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旅游插上地球科学翅膀

国务院在2011年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对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史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徐霞客被誉为“旅游地学鼻祖”,一生出游考察34年,游迹遍布全国19个省市区。他一改我国文人游山玩水、吟风咏月的习俗,而是在游览中用心观察山水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演变机理,并将实地考察所见如实记述,成为《徐霞客游记》巨著。他在游览中发现了许多地球科学原理,如对流水侵蚀和堆积机理的论述,比欧洲学者早100多年。他对流水侵蚀作用创造了“水淘”、“水漱”、“水激”、“水啮”等科学术语,既形象直观又生动具体,系统论述了河流垂直侵蚀、侧向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翔实地记录了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地貌、河曲地貌,以及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矶、嘴、洲、滩等地貌。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命名、分类、区域分布、特征对比及形成演化的论述,比欧洲学者早2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岩溶)学奠基者。其对岩层褶曲、断裂现象的记述也比欧洲学者早一个多世纪。此外,对火山、地热、泉水、瀑布、花岗岩地貌、砂岩地貌、金属、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等都有大量记述,对气候、气象学、环境学亦有独到见解。地理学大家任美锷早在1988年就曾指出,《徐霞客游记》的最大价值是他对地学的贡献。其应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旅游,并在旅游中发现了众多的地学现象和地学原理,将其定位为“旅游地学鼻祖”是最恰当、准确的了。

旅游地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学家把地球科学引入为旅游服务而创立的一门新学科。今年2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东华理工大学申报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审批,成为获教育部批准的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这是旅游地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培养地学研学旅行和地学旅游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发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通知》。要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实这是把徐霞客精神具体化。研学旅行的内容很丰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地学研学旅行前景尤为看好。地学研学旅行是依托地学自然景观资源及其中的人文历史内涵,建设地学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研学精品线路,开发一批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活动课程,以中小学生为服务对象,既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又能使学生认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怀,提高科学素养,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986年,我国地学界提出地学旅游,是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地学旅游是包括地质旅游与地理旅游在内的地球科学旅游,以地学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寓教于游,以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科学考察、寻奇探险、养生康体、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的益智、益身的旅游活动。一门学科的创立取决于社会需求,一个旅游品种的创立和发展更取决于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已拥有39家世界地质公园,204家国家地质公园,72家国家矿山公园, 135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84家野外地球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数百家省级地质公园。此外,还有包括以地学景观资源为主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开展地学研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预计地学研学将占整个研学旅行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必将成为研学旅行的主力。

以旅游日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的教育功能,寓教于游,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启科学旅游,这是中国旅游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