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用化学农业思维做有机农业,很难成功

推文第1285天

【作者简介】高兆生,山东济南人,自然循环农法创始人,天人合一农修养生思想开创者。对以虫治虫、无药防病、生态调控、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有20年实战经验,现为耕读大学老师。详见:以虫治虫:一个农民20年的疯狂试验

(以下为正文)

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农业污染影响,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等环保安全农业方式也很快发展起来。改变传统化学农业转向自然生态环保节能安全农业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但由于化学农业种植思维观念已根深蒂固,要转变确实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但同时,环保健康又是一个急需提升的问题,这就急需一批生态技术人才推广传播新的生态技术方法,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大批量组织培训等等方式方法,改变人们传统化学农业思维观念。

高老师在山东淄博池板村基地

本人推广自然循环农业及螳螂以虫治虫近20年,遇到过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用化学农业思维方式做有机农业。

比方说有的农场用了我的螳螂,但农场果树下,连颗草也没有,根本就没有螳螂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当然不会成功。

还有人放上螳螂就不管了,后期生态养护调理都没做,坐等螳螂吃虫子,这也很难成功。理由各种各样,但很少有人从自身找原因。

比如有人说,鸟类把螳螂吃没了,但是没有事实证据,依据仅仅是庄子记载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拿故事当科学本身就违背科学。

螳螂捕蝉与黄雀

比方说,还有人说螳螂无法捕食洋辣子(黄刺蛾)这也仅仅是依靠自己想象、自以为是这样,并没有亲自做过试验验证,同样也不是科学。

黄刺蛾幼虫:洋辣子

本人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自身观察试验发现,上述观点片面甚至错误,并找出了科学答案。比如,经长期观察发现,螳螂大多数时间都藏在杂草与树叶背面躲避鸟类天敌,而且螳螂本身就是捕食性昆虫,攻击与自我保护能力极强。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肉食动物首先选择容易捕捉的动物。

因此,实际中,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是鸟类捕食蚂蚱、蛾子等昆虫,却很少观察到鸟类捕食螳螂。有些人不喜欢用科学思考推理问题,喜欢拿来主义,希望不要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庄子童话故事,当做科学真理拿来就用。

【视频】螳螂卵出幼虫

一边是鸟叫,一边是螳螂出虫,虫鸟和谐共生

小编甚至在网上还查到了螳螂捕食蜂鸟的图片

还有人担心:释放螳螂都跑没了怎么办?我曾对果园螳螂连续跟踪观察半月,最后发现螳螂也像大型动物一样,拥有自己固定的领地;而且,螳螂的活动范围并不大,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地盘上守株待兔,慢慢地,螳螂会把果园当成自己家,并在果树枝条产卵繁育后代。

螳螂捍卫自己的领地

另外,还有人也没做试验,可能认为洋辣子浑身都是毒毛,一拍脑袋,认为螳螂不吃洋辣子。可是,我经过长期跟踪观察,发现了螳螂捕食洋辣子的过程,总结出螳螂可以防控洋辣子的试验数据,这就否定了“螳螂不吃洋辣子”的非科学言论。

作者捕捉到螳螂捕食洋辣子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科学方法,第一就是要找到提问者有没有科学的事实依据,没有实证依据的结论,自然就有可能存在问题。

总得来说,自然循环农业与“螳螂以虫治虫”要想成功 ,就必须要改变传统化学农业思维观念。要站到螳螂的角度思考创造适宜螳螂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用心养护,把整个农场自然生态系统调控好,生物质资源利用好,才可以实现不用农药化肥等外来污染危害物,实现可持续自然循环与平衡。


【主编】:此文告诫大家避免用化学思维从事有机农业。所谓化学思维,是指从人类欲望、需求和猜忌出发,机械地思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从而产生“自以为是的科学”,因此,“有机农业”思维是指从“螳螂”的角度系统思考,假设自己是一只螳螂,如何做到自然循环和可持续共生。(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


【作者相关文章】

1、无为而治做生态

2、从农17年之感悟:向大自然借力,实现有机农业不是梦

3、有了它,我的园子10年零农药无虫害

4、以虫治虫:螳螂打造绿色青山

5、以虫治虫:一个农民20年的疯狂试验

6、以虫治虫:150只螳螂守护1亩土地 | 一次投入,终身受益

本文源于作者投稿,仅供交流

主编:3O有机行者·滔小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