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都察院的前世今生

在制度上,清代一方面有其独特性,如设置了理藩院(前身是蒙古衙门),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衙门;一方面又沿袭明代,设置了六部和都察院。

需要特别提一下,清代的都察院与明朝的,稍微有些不同,清代设置都察院时,其将原来专门稽查六部和其他衙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了都察院,与御史合称“科道”,也打破了唐宋以来,监察机构台(专司纠弹)、谏(职掌建言)分职的惯例。

清代的都察院大概在公元1750年,乾隆执政时期形成定制:

  • ●左都御史:都察院最高长官,从一品,满、汉各一人;
  • ●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正三品,满、汉各二人;
  • ●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分别为各省总督、巡抚的兼衔,表明了督抚在行使行政职权之外,还有相应的行政监督权力;
  • ●科道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还另设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五品;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五道,每道设有人数不等的监察御史,巡查各府、州、县的政务,而监察御史根据巡查的事务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巡按使、巡盐使、巡漕使、屯田使,京城还设有五城监察御史,用于监督京城官吏以及京城治安。选拔科道官时,对汉人有一定的限制,必须是科举出身且任职年限若干;京官三品以上、地方督抚以上,其子弟不得任职。

此外,还有经历、司务、笔帖式等杂佐官吏若干,承担都察院内部的运转工作。

(清代都察院)

可谓是设置齐备,但都察院的职能,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其设置也要晚于六部。公元1631年,还称后金之时,皇太极正式设立六部,由刑部主管刑狱、诉讼,但在对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监察,却是一片空白,常常发生王公贵族利用权势以及文武官员利用职务,干起一些不法勾当。

有鉴于此,皇太极接受明朝降官的建议,在称帝改元的崇德元年,即1636年,以整顿吏治为契机,正式设置了中央一级的都察院:

●承政:都察院最高长官,相当于此后的左都御史。根据记载,张存仁是可考的第一位承政,只不过,此时承政并无定员。直到1638年,才定下都察院只设满承政一员,由国舅阿什达尔汉担任,张存仁改任右参政;

●参政:都察院副长官,相当于此后的左副都御史。1638年,定下都察院设左参政两人、右参政两人,分别是左参政为索海、多尔济达尔汉,右参政为张存仁、祖可法;

●理事官相当于郎中,副理事官相当于员外郎;

●启心郎:清代独有的官职,六部皆有设置。主要在满、汉官员之间,起到翻译沟通的作用,兼有顾问、规谏的职能。

(皇太极)

凡事都有个磨合的过程。虽然在1638年,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为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长官授予本部印信(即官防),也象征着都察院正式“运营”,开始行使神圣的监督职权。

但都察院一票官员,对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界定,还不是很明晰。时任承政阿什达尔汉向皇太极上奏,有一仆人告主,经审理所告为实,即将原告拨与他人为奴;另外一次阿什达尔汉,对迟到的侍卫官进行训斥,并拟送刑部定罪,弄得皇太极差点下巴都掉了。

缓过神来的皇太极,首先肯定了国舅上奏这样的芝麻绿豆;接着是划重点,对职权范围进一步加以界定:都察院应该将重点放在,监督皇帝、亲王以下的贵族以及大臣们的过失。明晰了职权的都察院,逐渐进入了角色:

所谓规谏,是对皇帝的错误行为进行规劝。而建言,是指积极为朝廷事务献言献策。公元1636年,为了受皇帝尊号的典礼,皇太极进行祭天斋戒,期间在院中射箭。都察院承政等规劝,说斋戒之际,不宜射矢,最终,皇太极接受了意见。此外,松锦之战激战正酣,宸妃突然离世,皇太极从前线赶回,都察院官员上奏“皇上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

皇太极以后的皇帝执政时期,都出现了一些直言敢谏的人。如顺治朝时期,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强制推行“逃人法”,是一部严禁八旗奴仆逃亡而颁布的法令,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时任兵科给事中李裀(yīn),冒死上陈“逃人法”的七大害,最终还是兹事体大,不敌满清贵族势力,被判流放东北;

本来这不是都察院的职责范围,或许出于大清刚刚立国不久,一整套国家机器运转得还不是非常顺畅,亦或是因为都察院最高长官,是国舅的身份,《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了承政阿什达尔汉,于1636年至1638年之间,曾三次参与蒙古地区清查户口、理刑狱。

(獬豸补子)

值得一提的是,都察院官员的补子。众所周知,官员的朝服前胸和后背,各戴有一块纹样和图案均为相同的补子。文官戴的是禽鸟类补子,而武将戴的是走兽类补子,从外观上,便可分辨出文官、武将的等级。按理说,都察院属于文官体系,但却无论品级高低,均采用獬豸的补子;要区分品级,只能从顶戴上。原因嘛,一是在上古神话中,獬豸为龙子之一,性格好讼,能分辨是非曲直;其次,鸟禽类一般以平和、温顺形象示人,显然与都察院承担的职能不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

  • 明清时期云南的十大谏官

    在古代,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的职官.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建立了监察制度,专门负责对监察劝谏皇帝和百官,自此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监察体系. 就云南而言, ...

  • “无冤都察院”——邵玘

    "无冤都察院"--邵玘 邵玘(1375-1430),字以先,号贞白,兰溪女埠焦石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胆壮,负志挺特.受业于潘可诚.徐均善之门.16岁以诗经补邑弟子员.明永乐三 ...

  • 京剧伴奏《玉堂春》玉堂春跪在都察院

    京剧伴奏《玉堂春》玉堂春跪在都察院

  • 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都察院成王熙凤手中的棋子?

    王熙凤的厉害是公认的,只要她的名誉.地位.利益受到威胁时,必然出手,一旦出手准快狠,就好比打中蛇的七寸一样,因此人们对她的评价就是心狠手辣. 第一次小试锋芒是对贾瑞 为了更立体地了解情节,我们有必要赘 ...

  • 明代进士(26)汪浩: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参与镇压四川农民起义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26)汪浩: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参与镇压四川农民起义 余大中 汪浩(1417-1473),字弘初.湖广石首县(今属湖北荆州)人.景泰二年(1451年)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汪 ...

  • 明朝监督体系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管辖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明朝监督体系十分完善,而且显得十分复杂,都察院.给事中.监察御史等官职乍一看好像管辖的范围都差不多,有些难以分清彼此的权责,他们都是起到一个监察的作用,究竟有何区别呢?下面就以财政的监察为例来向大家展 ...

  • 一身正气的都察御史唐壬森

    一身正气的都察御史唐壬森 刘鑫 唐壬森(1805-1891),兰溪人,祖籍黄店镇三泉村,原四分公芳二百三十三子,行森二百四十七,原名未,又名楷,因避族讳改今名,字学庭,号根石.道光甲午科优贡,就职训导 ...

  • 阆中:清代四川贡院

    坐落在阆中古城的清代四川贡院是中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全国罕见的科举文化体验胜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考的场所.清顺治初年,阆中为四川省省会,故在此设立 ...

  • 察院衙|洪阳城内最有故事的建筑之一

    广东普宁旧县治洪阳城内最有故事的建筑之一,是东门内的察院衙,位于原县衙东南约500米处,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为明末御史巡按林铭球之故居.察院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面阔2 ...

  • 陇东地坑院的前世今生

    郭家地坑院全貌 地坑院的一边崖面中间挖一个斜洞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通道,塬面出口处修一门楼即为大门. 郭凤福和老伴在演示地坑院中的水井吊水 改造成窑洞博物馆的地坑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曹志政 在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