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东汉时全国闻名的崔氏家族,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尤以崔骃最为著名。

崔骃的高祖父叫崔朝,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在汉昭帝时,任幽州从事,曾经劝谏当时的幽州刺史不要与燕刺王交友相好,以免被朝廷认为是结交诸侯王。不久,燕刺王果然因为谋反事泄而被诛,幽州刺史得以幸免。于是朝廷便提拔崔朝为侍御史。

崔朝生了一个儿子,叫崔舒,继承父业为官,史称“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后汉书》第八十二卷),很受百姓爱戴。

崔舒生有二个儿子,小儿子名叫崔篆,自幼好学。时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崔篆被选拔为郡文学,后来又以通晓五经的缘故,被朝廷以“明经”荐举为官。太保甄丰想保举崔篆担任步兵校尉,崔篆坚辞,并声明:“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陈(阵)不访儒土。”坚拒以文职儒生去担任军职。(同上)并辞职归家以避横祸。

崔篆的哥哥崔发,以投机取巧、奉迎谄媚而受宠于王莽,位居大司空,是当时的“三公”之一。崔发的母亲师氏,是一位女中秀才,精通经学及诸子学说。王莽建新后,封师氏为“义成夫人”,并颁发金印紫绶、文轩丹毂为祝。母子俱贵,一时声名显赫,人人畏服。有了这层关系,崔篆最终被任命为新朝的建新大尹。他到任后开始称病不出,“三年不行县”(同上),后来在一个名叫倪敞的属官的劝谏下,平理冤狱,解救无辜百姓二千余人。不久称病退养。

迨至王莽败亡,刘秀复汉,崔篆耻于曾仕新莽,对不起汉朝,于是决定终身不仕,搬到荥阳居住。家居期伺,闭门谢客,一面整理家传书籍,一面细研精思,读书治学。著有《周易林》一书,共64篇,用以决吉凶,在易学上有一定影响。

崔篆是崔氏的家族中最早展露文学才能的,他临终撰《慰志赋》很有名,其中写道:“静潜思于至赜兮,骋六经之奥府。”慨叹自己一生坎坷不遇,借习《六经》以自娱,描述细腻,读来非常感人。

崔篆的儿子名叫崔毅,因为有残疾而终生隐居家中,悉心研究其父所传书籍,一生虽然不出名,却培养出崔骃这样一个大学者。他是崔篆和崔骃之间学术传递的重要一环。

崔毅生崔驱。崔骃(字亭伯)自幼接受父亲教训,耳提面命,影响至深。崔骃聪明好学,13岁能熟读并掌握《诗》《易》《春秋》等儒学经典,史称:“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间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同上)年纪轻轻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了。他还到洛阳的太学里去访学,与当时举世皆知的大学者班固、傅毅等一起受到推崇,被视为儒学大师。

崔骃独嗜阅读典籍,访师求友,对世人趋之若鹜的仕进不感兴趣。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误会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后汉书》卷十二),一时众说纷纭。对此,崔骃模仿扬雄所做的《解嘲》赋,作了一篇《达旨》赋,批驳了世人的谬论,他写道:“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非不欲室也,恶登墙而楼处。叫呼衔鬻,悬旌自表,非隋和之宝也。暴智耀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游不伦党,苟以徇己,汗血竞时,利合而友。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先人有则而我弗亏,行有枉径而我弗随。臧否在予,唯世所议。”表达了自己洁身高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

元和(84~87)年间,汉章帝沿袭古时传下的礼制,巡行祭祀全国的名山大川。对于这种行为,推崇礼制的儒士自然欢迎,崔骃也不例外,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四巡颂》,歌颂汉朝以孝治国,以礼传世的功德,文辞典雅华美。章帝看到这篇文章后,很是欣赏,认为作者非常有才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章帝问侍中窦宪认不认识崔骃,窦宪回答说:“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后汉书》卷八十二)章帝批评窦宪平标榜爱才之举实际上是叶公好龙,并让他立即接见崔骃。从此,崔骃成为窦宪的座上佳宾。有一次章帝到窦宪家中,恰好得知崔骃也在窦府,就想召见他。窦宪认为章帝“不宜与白衣会”(同上),不要接见崔骃。章帝被提醒后,说:“吾能令骃朝夕在旁,何必于此!”(同上)就想委任崔骃官职。不巧的是,此后不久章帝就去世了,此事暂时告罢。接着年幼的嗣君和帝继位,窦宪的妹妹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宪成为实权派,担任车骑将军,便提升崔骃为府掾。

窦宪权高位重,其属官也非同小可。与崔骃同为府掾的,大多是曾任刺史、二千石的高官,只有崔骃平民出身,又比较年轻,很引人瞩目。

崔骃任府掾期间,屡次劝告窦宪不要仗势横行,擅权骄恣,但窦宪不听,继续任意胡为。不久,窦宪奉命出击匈奴,崔骃担任主簿。在进军途中,军纪不整,而且窦宪自己也屡屡犯律。崔骃为此先后写出书面的谏文数十篇,规劝窦宪。窦宪不仅不听,反而觉得崔骃碍事,渐渐地疏远了他。但因为崔氏是河北望族,崔骃又是名门子弟,因此朝廷任命崔骃为长岑长。崔骃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不久就病逝了,时间为永元四年(92)。

崔骃是崔氏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著述很多,除了为官期间写的公文之类外,还有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等共21篇,由他的子孙搜集成集。崔骃的学术地位很高,被称之为东汉文宗。

崔骃的二儿子名叫崔瑷,字子玉,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睿智好学,深得崔骃的喜爱,对其悉心教授。崔瑷也不负其父的厚望,“尽能传其父业”(《后汉书》卷八十二)。但崔骃去世后,家道中落,只有18岁的崔骃便一个人独闯京师,向京城的宿儒名流请教学问,还曾经与担任侍中之职的学者贾逵辩说经学的大义。贾逵有名土风范,大力奖掖后学,对崔瑷百般扶植。因此,崔瑷得以留在京师洛阳,出入太学、兰台等学术机构,进步很快。在洛阳他学到了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等专学,并且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相交甚深,与他们在一起共研学术。马融是东汉经学大师,是卢植、郑玄的老师。张衡是著名的科学家,以发明地动仪而名垂后世。

崔瑗到京师洛阳,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也是逃难。他18岁那年,胞兄崔章被邻人所杀,崔瑷为了给哥哥报仇,手刃邻人,因而亡命洛阳。在洛阳待了几年后,新君即位,天下大赦,崔瑷便告别洛阳的师友,回家隐居。家中已很贫穷,崔瑷与兄弟们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几十年,没有争吵分家,周围的人受他们兄友弟爱的品德影响,也都变得淳朴起来。

崔瑗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才被起用为官。先作郡吏,后来又曾被度辽将军邓遵请去做属下。邓遵死后,崔瑗改入车骑将军阎显的府中做事。当时阎太后临朝称政,阎显是太后直亲,位高权重,参与机要。当初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改立北乡侯为太子,阎显拥立北乡侯。崔瑷得知后,认为北乡侯非嫡非长,做太子是名不正言不顾,日后必定生乱。因此他屡屡想去劝告阎显,但每次去都赶上阎显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说不成事。崔瑗知道阎显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便劝说长史陈禅与自己一起去劝说阎显和阎太后,废北乡侯而重立太子。陈禅胆小怕事,不敢出头。不久北乡侯暴亡,宦官孙程等立废太子济阴王为帝,即汉顺帝,阎显一族横遭诛灭,崔瑗也被罢职。陈禅当上司隶校尉,想替崔瑗辩解,遭到崔瑷的拒绝。崔瑗耻于依附豪门,不愿为贵戚吏,遂回乡隐居。后来大将军粱商要聘崔瑷为官,也遭拒绝。

此后不久,崔瑷得中茂才,被任命为汲县令。他欣然赴命,在任上兢兢业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数百顷稻田,百姓受益匪浅。此外,他还做了不少便民之事,受到百姓的爱戴,百姓作歌颂扬他。

汉安(142~144)初年,大司发胡广、少府窦章一起向朝廷上书,认为崔瑷“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后汉书》卷八十二),遂被提拔为济北相。最后病死于任上,终年66岁。

崔瑗自幼好学而尽得父亲的真传,成人后仍学习不辍,是崔氏家族中刻苦好学的典范。有一件事能充分说明他的好学。在他40多岁时,曾经被牵连入狱,恰好看守他的狱吏精通(礼),崔瑷就在审讯的空闲中,不断地向狱吏请教“礼”学,连狱吏都很受感动。

崔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最大,所写的书、记、箴、铭等,更是一时之冠。他死后,子孙收集作品,记有赋、铭、短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执》《七言》等,共计57篇,数量比其父崔骝还多。尤其是《南阳文学官志》,被后世称道,“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后汉书》卷八十二)。

崔瑷的儿子名叫崔实,字子真,又名台。从小就受家学影响,“性沉静,好典籍”(同上),家藏书籍被他阅尽,崔瑷死时,崔实在侧,谨遵父命而薄葬,而且没有将棺木送回故里,只是移置洛阳。崔实自己则在父亲坟旁,建屋居住。三年丧服期满,朝廷大臣纷纷来请他为府官,他都一一拒绝。直到汉桓帝即位(147),“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同上),崔实被当地官府举荐入朝,拜为郎。

崔实鉴于祖、父均因依附贵戚而见黜,终身不仕豪族。在朝中,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请他为府官,他也一律拒绝,不顾这些权势如日中天的权贵挟私报复。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朝廷,称崔实“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同上)。后来,崔实被任命为五原太守。

当时的五原地区处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处,生产落后。虽土厚地肥,适宜栽种麻类作物,但老百姓却“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同上),非常贫困。崔实到任后,卖掉官府的一些储备,换成纺织工具,发给农民,并教他们种麻纺布。从此,五原百姓免除无衣的寒苦。

此后,崔实还曾击退入侵的外族军队,确保边境安宁。朝廷又将其调回洛阳,任议郎。因为他精通经学,命他“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后汉书》卷八十二)。

过了几年,朝廷下诏求“威武谋略之士”,以御边防,拜崔实为辽东太守,因母逝而罢。他还曾短期出任过尚书。建宁(168-172)中,病逝于家中。

崔实文韬武略,集父祖的性格之长,是崔氏家族中担任官职最高的人,他的学问主要得自家传,除了崔瑷的影响外,他的母亲刘氏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刘氏“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同上),是一位贤达知书的女性,不仅教导崔实读书,而且教导崔实为人。甚至崔实任五原太守时,刘氏仍“常训以临民之政”,史书称:“实之善绩,母有其助焉。”(同上)

崔实“明于政体,吏才有余”(同上),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提出数十条革除政治弊端的措施和办法,“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甚至说: “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同上),后人认为可与晁错之文媲美。

崔实还著有碑、论、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等作品,共计15篇。

崔实还有一位堂兄崔烈,在北方很有名气,为宦也很顺利,最后做到太尉。他也是崔氏一族中文武兼资的代表,文才出众,有“诗、书、教、颂”等四篇文章传世。

东汉崔氏一族,为河北士族之冠,世代“沈沦典籍“,专心致学,所以文士辈出,且不乏杰出人物,堪称“儒家文林”。

主要参考文献
《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96年《诸子集成》本。

阅读链接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0)

相关推荐

  • 立下消灭北匈奴大功的外戚窦宪,飞扬跋扈,其最后结局是什么?

    东汉是以外戚和宦官专政出名的朝代,其中在前中期以外戚专政.汉章帝时期,皇后窦氏非常受宠幸,她的娘家人开始飞黄腾达.窦宪作为窦皇后的哥哥,依仗妹妹的势力,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当时,从亲王.公主,到一般的 ...

  • 程张 ‖ 文武兼资——涿地卢植世家

    卢植,东汉末年人,家住涿郡涿地,字子干.他自幼好学,家里人将他送到当时经学大师马融的门下学习.马融因得到邓太后之弟邓骘的赏识,官高位显,且才华出众,史称"才高博洽,为世通儒"(&l ...

  • 程张 ‖ 实学广见——阳平束皙世家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张华辅政前后.束皙的父亲束龛,曾任西晋的冯翊太守.祖父柬混,曾任曹魏时的陇西太守.父祖在当时都很 ...

  • 程张 ‖ 稽古有机思——范阳祖冲之世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又一次出现繁荣盛况.就科学技术而言,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祖冲之.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的儿子祖暅之.孙子祖皓都很有名气,祖 ...

  • 程张 ‖ 忠贞好学——范阳涿鹿郦道元世家

    郦道元,字善长,刘宋泰豫元年(472)前后生,死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市)人.其曾祖父郦绍,仕后燕慕容宝为濮阳太守,北魏道武帝拓跋琏领兵来攻,郦绍举郡迎顺,被任命为兖州监军. ...

  • 程张 ‖ “三张”美文传天下——安平张载世家

    西晋时与陆机兄弟媲美的文学一族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当时"二陆"."三张"并称. 张载,字孟阳,生卒年不详,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其父张收,曾做过蜀郡太守 ...

  • 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枣强县境内),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喜欢研读<春秋)之学.在西汉初,孔子所创儒学"五经"中,惟<春秋>学的传人最少,几成绝学.董仲舒精研细思,很 ...

  •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韩婴,又称作韩生,燕人,从小勤奋好学,在汉文帝(前179-前157)时,被朝廷收罗,依据其才华而任其为博士,当时他还很年轻.景帝时(前156--前141),被任命为常山王太傅.武帝继位后,将他召回,仍 ...

  • 057卷52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52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崔骃(音因,一种浅黑带白色的马)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无与燕剌王通.及剌王败,擢为侍御史.燕剌王旦,武帝子,坐与上官桀 ...

  • 安平崔岭村抗日时期发生的树流血、蛇满屋的诡异事

    日本鬼子的侵华战争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其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禽兽暴行有时候连老天也看不下去了! 话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蚕食我冀中地区,日本鬼子采取步步为营的伎俩,打算在安平县崔岭村修筑岗楼,以便我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