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雍也篇(六)
01
原 文
雍也第六
6.06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02
释 解
一天,季康子到孔老师那里求才,期望其弟子能为己所用,就问老师:“您的弟子子路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听出了季康子所说的从政,重点在“可使”之上,只要求具有相当管理的才干和能力就可以了,与德行无关。这和自己平时教导弟子的“以仁为本,以德为先”的“为政以德”的从政理念不同,因此老师说:“子路这个人果敢决断,办事干练,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季康子再问:“您的弟子子贡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说:“子贡这个人天资聪颖,通达事理,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季康子又问:“您的弟子子有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说:“子有这个人心思慎密,多才多艺,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
03
释 字
果
《说文》: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古火切。
《说文解字约注》:果:“徐锴曰:'树生曰果,故在上也。"舜徽按:本书衣部臝,或从果作裸。知果字古读,与蓏同音,实一语耳。皆以形圆得名,说详艸部蓏下矣。今多用为果敢、果毅字,乃借果为敢也。本书部𠬪 部:'𠭖,进取也。’籀文作𣪏 ,古覽切,与果双声,故相通假。”
《广韵》:果:果敢。又胜也,定也,克也。亦木实。《尔雅》曰:“果不熟为荒。”俗作“菓”。古火切。
汉字“果”甲骨文字形像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指树木的果实,或为事物发展的结果、成效。引申指充实、实现。由于“果”结实在树木之上,与草木之果(蓏)易于采摘不同,唯勇毅者方能攀登采摘,故“果”有果敢、果断义。本章果为决断、果断义。
达(達)
《说文》:達:行不相遇也。从辵羍声。《诗》曰:“挑兮達兮。”徒葛切。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玉篇》:達:佗割切。通也。
汉字“达”从辵从羍声,表示大道通畅,行人行走在大路上互不相遇。或者,人驱赶羊群行走,道路畅通无阻。故《说文》:“行不相遇也”,本义道路通畅,从一地到达无阻碍地到达另一地。引申有通达之义。本章达指通达。
艺(𡎐、藝)
《说文》:𡎐: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
《广韵》:藝:才能也,静也,常也,准也。
甲骨文“艺”字形像一个人跪在地上,小心地捧着小树栽种,本义为种植。引申指技艺、手艺、才能。本章指才能。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弟子颜回的仁德境界的考查,让弟子把握“仁”与“行”的关系和次第,明晰圣人观言视行、察安审仁的识人之道。识人察人,特别是对“仁德”的省察,是不能通过经验层面的考察就能轻易得出结论的。因为“仁”是一个上位的非经验的概念,不能通过对下位的经验的言行举止和审查,直接得出一个是或否的结论。告诫弟子即使做到好学、内自讼,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但是从外界考查时,也只能许以“其心三月不违仁”。本章通过子路、子贡、子有三位弟子的“果”、“达”、“艺”的仁德成就的点评,告诉弟子在礼崩乐坏之时,社会已经不再要求从政者自身的仁德境界了,仁德境界的“果”、“达”、“艺”,只会被人们当成一个人是否可使的才干了,告诫弟子仁德境界是“仁之为人”根本,切不可丢啊!一天,季康子到孔老师那里求才,期望其弟子能为己所用,就问老师:“您的弟子子路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听出了季康子所说的从政,重点在“可使”之上,只要求具有相当管理的才干和能力就可以了,与德行无关。这和自己平时教导弟子的“以仁为本,以德为先”的“为政以德”的从政理念不同,因此老师说:“子路这个人果敢决断,办事干练,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季康子再问:“您的弟子子贡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说:“子贡这个人天资聪颖,通达事理,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季康子又问:“您的弟子子有这个人,可以让他从政吗?”老师说:“子有这个人心思慎密,多才多艺,你看这能力对于从政有用处吗?”老师对季康子的所问,不答以肯定之词,仅说弟子各有所长,让其自决。“于从政乎何有”,本是老师对季康子的无德的一次棒喝。告诫他,如果丢掉仁德,仅仅从才干和能力的“可使“上来选用人,这有何用呢?从“于从政乎何有”的反问之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在邦无道之时,老师的“仁德为政“的一贯和痴心,体悟到老师不亢不卑的智慧和通达。
本章需要注意把握住季康子的“从政”与孔子理想中的“从政”的区别。孔子思想中的政是正己、正人、天下正,需要的是仁德。在本章的言语对话中,孔子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并不是从其品德角度而言说的。而是顺着季康子不言德行,只要求“可使”和“才干”的言说。因此孔子接着说“于从政乎何有”?从“于从政乎何有”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为政以德”的一贯。结合前章“其心三月不违仁”的教导,让人们仔细体悟仁德是行仁之要,切不可丢掉。其实孔子所称“果”、“达”、“艺”的才能,正是在其仁德教诲之下,弟子修炼的仁德境界成果,反映了在礼崩乐坏之时孔门盛德之气象。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