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丨行书有一种结构变化叫开合
文/一者
汉字是由一点一画构成,每一个点画书写的长短、横斜、平直会注定一个汉字的结构问题。所以说,字的结构好不好在于点画安排,书写的点画能否与字结构特征相适应。楷书的结构是方正的,要求在书写楷书时点画写的平稳。孙过庭《书谱》中说: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是学习书法的一个过程,在这里说要想字体结构平正,点画分布空间均匀,还要横平竖直,一旦追求险绝了,点画有了欹侧、萦带,就是行书的写法了。
被称为“墨皇”的《集王圣教序》
行书的特点是,点画打破了楷书藏锋和回锋的运笔限制,结构上也打破楷书结构严格的比例,点画书写就形式多样化、状态多变。所以行书必然奇怪生焉,气象万千。所以在学习行书时,其结构是“变化”的,多样的,灵动的。
占比变化
我们以行书王羲之《集王圣教序》《兰亭序》等为例来分析给够变化,行书的结构变化首先表现在偏旁部首的比例上。
“十”字:欧阳询、柳公权楷书与王羲之行书比较
楷书每个偏旁部首的比例有严格限制,有的左右比例是1:1,即左右各占一半,有的是2:3,或1:4等等。而行书的偏旁部首比例没有严格的界限,谁大一点小一点都可以,有字结构性的遵循,而没有量的限制,即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行文中,也可有变化,这种变化还要根据左右、上下字的形态结构,根据呼应对比关系,如王羲之《兰亭序》的“之”字,多种变化。
“之”的变化与上下字的连贯、萦带有直接的关系。
行书结构可以打破楷书严格的比例界限,夸张一些也是允许的,但仍然是美的。有人说那单体字呢?也一样,同样也适用于行书独体字。其变化在用笔的轻重,即提按,平斜的角度等等,打破了对称、平衡和均匀,如“一”字。
“一”字楷书和行书比较。
行书也需要平衡、稳定但它是运动中的平衡,是相对的稳定。如“十”字,楷书竖画基本在中间,而行书竖画既不在中间,上下长度也相差很多,并且横画有倾斜角度,左右粗细不同,但并不感觉歪斜,就在于用按笔加重,调节了平衡,整体是稳定的。
王羲之“以、往、仁、形”,王献之“以”等字
行书左右结构的字结构变化有时很夸张,左右拉开而不散,靠的是呼应。形分开了,但气是连着的,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以、往、仁、形”等字。
开合变化
行书点画书写较为自由,势态变化较大,势态变化如点画的倾斜度,俯仰度有了变化,那么会给汉字的结体结构就有了欹侧(左斜为欹,右斜为侧。)变化,欹侧变化又会导致结体的开合变化,因此开合变化也是行书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开合有上下的开合,左右的开合等。
1. 上开下合
王羲之集王圣教序如“敬、洗、故”等字
左右结构的字体的变化就要打破并列关系,书写时左边向左斜,右边向右斜,形成上开下合的结构,但依然有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虽然左右各自倾斜,但整个字重心的稳定,就在于两个偏旁部首的连带关系,有一个相交点。如“敬、洗、故”等字
我们学习数学知道,只要不是直线,无限延伸永远不想交,只要是有角度的斜线就会有相交点,这是保证稳定结构的核心所在。
2.上合下开
集王圣教序“呵、哉、外”等字。
左边向右斜,右边向左斜,就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如“外、呵、哉”等字。
3.左右开合
左右开合:集王圣教序“崇、昆、业”等字。
左右开合表现在上下结构的行书中,如“崇、昆、业”等字。左右上边向右倾斜,下边向左倾斜,形成左松右紧,上下对峙的姿态,即左开右合关系。而有的是上半部向左倾斜,下半部向右倾斜,形成左紧右松,上下对峙的姿态,即右开左合关系。这类不是很明显。
无论是左紧右松,还是左松右紧,都打破了楷书中左右并列或上下的平行,既加强了结构的变化和运动感,又保持了整个字的稳定,两部分依然存在互相互相作用关系,体现了书法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书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