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既然在关键时候真能赔钱,为什么大家还认为是骗人呢?
懒伙计 / 佛系保险指南 / 索赞狂魔
01
保险和骗子,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从保险诞生的那天起,骗人这个名声就摆脱不掉。
知乎上有个问题:保险既然在关键时候真能赔钱,为什么大家还认为是骗人呢?
我看见很多回答,忙不迭的解释:这是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很久以前……
都是销售误导惹的祸
回答的没错,但是这道题的重点是为啥认知分裂:一边知道他好,一边还骂他是渣男。
这根本不是保险自身问题,而是典型的信息传播偏差。
哪个行业没有阿猫阿狗,弄得乌烟瘴气的,为什么保险的名声这么差。
一个行业扣上骗子名声,肯定有大量的负面案例存在,按这个逻辑推算,保险的理赔应该非常差,至少50%以上的拒赔率。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平安等33家寿险公司2019年的理赔数据,在获赔率上,超过97%的案件获赔,大中小公司没差别。
只有不到3%的拒赔案例,且多数因为被保人没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情况。
为什么97%以上的理赔率,打不过这3%拒赔率的口水官司呢?
这和我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有关,也离不开媒体对大众情绪的推波助澜。
02
我们太喜欢看负面信息了。
首先,
出于进化心理学的自我保护本能,人类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度与记忆力远比正面信息强。
看看下面几条关于理赔的新闻:
你愿意打开的、容易记住的、喜欢分享的,是哪条?
正是老祖宗趋利避害的特长,才使我们人类屹立于种族之巅嘛。
其次,
人类潜意识同情弱者,在鸡蛋和墙壁间,多数人选择鸡蛋。
保险公司动辄百亿资产,背后是大公司大财团;被拒赔的消费者弱小无助,又正逢灾难,拒赔太符合“持强凌弱”、“仗势欺人”的戏码了。
愤怒激起我们内心的英雄情结,信息的影响和传播被迅速扩大,此时,真相都未必重要,遑论理性分析了。
最后,
别人的坏消息能帮我们减压,这句话说起来不好听,但事实如此。
余欢水只是演的好吗?看完前6集,有没有一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边心中暗暗侥幸,忽然觉得自己活得还不错,幸福感大幅提升?
这就是“比坏”心理。
没买房子的,喜欢看房价暴跌、开发商跑路的信息;没买保险的,愿意看到拒赔的大新闻。
03
保险恶名远扬,当然也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
迎合受众,是大多数媒体的天性,操纵情绪可谓信息传播的不二法门。媒体知道我们爱读什么、愿意传播什么。
看看各大网站的热榜就知道了:
所以,除了软文,你很少看到媒体主动发布保险业的正向信息,更多看到的是拒赔、骗保新闻。
而且,保险拒赔新闻好写,充满戏剧性。
往小了讲,买保险时“什么都赔”,理赔时变成“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不但谈不上雪中送炭,简直就是落井下石。
往大了讲,孤独英雄挑战庞大势力,弱小个体无力对抗邪恶资本。
新闻是在消费大众情绪。
“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
综上,
媒体的特点、人类的天性、保险的问题,让我们过滤掉大量理赔信息,记住并愿意传播拒赔新闻。
这种错觉,导致主观印象和实际情况产生很大偏差。
04
有一个行业和保险很像,受信息传播偏差的影响更大,就是娱乐圈。
《乌合之众》书中提到: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也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说,群体不能辨别真伪或者对任何事情形成正确判断。
出自新闻媒体之手的各种观点很容易获得了普遍的赞同。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独立思考能的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要理性、冷静,有包容之心。
观点之争,不伤交情,给个在看暖暖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