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的书法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难得的是,那个时代的书法成就也是颇为可观的,既有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名家,也有玩票性质的业余爱好者,更为惊讶的是,有些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名人,竟然也精于此道。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诗文华盖天下,而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现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个字——“衮雪”。
相传,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从书法艺术上来评判,“衮”字一撇一捺挑起浪花,颇有动态之感;“雪”字安逸静谧,则有静态质感,形神兼具,寄寓了书家拨乱反正的雄心与豪情。其书法除展示出与《曹全碑》同时代字迹娟秀清丽的特征外,更显出少有的一种雄浑遒劲、动静有致的浩然英雄之气!
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
滚滚飞涛雪作窝,
势如天上泻银河。
浪花并作笔花舞,
魏武精神万顷波。
该摩崖原刻在汉中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四十五厘米。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而今,“滚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衮雪”刻石仍藏在陕西汉中博物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三国里了不起的军师。打得了仗、治得了国、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孔明锁”……但没听说过他书法好啊?诸葛亮和李白应该属于一类人,李白是“书为诗名所掩”(唯一传世有《上阳台帖》),诸葛亮是被“丞相”耽误的书法家。
赵孟頫《诸葛亮像》局部
《宣和书谱》在提到诸葛亮时,说他“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书法水平高到《宣和书谱》在列数历代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时,把诸葛亮当作蜀国的唯一代表,和张芝、张旭、怀素并列。
“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姑以流传于今者……汉得张芝,蜀得诸葛亮……唐得张颠、释怀素……”——《宣和书谱》
《度德帖》:孤不度德量力,欲俟义于天下,而措术浅短,遂至昌蹶,然至于今日,志犹不息,君谓计将安出?
《亮曰帖》:亮曰,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故能克绍,以弱为强。今日拥百万之众,恊挟天子而令诸侯,诚能不可与争。
被归在诸葛亮名下的作品并不多,《淳化阁帖》中的《度德帖》《亮曰帖》,被米芾判定为“并诸葛亮书”。流传有序、较为可信的,只有《远涉帖》。
相传,《远涉帖》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所书,自北宋现世后历来被奉若拱璧,《远涉帖》共二十七字,全文为: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
诸葛亮《远涉帖》
从《远涉帖》的内容来看,它并不是一封简单的信,而是诸葛亮在年初挥兵北上出征时,给后方报平安的战报。这封战报的关键信息为:“大军长途跋涉,道路艰险,幸好进入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后一切都平安无虞”。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开始曾经五次北伐、六出祁山,但率大军过褒斜道北上伐魏只有公元234年那一次,因为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间。
褒斜古栈道
整体来看,《远涉帖》只是一封尺寸不大的短笺,但字体并不显得紧缩。反而因为结体宽松、内部空白多,有一种进退从容的气度,倒是与诸葛亮“万事皆在掌控之中”的气势相和。
全文是章草笔体,间有隶书神韵,笔力纤秀,内敛淡雅,不沾一丝躁气,所谓“乾坤清气得来难”,便是这个道理。最后落款三个字中,“亮”是工工整整的楷体,在通篇草书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这应该是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顿首”两个字则是一笔而下,完全摆脱了章草“字字独立”的样式。
收信人究竟是谁?诸葛亮为何如此尊重?
没有“臣”这样的字眼,应该不是写给刘禅的。而且在中国古代书信礼仪里,“顿首”两个字是平级之间的尊称,所以说这个人与诸葛亮平辈,但又比他地位尊贵。有学者猜测,收信人应该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诸葛亮46岁才生了儿子,古人最怕“无后”,所以在这之前,诸葛瑾就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弟弟。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带着过继来的儿子上了战场,怕人家亲爹在后方太担心,就写了封信报平安。他不知道的是,这份平安也维持不了多久了。这一年的10月北伐再次失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在三国历史长河中,司马懿是可与孔明匹敌的对手,可见权谋水平不一般。那他的书法水平如何呢?
司马懿 《阿史病转差帖》
释文1: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患。之白。书法。
释文2: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列曹尚书。之白。书法(《淳化阁帖》肃府本)
释文3: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书法(《全晋文》)
原帖大意是:司马懿我向你禀报,现在有病, 交给我的差事,未能完成,全部资料都放在曹尚书那里,特书写此条,向你禀报。
司马懿《阿史病转差帖》为章草书,计十七字,据考证是魏正始八年(247年)司马懿装病时给皇帝曹芳的一张便条,为司马懿唯一传世书法,刻入宋太宗《淳化阁帖》中。
此帖亦为临习草书的较好范本,笔画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其锋芒尽藏,遒劲有力。尤其“之”、“白”等字,皆在帖中重复出现,而无一形状相同,诡异多变,“书如其人否?”
钟繇(yáo,一作yóu),字元常,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力命表》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事联盟之大军师司马懿》中,钟繇的儿子评论当世三位“隐而不争,实为争”的人物,首位是荀彧,再次就是其父钟繇。当时钟繇说“论权谋,他不敢称第二。如果是书法,那倒是没有问题”。
《墓田丙舍帖》
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真的是一人而已!钟繇最擅长的是楷书,特别是小楷,《宣示表》就是他的代表作。
该剧中还展示了一人物的不凡书法,即蔡邕(yōng)。不论是《曹娥碑》猜字谜,还是司马防忍痛割爱,取出宝贵的蔡邕碑文,让司马懿赠送给钟繇。我们来看看钟繇得到蔡邕碑文欣喜的表情就知道了。
那蔡邕是何许人物?居然能让三国第一流书法家欣喜若狂。
蔡邕(yōng),字伯喈。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亦精,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熹平石经》
灵帝命工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熹平石经》拓印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
《熹平石经》拓印
灵帝予以批准,蔡邕即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的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因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蔡文姬自幼熟读经史,博学有才辩,雅工书道,笔法得其父真传。几经战乱,被曹操赎回后,并在其鼓励下,凭记忆用楷书和行书,书写古籍四百余卷,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也为保存古代文化做了一件好事。从此,“文姬归汉”便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可以看出,蔡文姬的书法功力相当深厚,她的每笔每画,均包含了力、情、意、精、气、神、势、趣、韵等多种文化审美内涵构成的质地要求,既讲求法度,严谨认真,又奔放洒脱,俊逸洒脱,磅礴大气,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可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来赞之。
梁鹄是八分书的大家,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梁鹄的这一成就,来自于一次“偷窃”。
东汉时期,汉灵帝刘宏爱好辞赋书画,下诏征天下工书者入鸿都门学(设立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的学府),梁鹄与师宜官同被召入。从此,他俩便成了同门,可谓亦师亦友。
孔羡碑
师宜官好饮酒,经常是一边喝酒一边在涂着白灰的字板上书写。不过,为了使自己的书法保持一种神秘感,他从不轻易示人,常常是在写过之后,就把的字板烧掉或将上面的字迹抹去。梁鹄仰慕他的书法,很想临摹学习,便抓住师宜官饮酒挥毫的机会,在一旁为他添加字板。等到他喝醉了,就偷偷地将写满字还未来得及除去字迹的木板收藏起来,拿回去细心钻研临摹。
魏梁鹄书孔子庙碑
就这样,梁鹄逐渐掌握了师宜官的书法技巧,书艺大有长进,因此被爱好书法的汉灵帝擢升为选部尚书,后迁幽州刺史。后来,汉末天下大乱,梁鹄先是投靠了刘表,后又归于曹操。
局部
曹操身边虽然聚集天下书法英才,但他却独爱梁鹄书,常将梁鹄的书迹悬挂帐中,或是订在壁间,慢慢观赏,就连曹操宫中的题署多是出自梁鹄之手,可以说是“三千宠爱于一身”。
局部
他的书法历来广受好评:梁瘐肩《书品论》将梁鹄、皇象、钟繇、索靖等九人的八分书列为上品之下;唐李嗣真《后书品》又将是梁鹄书列为上中品;韦续《墨薮·九品书》将梁鹄书列入上上品;张玉灌《书断》又将其列入妙品。
张飞,涿郡人,字益德,从年轻的时候就跟关羽一起跟随刘备,一起征战天下,忠贞不二。著名的“桃园三结义”说的就是张飞、关羽、刘备三人结异姓兄弟的故事。
明人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早已为人熟知,小说中写道“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俨然一介赳赳武夫。街谈巷议中,张飞也是莽汉的代言人,现实里若某人冲动不细心,便称之“莽张飞”。
《八濛山铭》(传)拓本
而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张飞不仅擅长书法,还会吟诗作画,素有才情。
《三国志》记载:当年张飞以少胜多,把曹操名将张郃打得大败。因胜利而喜悦,他当即便以石代纸,以丈八蛇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壁上凿两行隶书:“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即后世传诵的“八濛摩崖”,又叫“张飞立马铭”。以示记功勉士兼羞曹军。
《八濛山铭》(传)拓本(疑为清代伪刻)
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等书也有记载:“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
那么,这块有史有记的张飞所书的“立马”石碑现在何处呢?如今在阆中市锦屏山碑林就有一块。
《八濛山铭》(传)拓本(疑为民国伪刻)
陆游青年时代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冲天之志,没想到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张飞替他真正做到了。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刘备称帝之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文中的“车骑”指的就是张飞,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著名的书法家——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像都比不上他。
在古代,书画往往不分家。张飞不仅书法作品甚佳,而且还很爱画画,尤其喜欢画美人。据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张飞的书法真迹尚有存世者,可惜的是张飞画的真迹却至今尚未发现,这也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