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中医界的同仁,各位肾病百家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和大家来共同研究中医,来学习中医,来欣赏中医的美!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咱们中医的中观正见。什么是中医的中观正见呢?我们说中观正见,我们借用了一下佛家的语言,是一种正确的观念、一种见地。而我们中医如何才能够建立这种正确的见地呢?见地在我们临床当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中医的中观正见也就是指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研究、学习和体验中医。如果说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见地,我们学医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走向了死胡同,对中医的许多东西学不懂,学不透。许多老中医到了晚年的时候还说,“我60岁了才刚刚入中医的门啊!”
所谓的中观正见,中医的中观正见,就是指中医应该具备的正确的观念。那为什么叫中观正见呢?它不是讲东南西北中的中,而是讲恰当的,适当的,确切的观念。比如说,我们看到桂枝汤的时候,五味药,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一个桂枝汤就是敲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首方子,也就相当于它的一个“牛鼻子”。五味药,我们觉得非常的美!这个方子里面具备了什么样的观念呢?我们方中桂枝、生姜是辛温的药,大枣是甘温的药,芍药是苦平(有些书上写的是酸敛的药物),那么辛甘化阳,苦甘化阴,这种阴阳合和的思想,方中寓圆的思想,就是我们中医的一个中观正见。我们的桂枝汤,五味药,本来是干什么用的呢?本来是叫小阳旦汤,它本来是升阳的一个方子,但是方中为什么又加用芍药呢?来敛阴呢?我们方中寓的是圆,是气机的一个周流,光有阳没有阴,不是阴阳相济之道。我们的理、法、方、药,都要具备这种观念,就叫中观正见。我们看许多病的时候,一看到有寒证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对面有没有热证;当我们看到一个虚证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对面有没有实证;当我们看到阴证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对面有没有阳证,这种思想,就是一种中观正见的思想,就是这种执两用中的思想。我们都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大家看到中间这个字,是“别”字,而不是“辨”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是“辨”阴阳是“别”阴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阴阳本为一体,不是二,而是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别呢?别的原因是把它分开的意思,分开的目的何在呢?就是我们的切入点,是从阴入手还是从阳入手。但是我们一旦确立从阴入手的时候,我们处方的时候别忘了对面是阳,从阳入手的时候我们别忘了对面是阴。3那在内经上是如何讲的呢?内经上如是说:“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它是一个“中”的观念,“和”的思想。中医的中观正见,直接牵扯到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我们看病的时候,处方用药从一开始接触病人到最后善后,都体现这种思想,就是这种中观正见。那我们怎么能够体会、或者认知或者运用这种中观正见呢?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这个问题。那我们具体的来看,我们看一下我往上发的一些东西,其实就一个字,就是“观”。观,是一个“又”,一个“见”,其实繁体字怎么写的呢,旁边一个颧骨的颧的半边,还有一个看见的见。等于说我们到一个道家的地方去,它叫道观,其实就是观道的地方,倒过来念。什么是“观”呢,观是看吗?观离不开看,看是用目来看,而观是用心来观。比如说在《阴符经》里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比如佛教的经典当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我们的《伤寒杂病论》当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全部是用观的思想,观的方法。我们经常临床的时候,没有用观,我们用的是什么呢,是用眼睛来看。我们说“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但实际上,临床的时候,我看我们好多的医家都没有去真正的做到这点。“观”是一种见地,它是通过我们望闻问切之后的一个综合性的观念,一个见地。见地的正确与否就直接导致我们的治疗是否正确、有效、适时。而观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是全面的,系统的,从源到流,从远到近,从它的病因,病机到预后转归,全部系统的完整的进行“观”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就一个症状来解决症状,那叫对症治疗。而通过这些具体的一个症,通过我们观的这个象,来把许多的信息整合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在我们的心中产生的一个象,一个证象,这个证是言字旁的证,根据它背后所隐藏的病机来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一个症状来进行治疗,这不是我们中医的思想。观还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够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一以贯之,看穿看透的一种能力,是不是把握住了整个事物的核心,我们经常讲事物的核心病机,你是不是观到了而不是看到了,看是看不到的,只有“观”到。我们遣方用药或者做一些治疗的时候,这个见地的高低上下直接导致我们后面的预后转归。我们许多的同行们见到一个病人的时候,更多的爱说你用一个什么方?,你用什么药?,这么说对不对?对。我们都说“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一层比一层高,那么理和法相对而言偏虚一点,而方和药偏实一点,所以说方和法又居于理和药之间。我们常说方法、方法,方法论如何如何,就是你的见地道不道,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中医的本源来源于道,它是对道的一种体验和具体的运用,因此它就具备了道的属性。那么好多人就会争议,医是道呢,是法呢,还是术呢?我们的张仲景给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是什么意思?他是认为我们这个是方术。可能我们大家会想,我们的仲圣把它当做一种方术,其实他这种方法是从方术的角度去入手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临证二十年的一个小小的体会。仲圣为什么叫做方术呢?因为方呢,居于法和药之间,它是具体的一个方案的执行。什么是方呢,方是一定之法,法是不定之方,我们把这种不定的法转化成一定的方,这时候就把这种随意性的东西变成了可操作性的东西。我们常常讲,如果把药化了那肯定是方的境界,如果把方化了肯定是法的境界,如果把法化了那就是理的境界,越往上越高,同时似乎也变的更加的虚。
看诊一次后,以后统一算复诊,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