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家新致敬!
向“向经典致敬”
的王家新致敬!
编者按:
昨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重文堂承办的“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满堂都是古代经典碑帖的放大版与王家新的临摹作品,流淌着是一脉相承的文士风采,意与古会,仿佛从远古一路缓缓走来,静穆生致。
就如雪后的京城,繁华的帝都尽在那一袭白茫茫的素袍包裹之下,这座城既那么繁华,又如雪般地宁静。那日清晨推窗得句:
天地洪荒,太初有字。
雪泥鸿爪,忽怀远人。
这样的静便让人在心里徒然的生出敬来!济济一堂的洋洋大观的临作,这是多少个日夜的安静日课呀!也许书法对家新先生而言是一种修行,所谓涉事,所谓日课,家新先生也许从来也没有想过他会有现在这般洋洋大观的临作展,又或者他从一开始就发愿有这样的展,有或者没有,归到最后,都是让人生敬的了!
大程子曰: “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家新先生以此临作展名为“向经典致敬”此之“敬”者正可谓与大程子同!咦,今之书坛知此“敬”者几人!
如此,向“向经典致敬”之王家新先生致敬!
“太初有字”,中华的文明史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她是一场人行于天地之间的心象感悟。而伴随“太初有字”一路发展的是书法,本编素不善多做评论,相比评论而言,我更关注一个作者本身的体悟自述。因为水之冷暖,饮者方知。
四十描红
文 | 王家新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父亲,他把范字写在报纸的左边,填补右边的空白就是我每天的书法作业。父亲写柳体,很骨感的柳体,我大哥、二哥现在写钢笔字还有父亲那种柳体的痕迹。我上小学和初中时是有书法课的,大概每周一次,内容就是描红,同学们大多写得被动、应付,我则比较主动、认真,经常意犹未尽,回到家里接着写,还参加课外小组,教美术的男老师姓宋,女老师姓乔。这种描红写仿一直到高中,当时可以买到人美社、上海书画和文物出版社的字帖了,有《多宝塔》、《颜勤礼》、《九成宫》、《神策军》、《玄秘塔》、《阴符经》、《倪宽赞》等,这些唐楷经典是我书法开蒙垫基的主要书体范本。
今年我41岁了,去年春节后我又开始写唐楷,仍然是描红写仿的方式。我买了上百册描红本,原大的、放大的,全本的、选字的,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到单位才7点多,可以写上一个小时。一支有笔帽的毛笔、一个铜墨盒加描红本,简单便捷,有人敲门时瞬间即可收拾起来,中午和下班后都可以写写。出差时也带上一本,用日本产的便携式毛笔,这样可以做到全天候、可持续,一年下来,这种描红本依墙而立已有两尺多高了。而在家里,我用熟宣或硫酸纸蒙在字帖上摹写,对临也都是通临、实临,原汁原味、力求毕肖,就像学乒乓球训练一个姿势,形成肌肉记忆,实战时才能应变准确自如。
儿子问我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吗?你是大人了、是书法家了,为什么还这么写?我说是你爷爷让我写的。回想起来,这些年逐渐有了点名气,以为自己是著名书法家了,就一直在创作,在想方设法地创新,不愿意坐下来临摹了,临摹也是写些行草书,还是意临。我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后,父亲很高兴,但对我的字一直不太满意。他曾问我为什么不写楷书参展?我说现在不时兴这样写了,多数人也写不好楷书啦。他说尽胡扯,不会写楷书算什么书法家!我用小楷抄写自己的诗给父亲看,他说你这楷书“不在体儿”,写楷书要让人看出你是学谁的,是学王羲之还是学颜柳的,要抓特点。学柳字就要硬朗,要有劲道;写字不能拖着笔,要振着笔才精神;起笔得藏着,末笔要收得住,字里含着一团气,不能泄了;你得临摹字帖,把每个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笔时现琢磨。这些活,当时我并不以为然,父亲从年轻时就自负得很,挨他批两句很正常。可是,我心里明白,我这字该回炉了。
四十描红,这种书写的状态很怀旧,仿佛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安宁、缓慢而纯粹。在北京无数个沉静的清晨和午夜,我经常会在写到某个字时,突然领悟到父亲当年所讲的道理,真实不虚,那是一位非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心得。而今,父亲已经卧病三年,写不了字了,也说不了话了,但从他的目光里,我能感受到一份忠告和期许。他告诉我写字是最骗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学问,做人老实不老实,一望便知。父亲,那我就从唐楷开始,从描红写仿开始,重新做起了哈。
2008年10月于京西
部分展品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为题写展览名称
晋 王羲之——兰亭序
.
晋 王羲之——佛遗教经
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晋 王羲之——东方朔画像赞
王羲之——乐毅论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汉 曹全碑
汉 礼器碑
汉 张迁碑
金刚经手卷局部
三国 钟繇——宣示表
三国 钟繇——自拜表
隋 董美人墓志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唐 集右军圣教序
唐 柳公权——神策军碑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宋 赵佶——瘦金书千字文
明 文征明——莲社十八贤图记
清 黄自元——正气歌
王家新在本次临摹作品
捐赠国图仪式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里发言,我应该有三个身份,一是作为“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的几十位参展者之一;二是“向经典致敬——历代书法经典临摹作品展”的作者;三是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作品的书家代表。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要首先表示深深的谢意,一是衷心感谢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2015、2016跨年之际为我们、为我本人举办这两项展览,提供了这样好的场地和条件,给我们一次向公众汇报和展示的机会,并且接受捐赠,让我们的作品能够被国家级的文化殿堂收藏,这是莫大的荣誉和鼓励。二是要感谢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大家可以观看甲骨文特展,观看国图馆藏的珍贵拓本以及当代书家的临摹作品,从远古、汉唐,宋元、明清到当代,尽情领略伟大的艺文经典和书法繁荣发展的胜景,这一切都得益于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是因为我们身处亘古未有的清明盛世,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应心怀感恩。三是要向伟大的书法经典致敬、致谢。是这些经典作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品格,培植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面对她们,我心存敬畏,为我们民族伟大的艺术、伟大的文明深感自豪!
我6岁时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迄今已经40多年了,一路走来,描红写仿、临池不辍,这些堪为经典的碑帖与墨迹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底脑海,书法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曾经引用一句歌词——时间都去哪了?大家从展厅走过就会知道,我也可以肯定地说,我的时间就凝结在这些字迹里了,这是我的春夏秋冬和日日夜夜,是我过往的光阴和生命。举办这次展览既偶然又必然,偶然的是我在临摹书写之际,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展示,这里面没有功利、没有喧嚣,有的只是我心血涓涓流动的欢畅和静谧,以及我对攀登书艺高峰的渴望、努力与执着。必然的是,书法发展到今天,传承与创新、为人民书写等时代要求,迫切地需要我们做出习书道路的选择,需要正本清源、重回经典、开拓前行,按照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岐山同志那句著名警语的指引,去发掘和展现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我愿以这样一次特别的展览与同道们切磋探讨、反思明辨,按照奇葆同志在本次书代会上提出的“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的精辟论述,共同修为笃行,不辜负殷殷期望。也愿为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做一个示范和引导,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小朋友们搭建一个有效研习书法的桥梁。因此我真诚地期望各位观看展览的时候,忘掉我这个作者的存在,把目光和身心最大限度地投向这些书法经典作品,去感悟、去珍惜、去虔敬,从而去传承、担当与弘扬。
最后我要表达的是,我想以此展献给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我敬爱的父亲,他在2010年离我而去,令我深深怀念,我愿父亲的生命和书艺藉此得以延续。同时,我想将此展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展览期间正值她80生辰,我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欢愉!
谢谢大家!
展览现场
中国书协第六届主席张海先生为展览写的序言
展览现场布置高雅,有格调,学术!
经典原帖放大对照
展览主人王家新先生陪同参观
观众认真、仔细参观!
观众参观展览和看王家新先生解书法都很认真
张海先生现场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