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有钱就一定要通过豪车、豪宅来彰显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吗?

美国一家名为“TrueCar.com”的汽车专业网站,曾对美国最富有的10个居民区做过调查,统计出这些区域居民购买量最大的10种车型,结果很让人意外。

在美国这10个最富有的居民区中,最流行的10种车中,有一半不是豪华品牌汽车。甚至还有些富豪买了豪车后刻意把标志去掉。

这是为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车不是车,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

而对于某些富人来说,看车还是车,不过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

为什么我们活的这么累?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不为房、车等身外之物所奴役呢?

为什么我们会随波逐流,活着活着就变成了超市里标准化的商品?

为什么我们会被很多世俗的标准和观念所绑架,活在他人制造的游戏规则之中不自知、难自拔呢?

因为你只是活着,只是习惯性的按照熟悉的祖传的方法来“做菜”,却未曾反思:

为什么要按照这种方法?这么做有什么不足?(思辨)

还可能有哪些新的方法?(思变)

哪种方法更符合我的胃口?(思便)

因为你一直都在“现象”中打转,并为其所扰,却不曾看见生命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你一直都在“流浪”,可你不曾见过“海洋”——大道。

如何才能看见“海洋”——大道?

怀疑、批判、反思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比如说,老板让你用A方法做事,你未经任何怀疑便照做了。你的心理可能是:

习惯性的图省事,应付差事。

按老板的意思做就好,即使错了也不用背锅。

为了迎合领导,保住位子。

但做出来的结果并没有让老板满意。这是为何?能怪老板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吗?

殊不知,老板当初之所以选择A方法,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是由特定的因缘和合而成。之所以会对结果不满意有几种可能:

老板当时只是随心一说,但实践后发现有更好的方法;

A方法在当时那个时空点是成立的,但世事无常,时移世易,当初合适的方法,之后未必合适;

老板说A方法只是想抛砖引玉,希望你能举一反三,提出更专业更好的创意和改进方法;

老板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说的是A,但心里其实想的是B,而B囿于各种因素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老板刻意正话反说。

但作为下属的你,在实施之前并未对A方法进行充分的怀疑和反思,执着于A的“相”,而未理解A的“理”。所以只能“望文生义”,照葫芦画瓢,机械讨好,最后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这又能怪得了谁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变幻无穷,但背后的“理”即本质却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被一叶障目,沉浸在某一片“叶”的表面形态之中,便很难发现其它的叶子和泰山这个整体,便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思维定式和习性反应所绑架,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人生维度和幸福指数。

人不可能穷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不敢绝对地说自己已经把握了世界的本质。

但不断地“怀疑”是探索的开始,更是不断接近生命及客观事物的本质、推陈出新的绝佳方法。

名可名,非常名。所有的名相皆由人为命名,且变动不居。钻石可以价值连城,但当你生命危难之时,也可以一文不值。因此,没有什么是不能怀疑的!

希腊古典时期哲学家、怀疑论的鼻祖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他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地探究,不应该终结于一个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而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

皮浪宣称:万事万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反命题,而且对立的命题都有同等的分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正如庄子所言:“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儒墨各有它的是非,他们各自肯定他所认为的是,而否定他所认为的非。现在想要判定他们究竟谁是谁非,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所以“不如不采取认识活动”。

怀疑是一种方法而非目的,我们借由怀疑可以不为名相所惑,不轻易做出判断,可以跳出是非、善恶,跳出对立面无止尽的矛盾和冲突,站在“道”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不妄动,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和。

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皮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