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有故事 01 | 可怕的炭疽病

【科友召集】

最近《读库》寄给我一套书,叫《医学大神》,作者朱石生。这套书一共有 14 册,每一册都是像这样一本口袋书。

说实话,我这里书多得根本看不过来,每个月都会收到各个出版社寄过来的各种书。

拿到这套书后,我出门坐飞机就不带其他书了,这样一本往口袋中一踹,一趟旅程刚好看完一本。不得不佩服六哥的策划,完全抓住了我们这个群体看书的场景特点。

我前两天看完了这本《法则与奠基——科赫与细菌学》,我忍不住想给你们讲讲科赫的故事,因为我觉得科赫的故事太能体现科学思维了。

我常常说,所谓科学思维就是当一位科学家在面对问题和现象时的思考方式。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说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是标本兼治。这句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先不着急做判断,先听我讲故事。

科赫是一位德国的医生,140 多年前,他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流行性传染病到底是由于什么引起的?换句话说,这种疾病的“本”到底是什么。
当时的欧洲医学界与我国的医学界的认识几乎一样,都认为流行病是空气中或者食物中的某种毒素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导致的。
但这种毒素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人能说得清了,反正就是某种毒素,千变万化,没有定型,它会破坏人体的平衡,也就是中国人说的阴阳失调,那西方人当时主流的医学理论是四体液学说,也是说,他们认为人体内四种液体的平衡被打破后,人就生病了。
但是,科赫怀疑,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是肉眼看不见,但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微生物。这才是传染病的“本”,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科赫从动物传染病开始入手。
科赫的研究起点就是牛羊炭疽病。从 1873 年开始,他给人看病的时候,只要人家家里有牛羊的,就会跟人交代,您家里牛羊要是闹炭疽病,可以随时来找我。
他到农夫家里,不是去给人家救治牛羊,他也不知道怎么救治,那时候没有真正管用的治疗方法,因为还没人知道炭疽病的病因。他到那儿就是为了采集病牛病羊的血样,带回自己的实验室,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看了没几次,他就已经有所发现:
患了炭疽病的牲口,血液里总能看到一种小东西,比红细胞还小,长条形,像一根根小木棍。这些小棍常常还能连成一串,仿佛刚从机器上摘下来的香肠,有时候还能看到香肠串微微摆动。从这些特征来看,这是一种杆菌。
能不能说这些杆菌是炭疽病特有的?科赫不敢轻易下结论。只看到这么几例,有可能只是巧合,他需要更有把握一些。
半年下来,左近乡村能找到的炭疽病畜他基本都看过,现在可以下确凿结论了:但凡死于炭疽的牲畜,血液里必然能找到这种杆菌。
那么没有患炭疽病的呢?
没病的牛羊不好随便去给人家采血,不过没关系,科赫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检查健康牛羊的血液,就是屠宰场。他到屠宰场里讨来正常牛羊的血液,检查了几十例,没一例能找到这种杆菌。
换一个毛躁一点的研究者,这时候已经憋不住要发表成果了,但科赫觉得还不行,他脑子里一想到什么结论,总是忍不住同时想人家会有什么质疑。
他不能让自己的结论禁不起质疑,就自己质疑自己,看看结论是不是有什么环节证据不足,如果有,就设计新的实验,看看这样的质疑是不是真能否定自己的结论。
比如,他想到这么一个质疑:
Q1:你说这种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那能不能用它人为制造炭疽病?
如果这种杆菌真的是导致炭疽病的病原体,那么,把它们弄进牛羊的身体里,应该就能让牛羊患上炭疽病。
怎么知道能还是不能?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到牛羊身上做检验。
不过,牛羊都挺贵的,农民不会让科赫在自家的牲畜身上做这种恐怖的实验,科赫自己可以买牛羊,可是他知道,做这种实验,一次两次成功是不好拿出来说事的,得多次检验,能重复得出同样结果才好下结论。
买几十头牛羊做实验,那实在太铺张,而且,如果实验之后牛羊真患上炭疽病,很快就会死,死了还得处理大型尸体。
他的眼光就扫向了后院那些小动物,那里有猫狗,有兔子,还有白鼠。白鼠应该是个好对象,不贵,繁殖快,好在女儿对白鼠也不是特别钟爱。
他照着学校里学的技术,找个刚闹炭疽病死掉的羊,用注射器抽出几毫升的血,然后把这种带杆菌的血注射到白鼠肚子里。可是没成功,白鼠太小,禁不起他这么生猛的折腾,带菌血液注射进去,没几分钟就断了气。
这可不是科赫想要的结果。
得换个法子,温和一点的:能把杆菌接种进去,但不至于一针就把白鼠直接给折腾死。
来回实验了十几种不同方法,最后科赫发现用带尖刺的木棍最理想
他用的木棍像一根筷子,一头削尖,然后消毒,就是用本生灯的火焰烧灼几秒钟,杀死原来可能沾染的细菌。拿同样消过毒的手术刀在白鼠尾巴上做个小切口,就一粒米大小。用木刺沾一点带杆菌的血液,往切口上抹一下。这样小的伤口,不会直接造成白鼠死亡。
可是这么点带菌血,能让白鼠感染吗?
科赫并没把握。他一宿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就爬起来跑到实验室看结果。
看到那只白鼠,他就知道这次没白忙活:白鼠蜷缩在笼子角落,动作僵硬,肌肉微微痉挛,嘴角出血,摸着能感觉到发烧,这些都是炭疽病的症状。
白鼠很快死亡,科赫把尸体解剖开,看到肿大的脾脏,这也是典型的炭疽病病理变化。从脾脏里取出血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他又看到了那些杆菌。
用专业术语说话,他这是成功制造了一个炭疽病动物模型。
当然,做科研,一次成功是不能下结论的,得重复检验。他接着准备给下一只白鼠接种。手里忙活着,脑子里同时冒出一个新的质疑,替假想对手提出的质疑:
Q2:让这只白鼠患上炭疽病的,未必是那些杆菌。或许你从羊身上取来的血液里有别的毒素。
那么我接下来不用那只羊身上的血,而是用这只刚刚死于炭疽病的白鼠作为传染源。这是白鼠,它身上没有羊血,但有这种杆菌,显微镜观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果这只白鼠的血也能导致炭疽病,那就只能是因为这种杆菌。
科赫拿起木刺,消毒,从白鼠肿胀的脾脏里抹一点血,再给一只健康白鼠做接种。
第二天,本来健康的白鼠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发烧、痉挛、吐血,最后死亡,尸检看到血液里出现大量杆菌。
再用同样方法接种第三代、第四代……他连续接种了三十代小白鼠,每次都用刚刚死亡的白鼠作为传染源,每次都能让下一只健康白鼠出现炭疽病,然后死亡。
每次接种,他用的血液只能打湿木刺的尖,这分量微乎其微,我们就算它有百分之一毫升,并假设这血液里有质疑者说的毒素,再假设毒素纯度是百分之百。科赫把这百分之一毫升的“纯毒素”接种给白鼠,就相当于让毒素在白鼠身体里稀释。
一只白鼠的体液和血液总量大约六毫升,百分之一毫升的毒素被六毫升体液稀释,每次会稀释六百倍。
连续稀释三十次,稀释了多少倍?是 2 后面带八十三个 0。这数字太大,就算换成文字表达,对于理解也没多少帮助,因为,2 后面带十五个 0 就已经是两千万亿。
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在这样的稀释度之下,不管原来的羊血曾经有什么毒素,现在都已经清零,一个分子都不可能留下。
这足够驳倒所谓“血液毒素”的质疑,可科赫还是担心有特别较真的人问出别的什么刁钻问题。比如:
Q3:根据巴斯德的说法,细菌是活物;如果巴斯德是对的,这些杆菌应该就能繁殖增长,这样才能证明这些杆状的东西是细菌,不是某种杂质。
科赫自己能肯定这些杆菌在繁殖。他接种的时候用木刺沾的那点血,里面最多能带几百个杆菌,这些杆菌一天之内让小白鼠死亡,而死亡之后的白鼠,单单检查脾脏里的杆菌就已经多得吓人。
他把脾脏里的带菌血液做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平方英寸能有两万五千个杆菌,这当然是因为杆菌进入白鼠体内之后繁殖出大量的后代。
可科赫还是不放心,担心有人问:
Q4你亲眼看到杆菌增长了吗?
他也很想亲眼看到,问题在于,这些杆菌都是在白鼠身体内部繁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很高,但有个苛刻条件:观察对象必须透光。
光线从观察对象的背面透过来,人在正面迎着光照来观察,才可能看到微生物的细节,所以科赫能看的只有两种情况:
  • 如果是液体,比如血液或者尿液,就在玻片上抹出薄薄一层,这样肯定能透光;

  • 如果是固体,比如脾脏,那就必须先用化学药剂把组织给固化,让它变得坚韧,然后再用某些技术(比如蜡包裹固定)切出极薄的薄片,薄得近乎透明,才能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切片技术只能用在切割下来的组织上,活着的小白鼠身体里在发生什么,没法直接用显微镜去观察。要想直接看到杆菌的生长过程,只有一个办法:人工饲养,想办法让这种杆菌在白鼠体外的人造“牧场”里繁殖。
什么样的环境能够用作杆菌的牧场?最理想的材质应该来自活体动物,那本来就是杆菌钟爱的栖息地。不过,采用的材质也必须是透明的,不然没法用显微镜观察。
他尝试了几十种不同的材料,最后发现,牛眼睛里面的玻璃体是个上好的材料。
基本上所有脊椎动物的眼睛,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都有一包液态的东西。这种东西能给眼球内部各个地方传输营养,却不会妨碍光线穿过,于是它后面的视网膜能顺利感受到晶状体传过来的图像。
它本来就是牛身上的组织,成分跟牛的体液差不多,那些杆菌既然能在牛的血液里繁殖,应该也就能在这种玻璃体里繁殖,并且,这种东西透明,如果里面有杆菌繁殖,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
科赫试用牛眼玻璃体来培养那种杆菌,果然很成功。
用牛的体温(三十八摄氏度)孵化两个小时后,就开始看到那些杆菌起了变化,先是变长,接着一根杆菌分裂成两根。
这两根子代杆菌很快长大,跟原来的母体一样大。长大之后,它们可以再次分裂,又各自派生出两个后代。就这样,一生二,二生四,每次都翻倍,这就是倍数增长。按照这个速率,不到一天,这些杆菌就能繁殖出几十亿个后代。
科赫只观察了几个小时,在显微镜的视野里,新繁殖出来的杆菌就连成整片的黑云。
这足以证明杆菌是活物,能繁殖。这一点,科赫不再担心质疑。
但还有个问题:他每次在玻璃体里种下的是这种导致炭疽病的杆菌,可是几小时下来,不光这种杆菌在繁殖,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其他细菌,结果就像一堆乱草,看不清楚想看的杆菌。
他知道白鼠的血液里不应该有杂菌,任何动物的血液里都不应该有细菌,否则就是病了。他用来做实验的白鼠被接种了炭疽杆菌,血液里才会出现这种杆菌,而且也只会出现这种杆菌,不可能有别的杂菌。
Q5:那么他看到的杂菌是哪里来的?
这显然是因为,他每次观察都需要好几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空气中飘浮的杂菌会降落在这滴牛眼玻璃体上,并开始繁殖。玻璃体是液态的,杂菌一旦落入,就可以在里面到处游动,跟炭疽杆菌混杂在一起。
得想个办法,不让空气里的杂菌落到玻璃体上。
他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简单却又十分精巧:在一块厚玻片上磨出一个浅坑,再盖上一片薄玻片,用凡士林把接缝封好,那凹坑就变成一个密闭的小憩室。玻璃体标本悬挂在薄玻片的中心,因为憩室的保护,空气里的杂菌不可能再进入,而薄玻片能紧贴显微镜的物镜,不影响观察。
图:现代凹面载玻片
这样一来,他看到的就是纯净的炭疽杆菌,再也没有杂菌的污染。
对于科赫,研究到这一步还不算完整。这些杆菌是从血液里采集的,或许有人会说:
Q6这不是杆菌自己在繁殖,而是血液里有什么东西把这些杆状的东西扯长,然后撕裂成两半。
那就试试不从血液里采集杆菌,把这滴牛眼玻璃体里的杆菌当作种子。这里没有血液,除了那滴透明的玻璃体,其他都是纯净的炭疽杆菌。
科赫用消毒木刺沾上一点这滴玻璃体里的杆菌,在另外一滴干净的玻璃体里点一下,就完成了接种。跟原来一样,这滴玻璃体包在两层玻片之间的小憩室里,不会被污染。
科赫把玻片放到孵化箱里培养,两个小时后,果然又看到这些杆菌开始大量繁殖。
所以,这不是什么血液里的外力在撕扯,杆菌自己就能繁殖。
照此方法连续培养了八代之后,科赫有了结论第八代玻璃体里培养出来的炭疽杆菌,是纯而又纯的菌株。
可以肯定,这里面只有炭疽杆菌,没别的杂质。如果用这样的菌株给健康白鼠接种,还能造成感染,那么人家就不能质疑说,那是因为从死亡动物身上采来的血液带有某种毒素了。
科赫就用这第八代玻璃体里的杆菌给白鼠接种,他也非常确定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不出所料,所有被接种的白鼠都感染了炭疽,第二天死亡。做尸体解剖,脾脏里毫无意外又看到了那种杆菌。
他还尝试用不带杆菌的牛眼玻璃体给白鼠接种,接种之后白鼠没有任何反应。他知道不会有反应,但他必须做这个实验,这才能证明牛眼玻璃体本身没有感染能力,让白鼠感染炭疽的,是玻璃体里的那些杆菌。
现在应该可以放心下结论了吧?
他还不放心。
不放心,是因为科赫又冒出一个新的自我质疑:
Q7会不会是白鼠这种动物具有某种特别体质,只要一碰到这样的杆菌就会被激发出炭疽病,而其他动物接触这种病菌可能没事?
那就试试别的动物。
于是他用纯株杆菌尝试接种别的动物,豚鼠、兔子、猫、狗,折磨了十几种不同的动物,最后还买来几头羊给接种。
所有动物都是一样的结果:全部染上炭疽病,血液和脾脏都找到了那种杆菌。
到这一步,对自己苛刻得变态的科赫都觉得再也找不到质疑的口子,可以下结论了:这种杆菌就是能导致炭疽病,而且,它只导致炭疽病,从来没看到它还能导致什么别的病。
可是在研究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又给自己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他的发现是,这些杆菌虽然在动物身体内很凶猛,可一旦离开动物的身体,却非常脆弱,很容易死亡。
有时候他用显微镜观察这些杆菌,眼看着它们开始皱缩、崩解,然后干脆融化消失。而且他发现这些杆菌很怕阳光,如果放置标本的玻片被阳光直接照射到,杆菌会死得更快。
似乎这些杆菌只在动物体内才会肆虐,如果离开动物的身体,即使是在牛眼玻璃体这么接近生物体内环境的地方,它们也活不了多久,很容易被一些自然环境因素杀死,比如阳光。
可是,科赫给农民们检查牛羊炭疽病好些年了,他知道炭疽病的传播不是通过病畜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牧草。牛羊在一些牧场吃草没事,在另一些牧场吃草却必然会出现炭疽病。
过去农民们都认为是那块地有邪气,或是有魔鬼在捣乱,现在科赫既然用严谨的实验证实了炭疽病是那种杆菌引起的,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坏草地”上有杆菌,牛羊吃下这些杆菌就会患上炭疽病。
问题在于:
Q8:如果这些杆菌在牛眼玻璃体里都那么容易死亡,它们又怎么能在牧场度过一个冬天都不死?
不光是过一个冬天,有时候牧民觉得天时不顺或者邪气未散,就让那块草场闲置好几年,可几年之后牛羊回去吃那里的草,还是会发病。显然这些杆菌能在野外存活不止一年。
这个问题让科赫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就不能板上钉钉地说,细菌就是炭疽病的病因。
那么科赫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咱们下期接着说。
结尾废话:
2020 年到了,我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就是一整套视频录制的装备,首先是一个 sony A7M3 的相机,然后配了一个 24 - 70 毫米的变焦镜头,再加一个罗德牌的无线麦克风,几盏摄影灯。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把我的工作室进行了一番改造和布置,让他成为一个准专业的摄影棚,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在工作室随时开机给大家录制视频节目了。
录完视频节目,把音频轨道提取出来就是一个音频节目,一点都不耽误音频节目的播出。录视频确实比录音频要麻烦一些,主要是我的颜值太低,如果脸上不拍点粉,不换身正式点的衣服,实在是没法见人。
尽管现在也还是没法和妈咪叔、王木头、旭岽这样的大帅哥比,但至少这样一来,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尊重你们,做到问心无愧了。
我估计听完我这期节目,绝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期节目得到了《读库》的赞助,给他们的书做软广告呢。
你们还真想错了,本期节目的内容确实得到了《读库》的授权,这真的是我看了书之后自发、自愿做的,我是真心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符合科学有故事的调性,看完就产生了做节目的冲动。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最近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听《吴京平讲通俗医学史》的节目,平哥讲得太好了,勾起了我继续深入了解医学史的欲望,恰好《读库》又出了这套《医学大神》的丛书,吸收了这么多医学史的内容,不摘一些出来讲给你们听,多浪费啊。
(0)

相关推荐

  • 【疫苗简史】一百年后人类还要接种新冠疫苗吗?先来了解下卡介苗的世纪风云

    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100年后的一天,发现当时的人类一出生就需要接种一种疫苗.你好奇地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疫苗,有人告诉你是叫做"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 ...

  • 传染病:炭疽杆菌为何如此令人心惊胆战?

    炭疽杆菌是一种歹毒的生物! 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可以在一大片区域留下自己的子子孙孙. 而最开挂的是,它的生存能力极强! 炭疽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下会形成"芽孢". 所谓芽孢是细菌的休眠 ...

  • 医学有故事番外 01丨伍连徳百年战疫

    作者:老狐狸 (科学声音新媒体科普创作训练营第二期学员优秀作业) 公元 1911 年 1 月 30 日,哈尔滨城外寒风刺骨,在傅家甸坟场一个巨大的深坑旁边,一名戴着金丝边眼镜和纱布口罩的军医官瞪着发红 ...

  • 医学有故事 10 | 死磕药物安全性

    埃尔利希刚在威斯巴登会议做完报告,第二天就有许多人直接从威斯巴登来到法兰克福,研究所走廊挤满了人.有些是医生,来访为的是索取洒尔佛散试用样本:有些是病人,来这里是想请埃尔利希给他们治疗.几天之后,信件 ...

  • 医学有故事 09丨攻克梅毒

    上一期我们讲到,埃尔利希为了寻找治疗锥虫病的魔弹,筛选了几百种化学试剂,当筛选到 418 号试剂时,本以为看到了希望,可惜体毒还是太大,并不能算成功.没想到的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上集回顾:医学有故事 ...

  • 医学有故事番外 03丨死亡埃博拉

    1976年的夏末秋初,苏丹北部的一个小镇郊外,正在进行一场丧礼.死去的人被平放在躺尸板上,身上没有华丽的遮盖,仅有一件沾染了血水的布单遮挡住身体.参加葬礼的人不多,几个亲属和朋友正围绕在死者身边,轮流 ...

  • 医学有故事 07丨第一支人造疫苗的诞生

     本文选自读库<医学大神>系列(作者:朱石生),汪诘被授权改编. 上集我们说到,由于狂犬疫苗的特殊性,巴斯德不是要想办法减弱病毒毒性,而是需要增强,培养出最强的病毒. 上集回顾:医学有故事 ...

  • 医学有故事 08丨埃尔利希找魔弹

    从今天开始,我要来给大家讲医学大神埃尔利希和现代药物研发,内容来自读库的这套非常棒的丛书<医学大神>中的这本<探寻魔弹--埃尔利希与现代药物研发>. 埃尔利希 埃尔利希在我们这 ...

  • 医学有故事番外 02丨病毒学史上的第一位吹哨人

    作者:黄译之 (科学声音新媒体科普创作训练营第二期学员优秀作业) 今天我们都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但是,如果问起病毒和细菌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估计很多人仍然是分不清楚的. ...

  • 医学有故事 06丨从炭疽疫苗到狂犬疫苗

    上期我们说到,尚贝兰把从杜桑那里发现的一件事情告诉了巴斯德,巴斯德一听之下,顿时茅塞顿开. 医学有故事 05丨人工疫苗初探 原来,杜桑也在设法给炭疽杆菌减毒,只是杜桑用的不是空气暴露和长时间放置这种物 ...

  • 医学有故事 05丨人工疫苗初探

    上一集我们说到巴斯德看到杆菌能让酒"生病",于是,他就开始怀疑细菌也能让动物甚至让人生病. 医学有故事 04丨巴氏消毒法 其实,当时有了这个想法的人很多,不光是法国的巴斯德,还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