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中国孩子缺少的教育,不是性教育,而是生死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提起生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敬畏;

而提到死亡,大多数人都会心惊胆战。

中国是个对死亡特别忌讳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谈,“死”这个字眼,实在忌讳!

不能直接说“死”,要说“没了”“逝世”,皇帝是“驾崩”“薨”;

过年过节有这样那样的忌讳避免触及“死亡”的字眼;

好事成双、三五成群、就是不能“不三不四”,“4”同“死”,我们都会刻意避免这样的数字……

这些都在潜意识中告诉我们:“死亡”太可怕了,连谐音都不要提及。

对比一些有信仰地区对于死亡的哀悼与憧憬,“好好告别”,在中国的文化里显得分外不被重视。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

《易经》有云:“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意思是说:人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庄子以为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怎么生,怎么死。庄子的《逍遥游》其实是诗化地讲死亡。

中国人的生死哲学

一般而言,所谓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两大方面。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指生命体的存活过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们当下的活动与感觉……

我国著名生死哲学家郑晓江教授,在其耗时25年完成的著作《中国生死智慧》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贤哲人的生死态度。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内核是生命哲学,它既是儒学的核心,更是道家、道教及佛学的主要论题,形成了中国人生哲学鲜明的特色。

在人生中的生活与生命的两个向度中,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偏重于生命而忽略生活,而现代人的问题则在于只见生活而不顾生命的层面。

所以,生死哲学就是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不仅重视人之生活,也重视人类之生命;不仅仅重视人之“生”,而且重视人之“死”的学科。

外察世界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用iMac颠覆了电脑,用Pixar颠覆了电影,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启迪多元思维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1948年就研究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她经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发展阶段,有差异的谈论死亡。

朦胧期: 0-4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对“分离焦虑”等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很少主动提出对于死亡的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与孩子谈起死亡,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感受期: 5-9岁

学龄前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出于好奇等原因,经常会问及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家长不应该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应该坦然回答不躲闪。

家长的坦然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家长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让孩子心里产生恐惧。

发展-成熟期: 9-1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意义”“价值感”的追求之上。

正心正举

生死教育是生命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认知生命本质,实现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

生命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

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成功的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人的生命终极价值,也即个体生命“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

拨迷见智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开启自在之门

有一本关于死亡话题的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书,但是对于成年人也充满着生命启迪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

这是自然的变化。

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呢?

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

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过,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为了看到四季。

难道这还不够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