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八大误区,调水增氧抗菌抗病毒,不看你会后悔!

误区一:认为长期不清池也能成功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有不清池就获得成功的案例,于是就引导养虾户为省时、省力便心存侥幸而不清池,往往引起严重后果。清池的主要目的是将虾池底多年淤积的老化黑泥等有毒物质除去;除去池中有害细菌、病毒、微生物、寄生虫等有害生物,从而为对虾养殖提供一个适宜、安全、舒适的养殖环境。目前高位池排污设施较好,但排污率低,一般不超过30%,面积较大的高位池排污率更低。

  养殖中、后期若完全依靠排污而不主动进行底质改良,则会引起底质环境恶化,使潜伏于沙底的对虾受到毒害,引发游塘、红体等病症。

误区二:认为提高对虾密度可提高效益

  不少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总认为自己的高位池各方面条件优越,为追求效益最大化,放苗密度一加再加,目前最高放苗量据说已经有达到30万尾/亩的,少的也有十几万尾。

  密度如此之高,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后期水质富营养化、变化快,难以调节,稍有不慎水质就会恶化,若发生病害,病情难以控制。

  通过总结广大南美白对虾养殖户的经验得出,不论精养或粗养,池塘收苗密度过高时,会导致虾体小、长得慢、发病早、产量低。虾苗的投放密度大小与池况、水质、饵料、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要使养虾安全系数大,成活率高,放苗宁少勿多,建议放养1厘米以上虾苗,精养池每亩2-2.5万尾,粗养池每亩4000-5000尾为宜。

养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从苗种抓起

误区三:认为鲜配料优于配合饵料

  鲜配料喂虾,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大大优于配合饵料,因此感觉鲜料好过配合饵料是不科学的。具体优劣点如下。

  1、鲜料中固有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无法避免的,可直接感染虾体,使对虾发病率增加;

  2、鲜料污染水质,特别是在换水量较少的情况下会严重损坏水质;

  3、鲜料不如配合饵料营养全面,且配合饵料有预防疾病的药物。

误区四:饲料好、大品牌,无需添加营养剂

  对虾专用颗粒料,一般情况下不会缺少营养成分,配比还是比较全面的。

  就对虾而言,其个体增大是靠蜕壳来完成的,因此饲料需补充甲壳组成成分如矿物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胆汁酸、蜕皮激等等,让其甲壳很快形成、生长至钙化并重新形成内膜,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顺利蜕壳,从而缩短蜕壳时间和蜕壳周期,使对虾健康生长。

那么胆汁酸是一款保肝护肝提高脱壳频率的产品,首先胆汁酸可以保护对虾肝胰腺,防治肝胰腺发生病变,促进对虾脂溶性维生素的利用,能够结合脱皮激素使对虾顺利脱壳,对虾肝脏好那么脱壳就会顺利,从而提高对虾成活率。所以我们在日常拌料重要添加保肝胆汁酸,只有肝脏好对虾自身体质和抗病力才会强。

误区五:水源好,水质调控大排大进或不换水

  南美白对虾养殖关键是养水,养水的关键是人工调控,水是决定对虾生存与否的必要条件。

  1、大排大进引发应激

  目前,仍有不少养虾户不根据实际情况,换水大排大进,这势必引发虾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对虾发病死亡。养虾水环境一定要稳定,对于确定大小的池塘,养虾前期、中期每日换深度为5-6厘米水为宜,后期可适当加大。

  2、调控水体富营养

  沿海地区海水水源较好,高位池在养殖前期水质都很好,随着对虾个体增大,新陈代谢产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之池水微生态环境不平衡,使池水自净能力减弱。若此时忽视水质调节,则会导致水质恶变,引起虾病暴发。不适时泼洒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EM菌)。

  3、调水同时要做好抗菌抗病毒

  高位池调水较好,水色能调到最佳状态,但是病菌、病毒的繁殖蔓延是难免的,当水中有益微生物不均衡时,病毒、病菌很容易繁殖蔓延,加之对虾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病害发生。

  因此在调好水的同时,也要内服抗菌、抗病毒药物,中、后期对水体适时、适量消毒。

误区六:认为光合细菌应用与否一样

  虾池水质变化通常由底质变化引起的,换水只能改善池水,而不能改善底质和消除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源。光合细菌能利用水和底泥中残留的有机物质、氨及硫化氢等,特别是当底层溶氧化减少,有机污染物较多时,光合细菌活动更为激烈。在本不换水的情况下,要保持较好水质环境,可施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可以起到以菌攻毒、以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功效。

误区七、防病效果不大,内服药量不大

  1、不重视南美白对虾的防病

  不少养虾户认为对虾早晚要发病,用药只能白白增加费用。的确,对于暴发性虾病,确实无疗效确切的药物,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可以减少发病率,从而使养虾获得成功。防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入手,环环相扣,应重点抓好池水消毒、饵料投药环节,切勿贪图省工、省钱而导致养虾功亏一篑。

  2、防病内服药量要大

  高位池精养对虾,预防措施要得力,有些养户虾认为防病时内服药量无需加大,这样药物在对虾体内血液浓度很低,起不到杀菌抗病毒的作用,久而久之杀不死的病菌、病毒产生耐药性,一旦病菌、病毒繁殖蔓延,无法控制病情,产生暴发性死亡。

  3、不能以消毒来防病

  虾友发现病虾时,只考虑用消毒剂消毒,认为消毒是唯一方法,这样有刺激性的消毒剂加速病虾死亡,死亡越多交叉感染越严重。

误区八:增氧好,水中不缺氧

  高位池四角各一台增氧机,面积较大的中间还有一台增机。

  增氧时池水沿池四周循环流动,正常情况下池水溶氧量较高,但如果水质恶化、气压变低、午夜至凌晨,水中溶氧量会较低或者对虾蜕壳时对氧吸收率低的情况下,单靠机械增氧还是不够的。

  若忽视此问题,则可能会导致虾缺氧游塘,造成损失,此时要及时投放增氧设备来进行应激增氧,同时配合智能物联网设备监控水质,避免夜晚出现对虾缺氧游塘。这也恰恰是我们反对养殖密度过高的原因之一。

  因此,一般发病时首先考虑调水、底改并增氧,缓解一下病情,接着是水体消毒并内服抗菌、抗病毒药物。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损失。

文章来源于:养殖一点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