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直给我领路的老师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中医界的学者们写文章也很有特点。
有的人一生“著作等身”,文字成为他们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有的人却惜字如金,比如仲景的伤寒金匮加起来也就5万字,远不及一个博士论文,却成为“万世之师”。
今天我们纪念的另一位名家,也与仲景相近,而且可以说是仲景的“小迷弟”,他就是郑钦安。
01
我与郑老师的缘分正是源于他的书不厚~
那还是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医理关和古文关就像“两座大山”,你说先搬哪一座?
我选择了交替推进的方法。
读一段时间的白话医理,再寻摸一本名家的书读一读。于是乎,郑老师小小的一本著作便成了我的“试金石”。
每当医理学到小有心得,或者是卡壳了,我都会拿起这本书读一读。
起初,几天都翻不动一页,难度不亚于愚公家门口的大山。而且常常是读着读着就眼前一花,愉悦地做起了我的“黄粱美梦”。
过几个月再读,怎么还是那么难?
就这样几个月再几个月,一年过去后,我竟然看 懂 了!
为这事儿,我高兴了好多好多天。
又一年过去,原来用好多天看完的一卷,今天只用了一个多小时,而且还感受到了比字面更深一层的含义。
02
郑老师出生于1824年,24岁开始在四川行医。
时人称其为“郑火神”“姜附先生”,后世学者推他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他撰写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刊行于45岁到50期间,均流传于后世。
这三部著作发展了《伤寒论》经方的圆通运用,对明代温补学派的温阳学说也是批判的继承和发挥。其中的扶阳思想,是研究温阳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在郑老师的著名论述之中,开宗明义的当属这一句:“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03
郑钦安出生于儒门世家,熟谙易理,引易入医。所以他理解阴阳的方式源自于易学,其《医理真传》开篇即以乾坤坎离诸卦立论。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郑钦安“真阳学说”和圆通心法。
比如,他认为真阳是水火生降的“发机”之处,气化是水火升降的原动力,真阳不熄,升降不歇。
“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水火互根,其实皆在坎也。”
其实,每个人悟道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无需执着于某一种思路或是理论。
我倒是有一个自己理解这种所谓“真阳”的角度,说来给大家听听。
火性升扬,在上为理想居所;水性下行,其平衡态应该在下。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体就是一个运行的小太极。“三五而盈,三五而缩,盛衰循环不已,人身气机亦然。”
那么,如果水火都处在各自的稳定状态,人体必然不会是一个盛衰循环的圆形。
必须要于至阳处涌动一股向下的力量,于至阴出生出一支向上的力量,水火才会出现交集。
这种“逆行”之力便是郑老师所说的真阳。
04
庚子年大疫,全球重创。
如果大家都寻求安稳,那应该所有人都避难在家。
但是,如你我所见,这个社会有一大群逆行者,有医生、护士,有警察、军人,还有许许多多为他人筑起安全保障的劳动者。
正是这群人,让我们这个社会,在大灾中平稳运行;让我们每个生命,经困苦却安然度过。
他们当得起这个社会的“真阳”。
所以,道理都是相通的。有时候,小张想,老是用这么“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方法解释中医,会不会遭老师们嫌弃。
但当我读到如郑老师等医家的著作时,就会如释重负。
唯恐世人不懂,唯恐世人贻误,唯恐世人不爱己。他那悲悯之心,我心有戚戚。
理虽异,此心同。他定不怪我。
正如他所说:“因志在活人,遂不知其言之妄也,高明谅之。”
05
他认为,真阳一气的生理运行是否正常,为人身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临证之中应重视人身一气运行,提出了“万病一气说”的学术见解。
他还提出真阳宜潜宜藏的特性和真阳腾越是阳虚阴证中心病机的观点,进而制定了潜阳归肾等治疗法则。
郑老师在学术上十分重视仲景学说,认为仲景立法垂方之美,并说其所览七十余种医书没有不讲仲景之法的。
清代后期,福建名医陈修园所撰著的医书在四川一带影响很大,部分地区甚至将陈修园医书作为习医课徒的教材。
受陈修园影响,他研究伤寒也以六经为重点,注重六经分经审证与六经气化的研究,且较陈修园更加明晰,自云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补陈修园之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