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物欲症
《牛津英文字典》里这样描述"物欲症":名词。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这种症状的物欲症患者实在太多,多到触目惊心:受广告的挑逗,受分期付款和信用卡的引诱,受攀比心理的推动,人们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消费欲望:家里的衣橱能装下一头大象,却已满得塞不进一双袜子。在如今这样的电子商务时代,谁能够独善其身不被其诱惑呢?商家漫天的广告软文和硬广告的轰炸,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每一次待到你身上的钱花得精光,望着堆砌在家里的大包、小包,才清楚,其实,这些东西也并不是你所必须的物品,这时候,除去无奈还有什么?悔恨吗?或许有,但更多的,是累,是被自己的物欲所累。除此之外,就是更加的百无聊赖和空虚寂寞!
也许是源于阅读日益变少的缘故,人们在精神上普遍营养匮乏,当大脑变得空洞无物无精神文化的追求时,人们大概剩下的就只是物质享受了,于是就很容易被各种商业广告洗脑,变得更加的物欲。空虚的灵魂下面,是一具驱壳,一具没有支配能力的驱壳!营销无处不在,洗脑的内容无孔不入。加之社会上物欲横流的攀比之风,人们很容易被物欲驱动,去痴迷于各种购物活动!仔细看,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月光族。有的一个双11就花光了所有,甚至还有丈夫卖掉楼房来还购物狂老婆的债务!更有甚者,在上班的时间里,忘记了勤奋工作而沉迷于各种购物网站,每天8个小时,满脑子的买买买,而对于自己岗位的专业知识,还有职业规划,都甩到了九霄云外!很多时候,你也许并不需要某样东西,而是一步一步的陷入商家布下的营销陷阱,被动的强迫自己去购买。一种极端的过度的消费。
这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啊!上帝已死,天道隐遁。物欲横流的世人,正沉溺在消费主义的狂欢节里。吃、喝等明明是动物的本能,可人却一心一意地享受,把此当作人独有的功能来对待。
世界真的变了吗?我们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就是这样的吗?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只剩下疯狂的物质享受了吗?不,绝不该是这个样子!《圣经》的第一课就警告人们不要垂涎身外之物。实际上,贪欲就是原罪。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人们拥有了东西,可那种空虚感、空洞感依然存在。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压力、疲惫和灯尽油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蒸发了。各种有趣的玩具包围着他们,可意义却没有了。当你的同事、朋友,飞黄腾达,年薪百万,子女移民海外,有更豪华房子、车子,甚至有了第二个孩子,你应清醒地意识并制止艳羡的心理,守住自己的内心,不去攀比打捞挫折,守住自己最后的月牙泉,确保它平静不起涟漪。不合适的横向比较只会自寻烦恼,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心理扭曲,将使你不再清澈地观照世界,包括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在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人们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的行为,威胁人们的荷包、家庭、小区与自然环境。许多人的悲剧就是,无比渴望拥有某样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了它,随之感到无比空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疾患并已让大多数人身陷其中呢?
当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时,当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时候你该担心食品不安全,担心喝的水不纯净呼吸的空气是毒空气,担心绿色越来越少...... 谁之过?这些难道不是我们自己过度的物欲所导致的结果吗???
虽然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但我们不能被物所驾驭、所控制,而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去控制物欲。繁华落尽你会发觉,其实你需要的真的不多!守住心灵,把日子过得简单些、有意义些,多参与野外运动,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多读书没让自己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你会发现你更充实了,有文化了有素质了,你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与众不同了。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南斯拉夫特雷莎修女,她一生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
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有形的“东西”。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