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巷故事】六渡桥沧桑往事 从同善里到积庆里

积庆里既是汉口最繁华街道中山大道六渡桥附近的一个大里份,又存留着世界上罕见的日军大规模“慰安所”遗迹,是武汉人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李紫云建同善里

积庆里主出口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中段南侧,北边紧挨东来顺清真饭店(有伊斯兰风格的圆形屋顶), 南边为清芬路,面对前进二路。

积庆里位置图

积庆里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主巷道为南北向,宽4.5米,两边各有七排二层楼石库门房屋,一共80多栋,是汉口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最大里份之一。两排房屋的前门对前门的支巷道宽3.5米,后门对后门的支巷道宽1.5米,共有8条巷道,总长618米。北有三口通文书巷,可抵达东来顺清真饭店和南洋大楼以及民众乐园。南边巷道可通碧云里和汉池里,走到清芬路。东面背靠武汉市第五十二中学。

据《武汉地名志》记载,积庆里“1924年业主李子荣在此建房成里,称同善里。1935年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改称积庆里。”而《江汉区志*街道》在谈到民国初年这一带的兴起时提到,“民国八年,……实业家杨坤山、李子荣兴建同善里(今积庆里)”。又据江汉区文体局2010年文物普查资料,民国24年李子荣之子因赌博输了钱,便将此里抵押给当时的中南银行,改名积庆里,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语。

《江汉区志》提到的杨坤山,是汉口有名的和记洋行买办,20世纪20年代在汉口水塔附近建有三余里(7栋楼房),《武汉地名志》记载三余里“业主为洋行买办杨和尚”(即杨坤山)。杨坤山还与和记洋行副买办黄厚卿合伙投资购买了一元路的一个里份,改称坤厚里。

《武汉地名志》说的李子荣,武汉史料中查无此人。偌大一个里份,竟属于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太令人不可思议了。而在《武汉市志*人物志》李紫云传记中,记载其“购置大量房产,仅同善里(今积庆里)就有房屋118栋。”后来,李紫云“将同善里房产抵押给中南银行偿还债务”。

李紫云(1867~1927年),又名凌,江夏县青山新集乡李家塆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汉口接办福康隆土膏店。因烟土价大涨,营业日渐扩大,先后在上海、郑州、沙市、长沙设庄收购,数年便拥有资本百万。宣统末年,任汉口商务总会会董。辛亥首义时,深夜运送馒头酒肉数十担,犒劳起义军士;汉口军政分府成立,捐资10万银元。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题联谢之曰:“实力雄厚,协助共和;事理通明,赞同起义。”

民国成立后,当选为汉口商务总会总经理。1914年,发起集资,筹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一纱厂)。集银210万两(折合银元300万元),其中李占60万银元,被公推为筹备负责人。1915年,正式成立股东会,被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选定厂址在武昌武胜门(即草埠门)北的江岸,占地约150亩。在兴建厂房的同时,委托英商安利英洋行代购机器设备,所订设备原定1916年交货,但英商延至1918年8月才将设备运到武昌安装。1919年,第一纱厂(北厂)正式开工,到1921年,即获纯利120万银元。

李获利后,除将盈余转为第一纱厂股金外,还投资创办其他企业,如燧华火柴厂,德康、安康、承康、同德钱庄,华丰银行,德润康、义康隆匹头号,公济、福丰当铺,大生、福隆米厂,鸿彰永绸缎店、新凤祥银楼、裕泰隆木器号、仁寿堂药店、白康酒店等,并购置大量房产,仅同善里(今积庆里)就有房屋118栋。

李身为富商,亦热心公益事业,为修筑武昌县西北江堤捐资30万串,占工程款一半;出卖房产8栋作为武昌青山永丰乡小学基金;对汉口慈善会、汉口梅神父医院均有捐助。

第一纱厂在短暂勃兴后,欲继续扩大规模。1921年,英商安利英洋行乘隙主动向第一纱厂贷款白银200万两,工厂则以当时所有的全部固定资产作为还款保证,并再次委托该洋行向英国阿隆里期公司订购纱绽、布机。但英商却把美国制造的撒克洛威尔牌布机冒充顶替。工厂发现后向英商交涉,英商反说工厂未按规定时限提出问题。结果,这批布机被搁置仓库,由此造成负债与资金周转困难,形成年年亏损。因无法偿还英商贷款,李和董事会被迫于1924年8月将第一纱厂交给英商安利英洋行管理。

第一纱厂经营失败的同时,李经营的其他企业也因管理不善、用人失察等原因巨额亏损,最后不得不将同善里房产抵押给中南银行偿还债务。李终因忧愤成疾,1927年投井自尽。

排比以上资料,可以说,(1)李子荣系李紫云之误。两个名字用武汉口音来讲,很容易混淆,地名普查时似是而非,以讹传讹。(2)同善里建成时间不是1924年,而是1919年。因为1919年李紫云的事业处于较好时期,而1924年时已经发生资金困难,应无力投资里分建筑,而是开始抵押同善里房产。(3)李紫云在1927年去世前将同善里部分房产抵押给中南银行,其子1935年又将同善里部分房产抵押给中南银行,导致同善里更名为积庆里。

因为业主的变更导致里份的更名,这样的例子在武汉很多。如大约建成于1920年的新联保里,1931年转为中国银行所有,因为属于华中地区产业,更名为华中里;再如原爵记里改名中原里又因为杨坤山、黄厚卿购置改名坤厚里,原望平里改名为庆平里(“文革”中改名宏伟里另当别论)等,均为权属变化而致。

至于积庆里房屋只有80 多栋,没有《武汉市志*人物志》所说的118栋,这是因为计算上的问题。地名志一般所说里份的房屋数量,通常不包括里份四周的街面房产,因为街面房产的门牌号码是依照街道走向编排的。同善里周围街面房产也属于李紫云,同善里房产就有118栋甚至更多。

中山大道积庆里入口和街面房屋,王汗吾2014年摄

后起繁华六渡桥

积庆里所在的中山大道这一地段,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并不是最繁华的地段。从清末到民国初年,虽然花楼街以下的地方开辟了五国租界,建起了新的近代化城市,但华界的繁华地段依然是沿河沿江的汉正街、黄陂街到花楼街之间。

清末的1907年,汉口堡垣被拆除,改造为后城马路。有摄于1909年刚建成的汉口水塔照片显示,水塔周围还是一些湖凼子。日本人内田佐和吉写的《武汉巷史》曾说,“在旧城墙上修建起来的大道,很长一段时间,道路两边没有像样的房屋,并且没有联通城内的道路”,当时“汉口的中心街道是花楼街,其次是黄陂街”。

辛亥革命阳夏战争中,汉口老城区被清军冯国璋部纵火焚烧,十里繁华毁之一旦。战后重建,1914——1917年周扶九在水塔下投资建造了以五常里(今永康里)为中心的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两边的店铺、住宅、房屋约1000栋,为当时建房之冠;1918年刘歆生在水塔对面投资建造了生成南里和生成北里约200栋。与此同时,1917年华侨巨商简氏兄弟在此兴建南洋大楼,1919年湖北督军王占元等以协记公司的名义,在此兴建综合性游艺场所新市场(后名民众乐园),中山路(今中山大道)的这一段才逐渐繁华起来。这里面,新市场、南洋大楼(曾开办大华饭店)和同善里的建造功不可没。

1931年的积庆里和南洋大楼、新市场

20年代中期到1938年武汉沦陷前,由于大量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建设,江汉路和六渡桥之间的中山路,在民国中期成为汉口最繁华的中心地段。

积庆里主出口的街面房屋,1924年开办了一个饭店——甲子大旅馆,因为那一年是甲子年。那时候的饭店并不主要用于住宿,而是摆排场、拼挥霍,在里面吃喝玩乐,比如叫戏子,叫西餐,叫小姐,打麻将等等。甲子大饭店旁边,还有临城茶楼和大陆大旅馆。

在六渡桥附近还有一些著名,如中南旅馆、远东饭店(后来的武汉百货公司六渡桥门市部——习称“六门”)、北洋饭店等。中南建于1924年,据《武汉著名近代建筑编年简介》记载为四层钢混结构,系黄冈人方本仁投资建造,由肖良臣设计,永茂隆营造厂和袁瑞泰营造厂先后承建。这段中山路的另一端,民生路口则有另一个大饭店——长江饭店,也是方本仁投资建造的。

当然,这当中最热闹的场子是武汉最大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新市场(民众乐园),每天游客成千上万,此处就不多说了,武汉人都懂的。

积庆里的另一边有个建于1913年的清芬剧场,它最初叫丹桂大舞台,长期以演出汉剧为主。“近水楼台先得月”,武汉的两大地方戏——楚剧和汉剧,都与积庆里有关。

据《汉口租界志》记载,1926年9月10日,武汉戏剧界名流在汉口积庆里口的大华西药房三楼召开“湖北剧学总会”筹备会,将黄孝花鼓戏定名为“楚剧”,并从此堂堂正正地登上“血花世界”(即民众乐园)舞台演出(大革命失败后又退回租界里演出)。而汉口历史最悠久的怡怡汉剧票社,是1927年在同善里(今积庆里)29号成立的。该社集中汉剧业余爱好者中的优秀人才,一末到十杂,行当齐全。除自编自演外,常为社会公益事业募捐而登台献演,还请汉剧名角来社指导和同台演出。1929年正式改组为武汉怡怡业余汉剧社,社长为著名戏剧家扬铎。直到1955年,登记在册的社员有55人。另外,著名汉剧艺术表演家陈伯华,也曾在积庆里住过。

六渡桥周围众多的著名餐馆,也是最吸引人气的。紧挨积庆里的东来顺饭店,是汉口为数不多的清真大饭店,涮羊肉、烤羊腿、烤鸭和拉面使人垂涎欲滴。对面的福庆和牛肉粉馆,不仅白天人多,更是晚上唱完戏的演员和听完戏的观众宵夜的绝佳去处。此外,德华楼的京津菜(现在则是水磨年糕和包子最好)、老会宾楼和郭镒泰酒楼的湖北菜(现在郭镒泰的重油烧梅很地道),绝对吸引吃货。最后,不要忘记,老武汉人都喝过的饮料——老万成酸梅汤,它的母店现在还在积庆里对面的前进二路口上。

这些热闹场面的背后,还有积庆里、文书巷、贤乐巷里面的烟馆和妓院。吃喝玩乐嫖赌抽,明的暗的,各色消费,可以满足不同人等的万千需求,六渡桥想不红火都难。

中山路的远东饭店——后来的“六门”

作者:王汗吾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三民路的北洋饭店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