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太阳的人
图片源于网络
天安门前立着一根杆子,它是华表。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网上的介绍,说它是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又或者是作装饰用的大柱子……那么,为什么纳谏要用柱子呢?用一面墙不好吗?指示道路?从来也没有见华表可以随随便便立在哪个地方来指示道路呀?装饰用就更奇怪了,孤孤单单的一根柱子,不知道能起到什么装饰作用呢?
还记得上篇文章《来自星星的文明》中提到的伏羲女娲用简单的工具就测算出了太阳相对地球运动的四个极值点吗?其中一个工具就是奎表。
奎表测影图 图片源于网络
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这根杆叫表。杆下放有水平的标尺,用以测量表的影子的长短,叫做奎,杆和标尺合起来就是奎表。
奎表测影,是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开创的观测太阳的方法。通过对正午时刻表影长短的观测,先辈们精确的计算出了太阳回归年为365.24天;划分出了24节气;创造了最早的太极图……
而那根立着的,被称为表的杆子,就是华表的前身。
对于表的运用和实践,早在上古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刻画记录下来,只不过,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我们日用而不自知。那些藏在甲骨文里面的秘密,就像是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重新发现。
甲骨文的“午”字。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下图:
表影轨迹图
图中的黑点表示表影的终端。如果我们只观测正午时分的表影,经过一年的时间,就会得到如上图所示的8字形的小黑点阵,把这些小黑点连起来再加上夏至时的表影(如红线所示)就得到了甲骨文的“午”字。
每一天太阳的最高点投影到地上,就是午。这才是“午”字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它来源于天文观测。
从表影轨迹图我们还可以发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投影,它们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而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地方的子午线,经线。
既然可以通过观测太阳来确定经线,那么纬度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对太阳的观测来确定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字。
甲骨文的“卜”字。垂直的竖表示奎表测影的表,而表上多了一根杈杆,有什么用呢?
经过长期对太阳的观测,人们发现每当春分秋分时,如果正午时分正对太阳在表上安放一根杈杆,同时垂直于杈杆安放一块平板,则此时杈杆在平板上的影子为一个圆点。这说明,此时此刻此地,太阳是完完全全正对这块平板的。用这块平板做成日晷的晷面,晷针永远垂直于地轴。而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纬度,只要用此方法制得的日晷,晷面都是与地轴平行的,晷针在太阳下日影的变化都是统一的,这个方法叫日规得贞。可以统一和校对全国的时间。
日规得贞
从图上可以看到,日晷的晷面始终平行于地轴,指向北极星。红色的线表示立杆位置的地平线。我们可以看到,杈杆与表之间的夹角,日晷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纬度角,这三个角是相等的(图上标红的三个角度)。
由此,纬度也通过太阳观测得到了。是不是很厉害?这就是甲骨文“卜”字,所包含的信息。
再来看一个与表有关的,也是来自于天文观测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字。
我第一次看到中字的甲骨文的时候有点懵,中不就是中间的意思吗?为什么甲骨文会长成这样?跟我想象当中的字形,有点完全不一样呢。翻开《说文解字》,许慎的解释:中,内也。完全不能匹配这个彩旗飘飘的形象嘛。
还记得我们在《来自星星的文明》中提到的二十八星宿吗?《论衡.谈天》里面有记载:“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二十八宿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宿舍,就像地上的邮局驿站,县长办公的地方,供它们轮着住。意思就是这黄道二十八宿是天球上的坐标,用来观测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我们的祖先就是以这二十八宿为表盘刻度做了一块天文钟表。一根指针指向太阳,它走得慢,一个恒星年转一圈。一根指针指向月亮,它走得快,一个恒星月转一圈。甲骨文的“中”字字形,不正是这块天文钟表吗?
不过,上古的时代没有那么精密的仪器,所以他们应该没有用指针,而是用绳子,所以中字两头的类似指针的东西才会随风飘扬,而不是一根横线。
图中金文的“中”字多了两条飘带,是不是说到了商代,观测的对象增加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和表,在上古时代,都是观测太阳的天文仪器。而现在,它们一个演化成了我们国家的名字:中国。一个演化成了天安门前的壮丽华美的柱子:华表。
《山海经·海外北经》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里面记载的神话故事,并不是简简单单想象的,而是基于事实,用上古时代人们特有的叙事方式记录下来的真实历史。我们后面慢慢地都会讲到。
夸父逐日 图片源于网络
那么夸父逐日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在远古的时代,有一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根竹杖,为了追逐太阳到处走。这不就是一个天文观测者,他拿着表在到处测量日影的写照吗?
那么,他又是为了什么而非要追着太阳奔波呢?我猜,一定是测量的日影长度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可能他那个时候还没有掌握日规得贞的方法,不同的纬度,同样的节气同样的正午时刻,表的日影长度是不一样的。他不停的测量和探索,最终累倒在求索的途中,化作一片青翠的竹林。
作为奎表测影的先驱者,他为后来的人提出了问题,也累积了经验。看似简单的方法,也是需要多少年的沉淀,多少人的付出啊。
所以,西方那些爆发式的天文知识的发现,除了剽窃,我想不到还有什么。
古老的天文仪器,古老的文字,古老的神话,都在静静地向世人昭示:在古老的东方神州,有一群人,他们经过时间漫长的洗礼,从宇宙的洪荒之中提取了宝贵的经验,为子孙后代铺就了一条灿烂的文明之路。
这群追逐太阳的人,最后化作了万古长夜中耀眼的星星,成为我们永远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