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恽代英: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了帮助全国广大青年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理解,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集中选取在我党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100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展现四个时期青年共产党人的壮丽青春,以此共勉奋进:中国共产党是拼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中,很多与《中国青年》杂志关联密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的共产党人 。
“百年英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系列报道⑥
青年恽代英: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文/李培艳
1923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无论在大革命时期、延安时期,还是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等重大历史转折时期,这本红色刊物始终以高度政治与文化敏锐性引领青年思潮,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重要领导人恽代英一手创办,并任第一任主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的官宦之家,1919年,24岁的他领导武汉五四运动,25岁创办利群书社,开始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其文辞朴素,倡导读书要读思想;外在亦拙朴,常年着灰布长袍,剃过光头,爱穿草鞋。1920年,恽代英赴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时,他朴素无华的装束,曾被校工当作“脚夫”拒之门外。1921年,恽代英创建共存社,主张将少年中国学会改造为布尔什维克团体,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恽代英与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总教官。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被捕,1931年被害于南京,年仅36岁。
“圣人”、现代“墨子”与中国“甘地”
无论在中国现代青年运动史上,还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当中,恽代英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位年轻人追求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以“正”守身,待人宽厚,正直友善,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即便身处狱中,也愿以“身上的磷”所发出的“光和热”,烧掉古老的旧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样的牺牲精神,让恽代英被文学家茅盾等友人称为“圣人”。
因提倡力行救国论,注重实学与务实才干的养成,在恽代英看来,“一个阎锡山,可以抵得住一万个只知道说话的新思想家,一个身体力行的新思想家,亦可以抵得住一万个只知道说话的孔教徒”。外加上他提倡“互助论”式的利他精神,好友萧楚女认为像恽代英这样的人,在古往今来的圣贤中都很少见,更像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现代“墨子”。
因终生以超人般坚定的意志坚持苦行僧般的自律生活,实践“奋斗、实践、坚韧、简朴”的“少年中国”主张,恽代英在党内又素有“甘地”之称。
从“圣人”、现代“墨子”到中国“甘地”等赞誉折射出了恽代英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可贵的人格特质,他们不但是能够创造新社会的“新的人”、实践家、政治上的能动者、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能够救民于苦难,解决中国社会危机,而且是极富伦理性的人物,毫无私心的道德理想主义者。
而这种务实的道德理想主义人格的形成与恽代英青年时期的自律修身密不可分。
自律修身与创造少年中国
恽代英6岁入家塾,学习蒙学读物与“四书五经”等,13岁从张之洞创办的新式小学毕业。从14岁起他就开始了“坚韧、刚毅、耐劳、茹苦的锻炼”,通过自省、写修身日
记、记功过格的方式,过着严格的自律生活,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五四前后,更是以一种对日常生活近乎苛刻的管理,构建了一套“方程式的生活”技术。
恽代英在1917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
曾子三省其身,至死而曰:吾知免夫,可知省身之要。吾等每有立志,故不知三省,则久之而此志若忘矣。吾认定祈祷之效益,一半为迷信之力,一半为自省之力。其自省方面,吾决仿曾子三省吾之法,务以省察切记易犯之病为主。吾意此中无迷信作用,其效力固止及祈祷之一半,然不似普通祈祷之宽泛无归,此中有思过、知过、悔过,一切功夫在内,其效力或有时较祈祷更大也。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是人生各项事业的起点,属于“内圣”的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实现,可以说个体修养是建立“外王”政治的基础。而自省,则是恽代英实现个人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青年时期的恽代英
青年恽代英不但修身自律,以“圣贤”为理想,而且,他还非常注重通过日记立志、修身感化他人,实现青年之间的道德互助,塑造中国之士,链接社会上的善势力。在恽代英看来:未弱冠之士,多有真志向大志向,无人扶掖之,翼护之,非中道受人引诱而败行,即为社会压迫而改其操守,此诚可惜之事,亦中国所以不可救药也。果有若干人长而不变,又有实力,无论彼等在朝在野,必有成就中国之士。
为了寻找扶掖中国之士的方法,1917年,恽代英先是与老师冼伯言商议成立在朋友之间巩固交谊的Our Club(我们的俱乐部),后在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模式中受到感召与启发,于1917年成立了武昌青年第一个进步社团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最终通过道德互助与生活方式的养成,培养新人,达到转移风俗、改良社会的目的。
1919年,恽代英加入五四时期最大的青年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对于这种转移风俗,为中国未来事业培养新人的社会预备思想,恽代英在连载于《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一期、第三期的《怎样创造少年中国?》一文中有更为清晰的表达:“一个真心要创造少年中国的人,他自然要觉得与联合同志的必要;因为实际上的创造事业,不是一个人从一方面做得成功的,亦不是几个人从几方面做得成功的。创造少年中国依靠的是披肝沥胆共图天下事的同志,而非乌合之众。”
此外,恽代英还提出了“群众生活的修养”概念。在恽代英看来:“读书人向来被曼靡的文辞和玄虚的幻想哄住,缺乏做事的才干,合群的修养是就与群众一同做事的才干说,只有有了合群的修养,才能得人信心,得人助力,减少做事的阻力,但凡读书人多少有些书痴气,觉察不到合群的必要。”
主编《中国青年》与引领全国青年运动
1919年底,以互助社为基础,恽代英、余家菊、林育南筹建了实验“各尽所能、各取
所需”新生活主张的利群书社,提倡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武昌青年独立做事的能力,在道德互助之外,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作为完善青年人格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互助社到利群书社,恽代英等武昌青年的团体活动模式发生本质的变迁。
1921年夏天,利群书社在黄冈林家大湾召开大会,并最终订立章程和宣言,成立具备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共存社组织严密,宗旨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在共存社成立后不久,恽代英、林育南等社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指导全国青年的革命运动,引领青年参与革命,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贯彻团的三大《对于青年运动决议案》的精神,团中央的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是该刊的主要创办者和首任主编,他以代英、但一、毅等笔名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何谓国民革命》《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五四运动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与恋爱问题》等文章、通信与杂谈185篇,介绍马克思主义,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同时解答青年思想、生活、恋爱、学习、工作、读书等方面的疑惑。
这本大革命时期创办的红色刊物,在创办之初就担负着重塑中国青年主体的责任。
1923年底,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到来,为了呼吁青年走出虚幻空洞的文学世界,投身实际的革命事业,以自身五四时期的修身经验为基础,恽代英先后写作《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假期中做的事》《青年求知必须注意的四件事》《怎样救治浪漫病》等文章。为了帮助青年脱离浪漫的倾向,恽代英在《怎样救治浪漫病?》一文中提出了六条主张:
第一,离开浪漫的朋友,以减少在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浪漫的影响;第二,少看浪漫的书籍,不能消耗精神在许多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的问题上;第三,过有秩序的生活,使自己的精神时常保持着清醒状态;第四,规定自己的工作计划,而且尽力按照这种计划去工作;第五,加多自己的工作负担,使自己的生活紧张起来,精神亦然可以紧张了;第六,注意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实际的成效可以供考察。
此外,《中国青年》还鼓励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呼吁青年从狭小的自我走向现实的革命实践,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担负起指导民众的责任。通过主编《中国青年》,恽代英有机会把五四时期的青年培养与团体组织经验推广到青年中间,让他从地方性的青年领袖一跃成为全国性的青年导师,在中共早期青年运动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毛泽东称恽代英为“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周恩来评价其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据郭沫若回忆,在大革命前后的进步青年学生中,没有不知道恽代英、没有不受他影响的人。
“百年英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系列报道
李大钊:青春无尽,自我无尽
青年毛泽东: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
青年瞿秋白:辟一条光明的路
青年向警予: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青年夏明翰:抛头颅,洒热血,视等闲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曾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