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是否勾结日本人和蒙古人?朱元璋为何绞尽脑汁,也要诛杀他
引言:
公元1380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洪武13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一党,还废除了在中国持续了长达1600年的丞相制度,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
本来这次事件针对的人只是胡惟庸,杀掉他的理由也是历朝历代惯用的“结党营私”,但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显然意犹未尽,于是开始大开脑洞地给胡惟庸冠上了两个新罪名,一个是通倭,一个是通虏。这一下胡惟庸就不仅仅是政敌的身份了,而成为了整个汉民族的罪人。那么这是真的吗?胡惟庸生前有没有勾结过日本人和蒙古人呢?
一、胡惟庸的新罪名
朱元璋说胡惟庸利用丞相的身份去通倭,实际上指的就是林贤案。林贤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在正史上并没有太多记载,只是说他当时被朱元璋任命为了明州卫指挥使。所谓明州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林贤的职位相当于现在驻守在江浙一带的海军司令官。
林贤不是个低调的人,在当上指挥使之后好大喜功,所以这也让胡惟庸很早就盯上了他,准备发展成自己的党羽。由此胡惟庸给他下了个套,告诉林贤有一个日本的贡船要经过明州的防区,要他当做倭寇去进行打击,只要官船出动攻打一番,就可以向朝廷汇报抗倭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件事听上去就十分不靠谱,可立功心切的林贤也没有多想,就按照胡惟庸的安排去做了。可林贤没想到的是胡惟庸转头就把他卖了,说这是林贤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目的就是为了邀功。
结果朱元璋一气之下把林贤重罚一顿,撤掉了职务,还发配到了日本。诡异的是,3年之后胡惟庸派人把他接了回来,成为了胡党成员,还密谋联合日本推翻大明,这件事记录在了《大诰三编》中。
二、我们来推敲
在胡惟庸被诛后,朱元璋还是一直在深挖他的各种罪行,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朱元璋不仅找到了他通倭的证据,还发现他曾经串通过北元的蒙古人。在洪武23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杀的十年后,朱元璋把找到的证据公布了出来。
元朝的旧臣封绩在大狱中招供,说胡惟庸曾经让自己给蒙古人带信,说可以和胡党一起里应外合推翻大明,当时候蒙古只需要出兵就可以。这就成为了胡惟庸通虏的最主要证据。
那么,胡惟庸通倭通虏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我们先看一下通倭这件事。当时的日本并非明王朝的藩属,不可能成为林贤的流放地;另外,在明朝建立初年,日本内部尚处在“战国时代”,根本不可能出兵去里应外合攻击大明。因此说胡惟庸勾结日本人企图造反是很难成立的。
再看一下通虏这件事。经过史学家吴晗的考证,这个被下狱招供的封绩是江苏人,他一生都没有去过北部边境,但朱元璋却让他出来作证说胡惟庸勾结北元,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
可能朱元璋后来也发现了其中的破绽,于是直接把封绩的籍贯改到了河南,还让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元朝的遗臣。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给胡惟庸扣上的这两顶大帽子是站不住脚的,更像是朱元璋反复修改过的一个剧本,目的就是想把胡惟庸永久性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做呢?
三、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做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把胡惟庸和日本人以及蒙古人扯在一起,深度挖掘一下史料就可以得知,所谓的通敌卖国,实际上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计。当时胡惟庸在被告发的时候,据说他家中的庭院里旌旗招展,可是想一想,不过是一个官员的私家府邸,能够容纳下多少的士兵呢?所以朱元璋最后给他定了个兵变的罪名,多少也有些说不过去。
明朝建立初期,国家四周还是强敌环伺,领土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最大的两个威胁就是来自北元和日本的,内陆和沿海民众深受这两方势力的欺凌掳掠,对他们恨之入骨。
这个时候朱元璋给胡惟庸安排上了这两个罪名,胡惟庸就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是最令世人不齿的民族罪人。朱元璋想要的就是调动起民族主义情绪,这样可以打击胡惟庸一党,还能让自己提升为一位“民族英雄”,灭掉了胡惟庸也同样是取得了“尊王攘夷”的伟大胜利。
结语:
从古到今,宫廷内部围绕着权力的斗争都不是我们普通人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其中充斥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转换。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的一阵大开杀戒,也的确开启了一个稳定、富强的大明帝国,这也是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辉煌,仅仅是这一点也算非常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