迪士尼在中国市场之所以屡战屡胜,是因为这种类型片的普世娱乐性:视觉奇观+英雄题材=无往不利。
好莱坞彻底尽情的好莱坞不好么?不要迎合猜测中国人的审美和口味,巨大的文化沟壑无法用想象力去填满的。对中国观众来讲,只要你不抹黑中国,不投机取巧意淫传统文化,老老实实拍好莱坞式的娱乐电影就行,我们不关心种族,只关心电影好不好看。
而《花木兰》很可能成为一个节点式作品,最终要看迪士尼怎么把现代女权主义内涵通过一个中国经典文本表现出来,如果成功了,这种模式和经验就可以复制了。如果失败了,说明他们是真得对中国文化和市场还有着很大的隔阂。
结语:
好莱坞并不是只靠票房在全球立足,它的核心价值是围绕IP打造的品牌体系和衍生产业的强大能力。
尽管当下好莱坞对如何融入中国市场不得要领,但随着中国的游戏规则逐渐被打破,真正的战场从电影院转移到电影院之外时,中国电影人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怎样才能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与好莱坞展开争夺,才是我们更需思考的课题。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