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曲子唱不得”:消极积极,一念之转,需要刻意训练

之前连续涂鸦谈论积极心理学,提出三个积极理念,即积极关注、积极归因、积极行动。这些理念,说出来容易做到很难,检验标准就是从小事情做起来做到它。

举生活例子。

朋友询问车子年检事宜,帮助搜索了附近车检场所,告诉过程挺简单。说起还要处理违章,告诉可以去附近交警大队,结果发现驾驶证到期要先换新的,后来又说不用开车去场地车检。这让我颇感诧异,因为少见所以多怪,不由得埋怨人家是否搞不明白要干啥。

随后反思,非常汗颜,说要积极应对,一不留神就是消极应对,这种惯性反应模式真是强大无比。

事实上,人家是比较新的车子,应该是在网上走下车检流程即可以。

抛开具体事情不说,这里单就情绪处理而言表现为完全失控,对应的恰是三种消极模式:消极关注、消极归因、消极行动。

事情发展不合心意,关注的全部是人家失误错误不足,这就是消极关注;随后归因为对方做事不利索,潜意识语言就是这个人太笨水平不高,不如自己聪明,这就是消极归因;消极归因支配了消极行动,开启了不满抱怨指责嘲讽负性言行。

这就是反积极理念,也是我们常说的“高谈阔论易,真抓实干难”,再对照“说话要让人舒服”是多么讽刺好笑。

心理应对方式,检验标准就是“想让别人做到的先要自己做到”,否则就成为理论虚空的说教,毫无益处。

“关注、归因、行动”这三部曲,从逻辑思维看,正是回答了三个元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都是感觉动物,天生对变化的刺激特别敏感,因此生活出现不顺利不如意不正常,自然就成为刺激源,感受到刺激与反应关系。

这些刺激每天都在出现,这三种反应也随之在发生,区别就是积极还是消极。

人性是对糟糕刺激会产生消极反应,即消极关注、消极归因、消极行动,彰显我们自己优越感与价值感,只有刻意训练后,才会变成积极反应,即积极关注、积极归因、积极行动。

再举例。

朋友抱怨爱人太懒散,比如很少给孩子做菜,偶尔做了一回菜,放了孩子不敢吃的辣椒,为此情绪爆发,指责抱怨吵嘴。

这个在我们旁观者看来,原本需要积极应对的,结果成了消极应对,最终搞得一地鸡毛。

理性分析这个事情很简单,消极关注是菜里有辣椒,积极关注是毕竟做了菜;消极归因是心里没有孩子,做事不靠谱,积极归因是努力为孩子做饭菜,有爱心;消极行动是情绪失控,满是批评,积极行动是消退加强化,对辣椒视而不见,同时表扬做了饭菜,爱心无限。

毫无疑问,积极应对模式是要刻意训练的,因为逆人性,而消极应对模式也不必耿耿于怀,因为这是人性使然,关键是要保持觉察。

大道至简,理论好懂,重要的是去做、去体验、去反思、去反复、去提高,行动是唯一的路,因为“教的曲子唱不得”,因为“形成肌肉记忆需要刻意训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