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案例讨论:崔斯勒家具制造公司

此文是网上流传了很久的一个供应链管理的案例,但是网上流传的那个解答我认为根本没有讲到要点,所以这个案例的2个问题,我做了解答,欢迎各位朋友交流。

案例崔斯勒家具制造公司(Trexler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资料来源: Case 2-1 in John Coyle, Edward Bardi and John Langley. Jr.,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6th ed., South-Western, Thomson Learning, 1996.

案例背景

公司背景
崔斯勒(Trexler)是一家位于宾汐法尼亚州东北的皮布面家具制造商,虽然是由J. Austin Trexler于1990年代初期所创立的,但所有权已转移给Frank Ryan(Frank Ryan在以往为一大家具制造商的区碱主管)。崔斯勒虽然年销售量为210万美元,但在过去的五年中却处于亏损或仅有少数的盈余;其生产线包含五种主要款式,全部为殖民时代和传统设计之变形。崔斯勒因其在质量上之商誉,所以其产品得以订定较高的价格;崔斯勒之产品一般如沙发、椅子和躺椅之规格,但一些小量的特定产品亦有生产。崔斯勒主要之销售市场在厂房半径250哩的区域内,并有200个零售商客户,这些客户订购产品作为其本身展示室楼层之存货,或转订顾客于展示楼层所选之款示和布料样式,一般顾客会订两件物品,比如两张椅子或一张沙发和一张椅子;其它非两件之订购则较少。

崔斯勒在单一厂房营运,并雇有48位员工各司木工、裁缝和家俱装潢,其生产作业如同家俱业之惯例采零工式生产,而能生产其三个规格、五种款示和大约一百种不同皮布面家具多样少量的产品,崔斯勒每日由家俱运输公司来运送其完成的产品。
管理会议
于公司服务多年,为元老级的生产经理Scott Allen,在月会议中抱怨说﹕「我们快被换线烦死了!」,「沙发、椅子和躺椅所需要的装备都不同,我们每天都必需变更装备线好几次」。
总裁Frank Ryan(亦是唯一股东、有时兼任业务员)答复说:「我们仅是小规模的公司,你又有什么期盼呢」?「或许你有些好的建议吧」。
「是的」!Scott解释说﹕「依目前订单情形来看,我们可以在第一个星期先生产沙发,接着在第二个星期的前三至四天生产椅子,其余的一到二天则用来生产躺椅」。
Frank询问说:「这听起来似乎可行,但对于不同的款式又该如何处理呢﹖」,Scott补充说明:「对于五种不同的款式,我们应可一天各生产一种,二个星期后我们再重新这个循环」。
Frank转身凝视着窗外思考着,「这个方案仍须对装配线进行频繁的改变,但我认为仅是款式或规格的变化会较两者皆变化来的好,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吗」?
Lou Sciota,一位精通木工装配的部门领班,以装备工程师的身份提出他的意见。「相对于同时改变规格和款式,若只单一改变规格或款式仅需更换72%装备。和现今每天更换装配线3次比较起来,我们在10个工作天内仅需更换13次」。他又补充说:「Scott是对的,如此一来,我们将可以在相同劳力成本下生产更多的产品﹔且经由换装配线次数的降低,也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Frank说道:「好吧!你们已经说服我了,我将接纳各位对增加生产力所提的建议」。
季末
公司的簿记、工厂会计兼销售员Carol把她的电子表格放在Frank面前。她解释道:「有个好消息,我们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了﹔而另一个坏消息,存货增加而现金处于低水位状态」。她又沮丧的说:「为了星期五的发薪日,我们得向银行借钱了」。Frank看着数据说:「不幸地,妳是对的」。他说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们不尽快脱离这困境,我就必须扩张银行的借贷额度,但银行是不会轻易答应的,我现在就需要解决的答案」。
问题
[1] 请说明为何生产效率提升并未改善Trexler公司营运,反而使得公司的存货增加造成新的问题。
[2] 若考虑长期竞争,请问Trexler尚可考虑哪些供应链管理改善之策略或方案。

我的解答

崔斯勒家具制造公司的案例是比较早的案例了,其实网上也有两个解决方案,本人认为这两个解决方案并没有指明本案例的关键,今天将我的分析分享出来,欢迎批评指正。

对于第一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

从经营的角度看,生产效率提升是否改善公司的运营,主要看生产效率是否是公司营运的瓶颈。如果公司的销量非常大,有很多订单,但生产部门并不能生产出来,那么生产效率就是公司运营的瓶颈,提升生产效率会改善运营。

如果生产的产品,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生产效率是瓶颈,那么生产效率的提升,会提高产品的生产量,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如果出于买方市场,销售量是瓶颈,生产量提升不能改变瓶颈,反而形成过高的库存。

在本案例中,更改生产方式前,产量与销量出于一种平衡状态,虽然工作效率低,因而生产效率并不是瓶颈。盲目提升生产效率,打破了产销平衡,从而使库存成本增加,导致现金流困难。

从生产策略的角度看

在改变策略前,采用零工式生产,即按单生产,MTO(Make-to-Order),接到订单生产,其生产不能形成规模,而频繁切换生产线,生产效率低,无法为扩大销售量提高富裕产能,限制了生产的扩大。

而修改策略后,集中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的产品成为商品,主要是销售库存商品。其生产方式是MTS(Make-to-Stock),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销售不出去,既浪费了原料,又浪费了生产力,还占用库存。

对于案例的工厂,其生产模式不适用于MTS,该厂有三种规格、五种款式,一百多种不同皮布面家具,如果按MTS生产,一百多种家具,每种都生产出来待销售,那么库存至少要100件以上,则库存成本巨大。

一般而言对于原材料种类少,最终产品种类多的企业,适合使用MTO,而对于最终产品种类少,原材料种类多的产品适合采用MTS。本案例中,最终产品数量多,中间产品数量少,因而适应于ATO(Assemble-to-Order)。

本案例,该工厂可以调整生产方式为ATO,规模化生产出三个规格、五种款式的半成品,根据订单再根据皮布面式样,生产最终的产品。而半成品库存,设定安全库存、再订购点以及最高库存量,限制过高的库存。

对于第二个问题:

如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修改生产策略为ATO,提高产能。产能提高后,可以解决销售的问题,扩大销售区域以及销售范围,从而提高企业的营业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