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成都学区房学到重要一课!
年前签的房子3月份刚刚交割完毕,前天我远程做完了水电气物业的交割。买了天府新区次新刚需套三,对口天府三小。
不在40强名单内,好歹挂个名校领办的头衔。皆大欢喜吗?拿依乌(naive),这只是个开始。
听我慢慢给你摆。
先上背景:
我,70年代末老大姐,小镇青年,赶上了共和国最好的40年,知识改变命运的受益者。靠自学一路考到咱们柜员专科学校统招研究生,野战军变正规军洗白教育背景,从而跻身大厂,经年派驻海外享受996福报,整日各个国家来去,知乎也能“刚下飞机,xx国家脏乱差”装个逼。
然鹅,剥去白领的表面,我是一个单身母亲。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因为无人照顾孩子而辞职。
打回原形。知乎上“收入断崖式跌落是什么体验”我很有资格回答。
扯远了。辞职那年我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不大妙,卖掉成都郊区房子打算回老家跟父母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享受县城的公立教育。我在学校大院长大,一直对小地方的教育也颇有信心。
但是现实这个后妈无情地教育了我,回国后才发现国内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已经到了上天地下那种差别。我怕是在国外呆傻了……
无法遏制地焦虑。身边全是三高家庭耳濡目染,我怎么可能不给孩子力所能及最好的教育!哪怕是在any city的any place也得买套学区房!我一头扎进这个命题研究起来,第一时间关注成都学区房获取最专业的信息和意见,这是种基本操作。
在西安和成都之间相互比较(一个户口一个社保,我都有购房资格),考虑到成都教育资源丰富,二手房供应量充足,甚至还能享受首付三成的政策;西安的学区房只带一次性读书指标,用过之后房子就只有居住功能,价值缩水。因此我首选成都。
定下策略,我一边找工作,一边细化需求,走上看房之路。
1.片区:定位在高新南,公司多,是我熟悉的社畜主流聚集地。我专门把社保从挂靠公司迁到了朋友的公司,购房资格这种门槛很容易跨越。
2.工作不稳定状态估计贷款有困难。全款付,定位只能在100万左右的挂户房。
很快,我定到了金融城一套开间,月租能到2500以上,对口石室天府附小,闪电般地签了定金。就在中介催我签合同之际,我左思右想,后悔了。
后悔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沮丧地发现,无论是西安还是成都,工作还都没有搞定。而且我的投资也刚好遭遇了价格暴跌,解套遥遥无期。
怎么会??
国内经济形势已经差到这种地步了吗?要是这种状况持续几年,我跟孩子靠什么生活?这种情况下,万万不能一把梭哈。其次,我也确实有些看不上那个破开间,光挂户不行,我还得另找房居住啊。
冷静下来,我跟中介和房东说明情况,承受了一部分定金损失,违约了。
违约了并没死心,房子还是要买,也被19年初的小阳春吓怕了,想着早点搞定这事。
重新定位需求:溜爸40强名单内,最小套二,要满足我和爸妈孩子一起住,套二套三是最好脱手的。
我围绕着益州小学、锦晖小学的学区房看了一圈, 但苦于高新南200万以下选择太少。而且很多二手房长期群租,房子保养极差,我看了太多歪瓜裂枣的房子,都不满意。
这时候跟朋友聊天,身边有新晋CEO把房子买到了锦江生态带,另外也受学区房一位老师讲他把房子买在天府新区的文章影响,我转变了思想。 强行上车高新南也许并不适合我,我可以看看天府新区的机会。
以怡心湖为核心,我把附近的新旧房都踩了差不多一圈,最终定在天府三小对口的小区,小套三总价带手续费153万,小区居住环境基本成熟,周围还有几个大型社区在建,地铁已通,上可达高新南,下可飚往天府核心区。还掉老家房子的贷款,做到这套房子首付三成,走商业贷款,就这么定了。
付定金,签合同,还老家房子的贷款,付首付,申请贷款。
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不是?
且慢,我还没找到工作啊。身负百万贷款,我要生活要还贷的啊。房子定下之后,我更加积极地联系猎头,发动几乎所有亲朋好友帮我找机会推荐工作,获得了一些更深入的交流机会。
然而成都依然没戏。
紧接着,新冠黑天鹅呼啸而至,横扫全球。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找工作人群增多也许还只是个开始。
感谢以前的同事推荐,最后工作敲定在南方某市。目前刚刚入职不久。
圆满了吗?
聪明的读者,你会发现,我虽然如愿买到了房,但是和初衷越离越远了。最悲伤的是这个南方城市房价是成都的两倍,成都买了又限售。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让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搞定二套房了。一切又回到了起点,是这么一个循环。
真想捶地痛哭呢。
我追问自己,我在这个过程中做错了什么?
一是决定下得太早,没有及时转向。买学区房最首要的定位原则是工作地,我本末倒置了。
二是对于就业形势过于乐观,认为成都好歹都能找碗饭吃,结果连较低薪水预期的工作都不好找。
三是对年龄劣势估计不足,连高级管理者到了这个年龄也不好找坑,何况是我还不是。
不过,我也想通了。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有工作是很幸运的事情,还要啥自行车。孩子的教育,能给与优质的最好,万一很多事情难以兼顾,也别强求。我的短板在于家庭先天缺失一半重要的力量,捉襟肘见在所难免。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在自己身边的时间却更加不可或缺。
相互陪伴,在关爱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难道不才是成年人选择生孩子,负上千斤重任的初衷么?
上差的学校但是和最爱的家人都在一起 ,我认为比留守儿童上好学校重要。所以,目前我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又在探索这座城市随迁子女的上学之路,继续摸索中。
列位爸妈,我身体力行做了中年辞职再就业的压力测试,结果不容乐观。
由此我也反思了人生所走的路:
在30岁左右,如果想要稳定又顾家庭,最好是考公务员或找国企机会上岸。
35岁是个分水岭,无论在任何行业,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占资源抢地盘,牢牢巩固你的圈地。
到40岁往上,在这个淘汰年龄低龄化加剧的时代,普通如你我没成为一方诸侯,不具有专业上的明显优势,实力差些,就要看运气了。
另外,家庭和个人再牛,都强不过大势,也即国运。翻过年后猛然发现,我们可能已处在历史巨变之巅,外部环境和内部的压力骤然放大,很多事情不再适用过去二十年的玩法。包括对孩子的教育规划,照着过去理想的:小学初中国内名校--高中海外--海外大学名校这种路子走可能会遭受一波冲击。
这事非人力所能及,多想无用,只能居安思危,尽力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比起名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营造家庭环境的家长,是我们自己成为了什么人啊。
祝我们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