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少年擒鳌拜人尽皆知,却少有人知他晚年有多后悔

作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尚在幼年时便以智擒鳌拜事件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少年之力扳倒三朝元老鳌拜,开启了康熙丰功伟绩的一生。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康熙晚年时却主动为鳌拜平反,并授予了世袭的官职,那康熙为何给自己处心积虑才扳倒的三朝元老昭雪沉冤呢?

一、鳌拜所犯何罪?少年康熙为何没有处死鳌拜?

受电视剧鹿鼎记中对鳌拜这个人物刻画的影响,很多人对鳌拜的印象都是十分的不好,认为鳌拜是一个草菅人命、唯我独尊的奸臣,甚至他还想着除掉少年康熙,自己当皇帝。
所以很多人看到少年康熙除掉鳌拜的时候,都是一种大快人心,自此天下太平的感觉。但是我们不妨想想,若是鳌拜真的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奸臣,那么鳌拜究竟所犯何罪,为何会留下这样一个奸臣的形象。首先,鳌拜最开始的罪名是“私结营党”、“阻碍皇权集中”等三十余条罪名。
而这里的诸多罪名中都没有“谋权篡位”这一项罪名。而鳌拜为何没有“谋权篡位”?是他不敢?还是能力不够篡不了位?都不是,而是鳌拜就没有想过“谋权篡位”。
鳌拜嚣张跋扈,意图独揽大权。但是就在鳌拜做到独揽大权的时候,鳌拜依旧没有篡位。若是鳌拜有丝毫的篡位之心,年幼的康熙如何阻挡权势滔天的鳌拜?所以这就从侧面解释和证明了少年康熙没有立即处死鳌拜,而只是圈禁,甚至到了康熙晚年还亲自给鳌拜平冤昭雪的缘故,所以鳌拜不是奸臣,而是忠臣。
当然另外还有一点,没有处死鳌拜的很大原因是因为鳌拜为清朝立下的汗马功劳,鳌拜为三朝元老,为清朝戎马一生,立下了数不清的功绩。

二、三朝元老鳌拜的功绩。

鳌拜作为“满洲第一勇士”,出身将门之后,并且从小对习武有着十足的兴趣,所以成年后的鳌拜武艺高超,骑马射箭都是赫赫有名的高手。鳌拜最开始的时候是皇太极的近卫军官,跟随着皇太极出生入死,而且鳌拜打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攻城略池无所不能。所以在皇太极之时便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鳌拜在朝廷之中的地位也稳步上升。
之后皇太极暴毙,并未指明继承人,这样一来,谁来继位就成了难题。而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的只有三位,首先是支持者最多的皇太极的庶子肃亲王豪格,之后就是礼亲王代善和睿亲王多尔衮,其他的几位继承人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而这三位继承人之中,礼亲王代善是出了名的与世无争,对帝位毫无想法,所以他不会与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争夺帝位。而豪格出身较为低下,并且心思比较简单,加之对自己没有太大的信心。于是在发现自己没有太大的希望之后便急流勇退,退出了争夺帝位之列。
而豪格的退出就意味着就是多尔衮继位,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鳌拜站了起出来反对多尔衮继位,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本以为这是找死的行为,却不料很多的大臣都在鳌拜的带领下拥护皇太极之子继位。就这样,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多尔衮无缘帝位。
之后六岁的皇太极之子福临继位,即为顺治皇帝,而为了弥补多尔衮无缘帝位的损失和顺治尚在年幼之年,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所以三朝元老鳌拜对于大清朝都有着不世之功,而且,当时的康熙也并不想杀了鳌拜,只是为了拿回皇帝的权利。

三、康熙除鳌拜只是想拿回皇帝的权利。

1661年,顺治皇帝的突然驾崩让只有8岁的太子玄烨不得不继承帝位,而在当时康熙还在年幼,为了防止大臣专政,顺治驾崩之前,特意为康熙挑选了遏必隆、苏克萨哈、索尼和鳌拜四位大臣辅佐康熙。
四位大臣在朝廷都是位高权重,在共同辅佐康熙之前,四人字啊顺治皇帝的陵墓前起誓,全力辅佐幼主,绝无二心。而在刚开始辅佐之时,四人确实竭尽心力,任劳任怨。遇到何事都共同协商处理,并全力培养幼主康熙。
而到了后期,四人开始心生间隙。而四人之中,鳌拜野心最大,他开始不断的排挤除了为他马首是瞻的遏必隆之外的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不顾幼主康熙的感受,一人独揽大权。
这样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幼主康熙的不满,而那时的康熙虽然年幼,但魄力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所以他急于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登上世界的舞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于是康熙便暗中将挑选一批少年,并把这批少年培养至武艺高强,并彼此之间配合默契。而与此同时,幼主康熙也在不断的将鳌拜的党羽支出京都,为最后的擒鳌拜做好准备。
在做好一切的准备之后,康熙召见鳌拜进宫,在鳌拜刚进宫便趁其不备之时,事先躲在宫中的少年一拥而上将鳌拜生擒。在鳌拜还未回过神来,就已经被制服。
之后康熙命人审讯鳌拜,并且宣布了鳌拜林林总总三十多条罪状,但就在审讯之时,鳌拜解开衣带,露出身上密密麻麻的伤痕,几乎都是在战场上留下的。而当时康熙也没想杀死鳌拜,只是想拿回属于皇帝的权利。所以康熙就下令将鳌拜圈禁起来,但是没过多久,鳌拜就因抑郁死在了牢中。
而在这场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斗争之中,最大的获益者毫无疑问是康熙,并且是赢得十分轻松,换个角度一想,若是鳌拜真的有异心,他岂会不对康熙有提防,而是独自一人进宫。作为三朝元老,他对朝廷之中的血腥斗争自然是了如指掌。而他选择了只身见康熙,就代表着他问心无愧,无愧于大清,无愧于康熙,这也是他在牢中郁郁而终的原因。

小结

所以鳌拜虽然算不上好人,但是也绝不是一个奸臣。可以说是一个忠臣,忠于大清之人。这也是康熙晚年后悔当年为何如此对待鳌拜,并亲自为其平冤昭雪的最大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