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
分解碳水化物
湿润食物易于吞咽
通过唾液溶菌酶及IgA达到抗菌作用
清洁口腔、保护粘膜

腮腺位于面侧部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大小约5x3.5cm
稍不规则的倒三角形










内部光点细密、均匀
回声稍强或相似于甲状腺
深叶深面边界显示欠清
内可见与皮肤平行的强回声光带(病理表明该带状回声为叶间的纤维组织 )



自后下向前上走行
导管长而弯曲
导管口粗大








红、肿、热、痛
导管口红肿,可流浑浊液体甚至脓液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涎石可能由脱落细胞、异物、细菌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及有机物不断沉积周围所致。
结石多为1-2个,大小也不一。
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 2:1。

口干
眼干
有结缔组织疾病(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即可称为舍格林氏综合症
单侧或双侧涎腺肿大,腺体回声不均
病灶(弥漫型和团块型)常为多灶性,内部回声呈
低回声,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可见有囊性回声区,分布尚均匀
后方回声有时可出现声衰减
其他腺体(泪腺、颌下腺)




唾液腺不同解剖部位的发生率:
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
下颌下腺肿瘤占10%;
舌下腺肿瘤占1%;
小唾液腺肿瘤占9%。


腮腺肿瘤: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
颌下腺肿瘤:良性肿瘤(约占60%)多于恶性肿瘤(约占40%);
舌下腺肿瘤:良性肿瘤只占极少数(约10%),恶性肿瘤比例高达90%;
小唾液腺肿瘤:恶性肿瘤(约占60%)多于良性肿瘤(40%)。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唾液腺肿瘤。
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
儿童唾液腺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
中等硬度或软,表面光滑或结节状
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
活动性差,界不清,可有神经功能障碍
质地硬,可伴有溃疡
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颌后区肿块。
良性肿瘤一般无面瘫,恶性肿瘤可有面瘫、溃破、张口受限症状,少数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腮腺深叶肿瘤突向咽侧时,可表现为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
位于下颌支后缘与乳突之间的肿瘤,触诊不活动,不应视为恶性标志。
偶有副腮腺肿瘤者,表现为颊部包块,多位于颧弓或颧突下方。

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块。
良性肿瘤除肿块外,常无自觉症状。
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表现为舌痛和舌麻木;侵犯舌下神经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
恶性肿瘤侵犯下颌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而不能活动。
恶性肿瘤侵及皮肤者,呈板样硬。
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部分病例无任何自觉症状。
部分病例可有一侧舌痛或舌麻木,或舌运动受限。
触诊可及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而不活动,口底黏膜常完整。





为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
好发部位腮腺(70%以上)其次颌下腺
90% 发生在腮腺浅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好发30-60岁之间
肿瘤可呈分叶形,表面结节状,质地偏硬
不同于一般的良性肿瘤,属临界性肿瘤;
肿瘤可局部浸润穿过包膜;
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
手术不彻底,极易复发。

常见的涎腺肿瘤之一,发生率仅次于混合瘤
肿块几乎全发生于腮腺,90%位于下极、耳下区
男性明显好发,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肿瘤多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软






低度恶性:高度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等。
中度恶性:腺样囊性癌
高度恶性:鳞癌、未分化癌、导管癌等
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最为常见
其他恶性肿瘤





感觉异常:疼痛
易早期浸润神经,导致面瘫
易区域性淋巴结扩散,
晚期发生血循转移










鼻咽癌易转移至深淋巴结组
腺实质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相通,癌细胞可逆流至腺体下极





来源:即时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