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04)

一原文八佾第三3.0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试解】林放向老师请教礼的根本。孔老师告诉林放说:“你提到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来说,对于一般的礼,与其过于铺张奢侈,还不如俭约朴素一些;对于丧礼,与其治办得仪式周详,还不如心中哀戚一些。”二释字奢《说文》:奢:张也,从大者声,凡奢之属皆从奢。《玉篇》:奢:侈也,泰也,张也,亦作奓“奢”字的甲骨文像大鼎内煮了很多的肉,籀文从大多作奓,意为一人享受双份肉食,引申为享受过分,铺张、奢侈、浪费。易《玉篇》:易:象也,异也。转也,𠮓也。不难也。《广韵》:易:难易也,𥳑易也。易,谓芟除草木。变易。又始也,改也,夺也,转也。“易”字最初之义为蜥蜴,字形也是蜥蜴的象形。因蜥蜴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使自己身体变色,于是有了“变易”之义。后来人们发现了金属“锡”,而锡的特点是熔点低,易于熔解变形铸造,同时发现在铜中加入锡后可以得到青铜。青铜的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因此“易”字含有变化容易、不费事,平和,改变的含义。戚《说文》:戚:戉也。从戉尗声。《释名》:戚:慼也,斧以斩断,见者皆戚惧也。“戚”本是钺一类的战斧,这种武器具有方便快捷的切断能力,因此称为戚(音切),同时“戚”可让人感觉处在大斧之下的生命危在旦夕,因而感到恐惧不安。引申出忧愁,悲伤之义。因此《释名》中说戚,慼也。后将“心”字省略。三素说前面老师对季氏等三家的僭越礼制的行为进行了评说,让人们从麻木的视而不见的现象之中直视礼崩和乐坏,告诉人们礼乐制度背后的仁德在当下的一些为政者心中丢失了。老师告诉弟子们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没有了仁德,谦让敬人的礼,制欲和谐的乐,还有什么用呢!期望以此能重新唤醒人之为人的良知仁德之心。本章是针对前面老师的日常教导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的问题,这章老师从礼的礼节仪式方面进行了教导。一天林放向老师请教礼的根本。孔老师告诉林放说:“你提到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来说,对于一般的礼,与其过于铺张奢侈,还不如俭约朴素一些;对于丧礼,与其治办得仪式周详,还不如心中悲痛哀戚一些。”本章是针对林放之问而答,言语之中没有谈到前章的仁德,而是从仁德之下行之后,能让人感触和把握到的真诚之心上强调礼的核心,是从常人之心的角度来言说礼的实质。对于常人来说礼的核心在于诚实,在外表仪式上能适当表达自己的真诚之心就可以了。那些在外表上的铺张奢侈,在仪式体面周详上做文章,都不是礼的核心和本义的要求。外在形式上的俭约,虽然可让他人看起来有不周之处,但是只要能表达其的内心之意就够了。喜庆之礼须以敬爱恭敬为主,丧葬礼须以悲痛哀悼为主,其根本在于人心的真诚。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告诉人们要重礼的实际意义而轻礼的外表仪式。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当时人们普遍地丢掉了内在仁德之心,而专在繁文缚节的外在的礼节仪式上下工夫,表现在奢侈和厚葬上。这时,林放问"礼之根本",孔子不由得感到在春秋动乱的年代,还有一些痴心之人没有忘掉礼的根本,因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说出诚意才是礼之根本。孔子认为在礼上奢侈则表现在外在的仪式上过于文饰,容易流为浮华。俭约则表现在一些细节上做不到周详,容易嫌于质朴。因而奢是外在有余而内心不足,俭则内心有余而外在不足,虽然同样有违于礼制,但内心真诚不在,则其礼之根本已经丢失。在外在仪式上的不足,而作为礼之本的内心真诚还在,因而孔子强调“与其奢宁俭、与其易宁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代人把重繁文缚节当成礼节,这是和孔子倡导的礼无关的。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