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敬畏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敬畏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大繁荣,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人类更加骄傲自满、盲目自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恶化。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还没有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人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因此,许多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也就是持多神论的立场,一直到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也认为万物都具有灵性,而毕达哥拉斯更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随机地依附在人或者动物、植物之内,他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讲的是毕达哥拉斯看见一只小狗被主人用鞭子打,起了怜悯之心,便对主人说,住手不要再打它了,我一个朋友的灵魂寄居再它的身上,我听到了他的声音。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人们都相信万物都是有灵魂的,那么人们肯定会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之情,把自然万物当成和自己一样的存在,也就不会滋生出人是宇宙的主宰这一傲慢的情绪。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成果,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延长了许多,赫拉利甚至在《未来简史》中断言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可能真的能实现长生不老的理想。但是,一体两面,从来就没有百利无一害的东西,科技革命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被打破,由此带来的恶果甚至危害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这一定和人们逐渐失去的敬畏感有关联。
科技赋予了人极大的能力,使得人类把自己当作主人,把自然万物当成了待加工的原料,因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感也就慢慢地消逝了,试想,谁会对待加工的原料会抱有敬畏感?
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追求,在古希腊,人们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目标,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的真正幸福就是追求真理,就是哲学思辨,自然科学研究实践的学问,而哲学研究的是理论的学问,也就是说哲学其实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苏格拉底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认为人活着的价值是为了求知呢?金钱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其它任何东西,人已经逐渐发生了“异化”了,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控制了,拜金、享乐、拜物主义成为了这个社会人们主要追求的对象,读书人的追求、气节、风骨,在金钱面前亮起了白旗,人们为了现实享乐甚至可以不顾一切道德约束,只要今天不要明天成为了许多人的共识。在上帝已死,信仰崩坏的当下,如何培养起人们的敬畏感呢?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关于上帝的道理,我们只有先信仰,然后才能够理解。当然不是鼓励我们学生去信仰宗教,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培育学生树立起敬畏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一项选择之前,需要权衡它可能带来的效果,包括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在心中保留一份敬畏感,少一分急功近利,虽然,有没有来世、有没有地狱、有没有因果轮回、有没有报应等问题,我们不好下判断,但是,如果我们相信有就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好的话,那么我们为何不做到像奥古斯丁所提倡的那样------“先相信,然后才能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