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为何杀杨修留司马懿?从曹操写给杨彪的一封信中看端倪
杨修和司马懿,都是曹操生前看重并提拔的年轻一辈人才中的代表性人物。
这两人都不是毫无跟脚的普通人。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一样,属于有“四世三公”称号的顶级豪门世家。
杨修的父亲是曾在东汉朝廷中担任过三公职位的杨彪,他把司徒、司空、太尉这三公职位全干了一遍,其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在当时非同一般。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其家族自西汉初,就扎根于河内繁衍,历经四百多年,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并且,因为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曾担任过颍川太守,举荐和提拔过许多颍川世家中人为官,司马氏跟颍川世家的关系相当好。
他们两人所代表的家族,及其后所代表的世家势力,是曹操看重并希望他们为曹氏政权出力的重要原因。
当然,杨修和司马懿也都是才华横溢之辈,不是只会凭借家世的酒囊饭袋。
但这两人在为曹操效力后,都让曹操有些失望。
“为太祖所器”并委任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且“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的杨修,最终被曹操给杀掉了。
而司马懿,也被曹操认定为有“狼顾”之相,特意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马懿,《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不过,虽然司马懿被曹操所警惕,也同样在曹操还在世时,参与了继嗣之争,可到底没被杀掉,不像杨修,把小命都给弄丢了。
曹操为何舍得杀杨修,却不愿意杀司马懿?
杨修的死因,众说纷纭,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杨修是死于他能看穿曹操的心思,但这并非杨修真正的死因。
关于杨修之死,在《三国志·曹植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曹操杀杨修之时,已经在曹丕跟曹植的嗣位之争中做出了选择,曹植落败。
为给曹丕上位铺路,曹操趁着自己还活着时,打压曹植一系的势力是很正常的。
而作为曹植最主要谋臣的杨修得到相应的惩罚,也很正常,所以有“太祖既虑终始之变”,至于担心杨修是“袁氏之甥”,或许只是坚定杀杨修念头的借口。
但“太祖既虑终始之变”并非只是单纯的防范将来曹植在以杨修为代表的势力下跟曹丕争位,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担忧。
在曹操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在东汉朝廷内部,就一直有拥汉派和拥曹派之争。
拥汉派希望复兴汉室,拥曹派希望以曹代汉,建立新朝。
杨修身后的弘农杨氏,就是典型的拥汉派,他的父亲杨彪就是因为看到汉室式微,又不愿意为曹操效力,才隐退的,《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
(建安)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
曹操当然知道代表弘农杨氏的杨修的政治态度,但他寄望于能将杨修感化,把杨修和杨氏拉到曹家的大船上来。
可杨修并没有因曹操的看重而改变,始终坚持拥汉的政治态度。
杨修支持曹植争位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影响曹植的政治态度,试图在曹操死后,借曹植的手复兴汉室。
这也是曹植在跟曹丕之争中落败的最重要原因,曹操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拥汉。
在建安二十四年时,也就是杨修被杀的这一年,曹操都已经公开表态:“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都等于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下一任魏王是一定会代汉的。
那么,像杨修这样有才华,有能力,又有相当社会影响力,能在曹丕取代汉朝的过程中,制造重要阻力的人,当然不能留。
因此,曹操的“虑终始之变”,不是担心杨修继续支持曹植跟曹丕争位,而是担心杨修在曹丕代汉时出来捣乱。
在曹操选择了曹丕当继承人后,即使不杀杨修,曹植也无法跟曹丕相争,这一点,曹操在死前,一定会安排得妥妥当当,支持曹植的人不少,曹操也不可能全杀光。
坚决杀掉杨修,无非是给曹丕代汉减少点阻力而已,杨修及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在拥汉派中的代表性太强。
其实,杨修的真正死因,是有记载的,曹操在杀掉杨修后,给他的父亲杨彪写过一封信,这封信记载在《曹操文集》中,关于为何要杀杨修?曹操是这么跟杨彪说的:
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曹操说得很清楚了,杨修“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就是杨修的政治态度跟杨彪是一样的,拥汉不拥曹,在这事上总是跟曹操唱反调。
所以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从喜爱到“顾颇恨”,而且,曹操一直在等杨修回心转意,即“谓其能改”。
但杨修死活不改,曹操只能将他杀掉,否则,如果曹丕代汉时,杨修出来唱反调,死的就不是杨修一人了,而是“将延足下(指杨彪)尊门大累”。
曹操的意思是,杀杨修,其实是救了杨氏满门。不管杨彪信不信,曹操自己是相信的。
再来说司马懿,曹操在世时,司马懿的态度是拥汉还是拥曹,没有太多证据证明。
不过,司马懿跟颍川荀家的关系很亲密,荀彧就很看重和照顾他,或许在当时,在政治态度上,司马懿还是接近于荀彧的拥汉态度的。
但司马懿可比杨修会隐藏自己的想法,也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在政治态度的表态上,司马懿是迎合曹操的。
建安二十年,孙权上书曹操,劝说他称帝,当时,司马懿就是一副赞同的态度,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载:
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这个表态一出,司马懿坐稳了拥曹派的位置,只要政治态度上紧跟着曹操跟曹丕,曹操自然会忽视司马懿的一点小毛病。
如此,些许“狼顾”之相,就不足以让曹操冒着得罪河内司马氏及其背后庞大的联姻世家的危险,去杀掉司马懿了。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对杨修、司马懿这俩准备留给后人使用的代表性人才,其实都有不满。
而曹操之所以顶着一定的压力杀杨修,不是因为杨修支持曹植夺嫡,也不是因为杨修能看穿自己的心思,实实在在是杨修在政治态度上,坚决不愿意站在曹氏一边。
为避免将来曹丕代汉时,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杨修领头反抗,曹操干脆杀掉他,自己做恶人,为曹丕扫除后患。
至于司马懿,能在曹操对其有“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态度后,还能保留性命,除了家世庞大的加成外,无非就是在政治表态上,聪明地迎合了曹操。
能支持曹氏代汉的,“每与我同怀”者就是好下属,反之,“每不与我同怀”者就是逆臣,该杀之,这就是曹操为曹丕代汉做的表态和准备。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晋书》《曹操文集》
备注:本文所选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