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意境高低能否引人入胜,构图关系很大

意境高低能否引人入胜,构图关系很大。灕江的山水甲天下,如不苦心经营,构图却很不容易搞好。灕江两岸都是如笋的尖峰。你坐东岸画西岸,下边是江;上边是山。你坐西岸画东岸,也是下边是江;上边是山。有人画了二十层山,感到只有一层,只能得到水平线上一排景物,显得非常单薄。江山堆砌,没有曲折、深度和层次,看来也很平常,不是好构图。

▲ 李可染《花果山》

纸是平面,上下推垒,左右分列都很容易,但表现出前后纵深,就要苦心经营。

宋郭熙主张山水画要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他强调山水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正因为如此,他十分重视画面的深度:画远山远林都是很认真的,画两棵树,后面又插一棵淡树,使人从近树透过去能见到远树,有纵深感、很丰富。石涛画远山远树也都有交待,能透进去。

▲ 李可染《蜀山春雨》

《清明上河图》是手卷、一般这样的画,构图上容易形成一字排列。但是这幅画一点不使人感到平。景物安排巧妙,角度灵活多变化,一开始,那些路、村庄、街道都可以深进去。画船,在平列的船,也有纵置的船,把水面推远过去,有空间,这种构图自然引人入胜。

古代这些杰出的作品证明,构图取景不能仅仅看到上下左右,主要应该看到前后。要不怕麻烦东跑西转,最好能找出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可以连接起来的角度,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空间深度,其中还要有些曲折和穿插。

▲ 李可染《雨后斜阳图》

“似奇而反正”是中国字画结构的规律,同于西画的变化中求统一的构图法。奇是变化,正是均衡。奇、正相反相成,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中求统一。比如说画面一边东西很多很实,一边东西很少很虚,但看起来不偏不倚均衡统一。所以说好的构图象一杆秤。秤上称五十斤柴草,体积很大,另一边是秤铊体积很小,但提起来两边均衡。

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说,透视关系不能大。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远近大小差别就会减少。

▲ 李可染《黄山烟霞图》

要在最小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一张纸与大自然相比,即使是一张丈二匹,也仍然是很小的。因此要珍惜画面。我常说一寸画面一寸金。内容值得用一寸的地方,决不能让它占一寸半。有人作画,让极不重要的部分如不起什麽作用的地坡占很大面积,或留出毫无意义的空白,因而缩小了主要部分,使它不能儘量发挥,这都是不懂构图法的。

中国画对于构图、有极为精闢的见解。如“经营位置”,就是独具匠心的构图法,也是形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西方绘画的构图法大不相同。一般说来,西方绘画总有一个固定的立脚点,只能把视野所见的东西收入画面(当然有时也有些集中、变化),而中国画创作,可以全然不受这个限制而大大超脱了固定的立脚点、超越了一定的视野范围。当你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获得了一定的意境、有了一个中心思想内容时,可以把你经年累月所见所知以至所想全部重新唤起,只要是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情调一致的,都可组织在一幅画里。因此中国画常常可以反映出极其广阔宏伟的内容,如前面所说的千岩万壑、层峦叠章、千里江山、万里长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使人站在这样的画幅面前,感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伟大,引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 李可染《山村飞瀑图》

艺术决不是某一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在不能自己的激情下,通过了高度的意匠加工创造出的珍品,从而把人引导到这艺术境界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

记得我童年时期听了程砚秋的戏曲,他那独具风格刚劲委婉的唱腔、韵律,在我耳边迴旋数月不绝,当时情境,至今难忘。杜甫赞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经过意匠加工,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达到“诗美”的境界、风雨鬼神都为之惊心落泪,何况是人。艺术动情力之大,感人之深,以至于此。

▲ 李可染《山岚松云》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有著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认真总结,认真探讨,以便继承与发展。我自己读书不多,学习不够,头髮白了,感觉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七十始知已无知”、“白髮学童”,这不是谦词。真理只有一个,规律是无穷尽的,追求真理和探索规律的道理和具体实践都不是绝对的,它将因各人的条件不同而不尽相同。从大处看,往远处看,只要致力于寻求真理,殊途可以同归。以上所讲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点滴滴,作为个人的体会,偏颇和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些谈话,假若其中某一点或某一句话,对学画的青年同志有所帮助,也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至于谬误之处,还请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