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带宝宝去做儿保,你就已经打败了90%的家长
谁家的孩子都是个宝,但有的家长却不带孩子去做儿保……
上周受邀参加一场科学育儿直播,我向家长们提了一个问题:
1岁之前,应该带孩子做几次儿保?
家长们互动很踊跃,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从1次到10次的都有……让我意外的是,有两位家长真诚地提问:
“儿保是什么呀?”
“它和体检到底有什么区别?”
儿保,全称是儿童保健,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医疗服务,包括给孩子做体格检查、发育评估,以及对家长进行科学养育的指导,涉及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和心理健康、营养、安全、疫苗接种等多个方面。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但现实中,还有一些家长对定期带孩子做儿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连儿保是什么都不知道。
从我作为儿科医生的个人观察来看,只要你按照指南推荐,定期带孩子去做儿保,就已经打败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家长。
其实,那些不带孩子做儿保的家长们并非不关心孩子的健康,更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不明白儿保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用大家都熟悉的体检和儿保做个对比,希望能帮家长们理解儿保对于孩子安全健康成长的帮助。
内容的区别
分项检查VS整体评估
体检是分项目、分科室的检查,眼科医生帮你查眼睛,放射科的医生帮你做CT,检验科的医生帮你验血验尿……
每个检查项目都由不同的专科医生来做,一套流水线下来,效率非常高,各科室只管自己的部分也很专业。
但是,在体检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是极少的,每个科室的医生对患者其它方面的健康状况基本上是不了解、不关心的。最后对体检结果做出判断和建议的医生可能根本都没见过患者本人。
儿保则是由一位医生对宝宝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
并且,儿保医生会和宝宝展开互动、沟通和测试,结合宝宝的实际表现来整体评估孩子的发育情况,而不止是看验血拍片结果。
同时,儿保医生还会与家长沟通,仔细询问宝宝日常的喂养、大小便、睡眠、能力发展等情况,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评估孩子的健康水平。
频率的区别
一年一次VS一年七次
体检的直接目的是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偏离健康状态,是为了筛查出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
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已经稳定下来,如果“一切正常”,通常建议每年体检一次就好。
但孩子不一样,孩子仍然处在生长发育期,尤其是低月龄的宝宝,体格生长、器官功能发育、语言动作行为等还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需要更加密集的观察和记录,以便评估健康状态和发育水平,在有必要时及时进行干预。
而且,低月龄的宝宝还不具备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有哪里不舒服不能及时反馈给家长。
儿保医生的细致检查和专业判断,有助于及时发现宝宝身体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时,儿保医生会指引家长带孩子去做专项检查。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建议孩子从出生到1岁总共带去做7次儿保。1岁之后儿保的频率可以逐步降低,直到3岁以后每年一次。
方法的区别
单次检查VS长期跟踪
体检时,通常不会安排医生和体检用户当面仔细沟通的时间,医生并不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或日常状态,所有的检查都是对当次标本和当下状态负责。
举个例子:一名4岁的女孩在体检时测得体重是16.2公斤,作为单次的体检结果来说,这是落在健康范围内的。但是,这位女孩在3岁时已经有15.5公斤了,从生长曲线来看,这一年才长了不到1公斤,显然是异常的,需要关注原因和适当干预。
当然,这不是说体检没用,而是告诉大家体检结果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相对来说,定期做儿保,尤其是固定一位医生做儿保,就有很大优势。
规范的儿保过程一定会仔细询问宝宝的日常健康状态和既往病史,并且儿保手册里也会有历次儿保的详细记录,也会有下次儿保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况记载。
定期和固定医生做儿保,有助于长期跟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体格发育情况。
收获的区别
通用建议VS养育指导
体检完成后,会有一位医生汇总体检用户的各项目的体检结果,给出一个体检结果的汇总与建议。
但是,由于这位汇总的医生并没有和用户当面交流过,也无法准确了解用户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个人喜好等信息,他只能给出一些通用的建议,比如建议适量运动,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建议去消化内科复诊做进一步检查等等。
与此不同的是,儿保的过程都会要求实际养育孩子的家长一起参加,既能帮助医生更详细地了解宝宝的日常表现,也有助于医生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给家长针对性的养育指导。
还有一点特别有实践意义的是,多位家长一起带孩子去儿保的过程,也是一次家庭科学养育的宣教过程,有助于促进家庭内部达成育儿观念的统一,促进家庭和谐。这一点,可真的是千金难买了。
通过对比,相信大家能知道儿保是什么,也知道了定期带孩子去做儿保的益处。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