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吊线风的外用药物.pdf
治疗吊线风的外用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吊线风的外用 药物。
背景技术
吊线风俗称面瘫,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吊线风是风痰阻 于经络而致。发作时口眼歪斜、流口水、眼睛闭合不能、咀嚼无力、 吞咽困难、鼻塞、耳鸣、说话不清等。
目前,治疗吊线风药物大多数不理想,西药治疗吊线风主要以强 的松、消炎痛、VB1、VB6、VB12治疗效果不佳,易产生抗药性,且副作 用极大,治愈率不高,以致长期无效,患者放弃治疗而成不治之症。 中药多以牵正散治疗《杨氏家藏方(卷一)》,因服药时间长,疗效不 高,治疗单调或治标不治本,故疗效皆不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熄风、通络、祛痰,行气为治则,以达到迅速 根治吊线风的目的。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传统医学对吊线风症机理的认识 以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选用行气、祛痰、熄风、通络类 药物按中医理组方配制而成,能行气祛痰、熄风通络尽快根除吊线风 之目的。
本发明的配方及原料份量如下:
全蝎1.5-4.5、僵蚕3-10、白附子1.5-4.5、鳝60-90、地龙6-12。
本发明的最佳原料份量是:
全蝎3、僵蚕3、白附子3、鳝6、地龙6。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吊线风病疗效明显,解除吊线风症状迅速, 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4%。
本发明药机理如下:
全蝎:味甘、辛,性平,有毒。入肝经。熄风止痉、活络止痛、 解毒疗疮。用于口眼歪斜。(见《中药方剂学》,山东省中医学院中药 方剂教研室编,山东省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431页)
僵蚕:味成、辛。性平。入肝、肺经。化痰止痉,祛风泻热,消 肿散结。用于面神经麻痹。(同上见428页)
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入胃经,祛痰止痛,祛风止痉, 祛痰解痉。用于口眼歪斜。(同上见496页)
地龙:味成,性寒。入肝、肾、肺经。清热止痉,通络疗痹。(同 上见426页)
鳝:味甘,性温。祛风通络(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山东人民出 版社出版,见1124页)
诸药合成,共具熄风祛痰,通络止痛,活血开窍达到治愈吊线风 之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风为阳邪,其性炎上,善行而数变,又言祛风先 活血,血行风自熄。风者,肝虚、肝阳亢盛,肝火均可生风,肝风内 动,上扰清窍,络脉瘀阻,则口眼歪斜,视物模糊,流口水,则发为 吊线风。
本发明能解痉通络,熄风祛痰,活血通窍,平肝熄风,故能迅速 根治吊线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按下述配比取原料
全蝎子3、僵蚕3、白附子3、鳝60、地龙60
先将全蝎、僵蚕、白附子研成细粉,然后再将鳝、地龙研成细粉, 而后将前三味药细粉和后两味药细粉混合均匀,再研成极细粉,最后 将前后两次所研药粉兑到一起混合均匀,用时,将药粉用米醋调成糊 状外敷患处,面部歪向左侧,涂于右侧面部,面部歪向右则,涂于左 侧面部。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疗效,对200例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实验,试 验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17-55岁;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 年龄为15-60岁;病程1天至5年。试验组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对 照组按常规治疗,主要采用强的松、消炎痛、VB1、VB12、牵正散(宋 杨氏家藏方《卷一》)治疗。采用相同方法定期检查,观察时间为三 至九天,三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情况皆以症状减轻为有 效,症状消失为痊愈。
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
类别 病例数 男 女 年龄段 试验组 100 66 34 17-55岁 对照组 100 62 38 15-60
表2、试验组、对照组疗效情况对比表
类别 有效数 痊愈数 有效率 痊愈率 无效 试验组 100 94 100% 94% 0 对照组 87 70 87% 70% 13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吊线风有效率100%,治愈率为94%。为理想 的治疗吊线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