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技术技能人员
克强总理: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参加的人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职业院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要求与住建部《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遥相呼应。到2025年,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健全,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到2035年,建筑工人就业高效、流动有序,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增强,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项目发包时,鼓励发包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自有建筑工人占比大的企业;评优评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自有建筑工人占比大的项目。
敏感度高的用人单位可能已经杀到职业学校门口,晚去可能就进不了校门。可以想象,又会有多少从职业技能学院学校升级扩建为大学的学校又会改回原来的名字和教学职能,并会标榜其职业办校的历史,世事轮回谁知道呢。
(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将中央对技能人才培训的新要求开展宣贯了)
那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加强技术技能人员的培养呢要技术?
几乎所有卡脖子的事情,大都是“会设计、不会做、干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会做、干不了”的问题,就是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我们太缺少会干活的技术技能人员了。
工程建设领域缺少技术技能人员,连政府高层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在一线的施工企业早已是“水深火热、焦头烂额”了。什么不能按期履约,什么安全不能保证,什么工艺质量问题了,都强调要加强管理、管理、管理!其实就不是管理的问题,就一个问题,没有干活的人,确切的说是缺少“会干活、能干活、能干好活”的人,这一缺点,随着走出去越来越突出。
中央这一决策必将引领新一轮尊重技术、尊重技能的潮流!如果大企业敏感的话,可能今年就会增加职业学校的招生,毕竟即响应国家号召,又解决企业痛点,何乐不为呢。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司一位外号“毕八级”的老师傅,工资比当时的公司经理高两块钱,那是一个尊重技术、追求技术的年代。
记得好像是20零几年的时候,看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汽厂长,厂长说他们厂里收入最高的不是厂长,是五个钣金高级技师,主持人问为什么?厂长说,设计师设计出的车型再好,必须要钣金技师做成膜具才能生产制造成真正的汽车,做不出膜具,汽车设计图就是空想或者是梦想。所以五名钣金高级技师与厂领导住一样的房子,收入比厂长高。
最近看到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就很说明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关乎国家安全。
2006年,我坐军舰横跨太平洋,参加中美联合军演。没想到我们在北美水域,碰见了军舰1979年下水以来最大的风浪。副舰长室距海面高度15米,平常海浪根本打不下来,那天滔天巨浪扑面而上,所有官兵不许上甲板,一上去立马会被卷到海里。当时锚链仓被巨浪打碎,涌进30吨海水无法救援。军舰前面的信号灯被打得踪影全无。机关炮的炮衣被巨浪撕成碎片,2公分厚的钢板弹药箱,被打得弯曲过来。当时风浪整整持续两天半,我心中冒出不祥念头,我说糟了,这本书白写了,有可能回不去了。
最后我们进入维多利亚港,加拿大舰队司令和军官,站在山坡高崖向我们敬礼,因为中国海军编队经历了最大风浪。
我和老舰长共同站在指挥舱,他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幸亏我舰是1979年下水的,都是上海老工人的焊缝,没有工程的层层转包。”这就是当年那些上海老工人精湛的技术技能的信誉。
人走远路要“备足干粮带着伞”,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雨淋着,有备才能无患,知道、会做、去做!
打造一支技术技能队伍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只要开始做,距离成功就不会太遥远。
工程建设产业链:规划、投资、勘探、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试运、运行,在这个链条中,当下忽视的施工这个环节,其实施工是这个链条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施工是将规划、投资、勘探、设计的理想实现,将设备制造的缺陷消除,实现试运和运行的稳定,无不需要我们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来完成,这就是施工单位的能力和价值!
(大板梁翻身不是一个普通的起重工能够安全的做到的,没有几台机的功夫是不放心的)
(大件吊装的吊点选择,捆绑方式方法,甚至方向,都决定着是否能够安全的吊装就位)
(起重指挥手持对讲机,镇定自若,这是经验丰富的起重师傅的常态)
建安施工是打下每一个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最佳指标最后一颗坚固钢钉的力量!我们电建人是电站安全运行、效益运行“盖棺定论”的关键力量!不是吗?
中央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专门会议的要求就是最好的回答!让我们加快培养技能队伍吧!打造一支这样的技术技能队伍,时不我待!一旦解决了技术技能人员的问题,安全、质量、进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