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个这周的故事~
- 1-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学习的心态”。
前两天有个姑娘来咨询我关于学习的问题。
关注我比较久的读者知道,我在2017-2018年做过一阵子讲学习方法的博主。虽然现在已经不写这方面的文章了,但由于沉淀了一些内容,陆续还是会有人问我关于学习的问题。
她认为自己“之所以学不好,都是因为老师教的不好”,“如果老师好好教我肯定能学好”。我说大学阶段其实学得好的同学基本都靠自学,老师主要担当的是“解惑者”的角色,即你自学学不会的再去问老师。她反驳我说“不对啊,XX学校的老师就讲的很好”。
我又给她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她也一一进行了反驳,说明我的建议是无效的,她做不了、不可行。又说“同学氛围也不好,毕业了也很难找工作”。
我觉得自己能为她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于是终止了对话。
最近在重新看一些两三年前看过的书,这两周读到《财务自由之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是鸡汤,因为这三年的阅历和财富都有增长,再次读到这里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者博多·舍费尔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观点:“你把责任推给了谁,也就给了他权力。”如果你认为是公司的错,这家公司没能发挥我的才干;认为是工作伙伴的错——那么你真的想让公司、伙伴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吗?
还有一个跟这个很相似的故事,来自另一个来找我咨询的同学。
他的信念是“我是双非一本的,我的学历太差了,所以我人生完了。”
我先是跟他说“可以通过考研提升学历”,但是他坚信自己“学习能力这么差,不可能考上名校的。”我又转而和这个同学说,B站有个up主叫智能路障,他因为家庭原因甚至都没有读过大学,你看看他的视频,他展现出来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我都自叹不如。并不是只有好学校、高学历一条出路呀。对方又表示“太难了,我不会做视频,所以我的人生还是没有希望。”
我劝这个同学不要这么早给自己贴标签放弃,又跟他讲了我妈39岁考上监理工程师,我家脱贫走向小康;还有当年司法考试不制限法本的时候,我小舅从一个铸造厂工人自学参加司考5年终于通过转行做律师的故事。他说“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也没有参加司考的资格。”
我觉察到也许他并不是想要解决问题,或许只是想要表达一下情绪。于是没有再给他建议。
事实上,我们或许都在自己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表现出了这种“决定我现状的都是别人,我无法改变”的心态。
比如,有的人会把自己职场失意不得志归咎于“令人讨厌的老板”“繁琐的工作”和“同事给我穿小鞋”。
比如,有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感情发生变数都是因为“另一半变心了”或者“第三者插足”。
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学习的原因是“年纪太大了,都30岁了,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了。”
这样想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是有的,因为都是别人的错,所以你会向外部撒气,而不是生自己的气、自我攻击。即使做一个抱怨的人,也总归比自我攻击抑郁要好。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心态呀,比如网上有莫名其妙的人黑我,我也会使出“是他自己的问题”大法来屏蔽外界对我的干扰。
并不是说这些人真的没有“错”,而是你这样想,对于改变现状没有意义。
就算认为都是别人的错,但继续忍受现在生活的还是你自己,不是吗?
请注意,“是自己造就了我今天的处境,也只有我自己能改变这个现状”和“都赖我,都是我的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认为是谁的“错”,这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追责。而“只有我能改变现状”是抛弃别人拯救你的幻想,反求诸己。毕竟你的老板不会对你的态度自己变好,而你可以主动选择换一份工作。
下一次,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试试看把“都是XXX的错”,改成“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怎样做才能改变现状?”。
当别人给到你建议的时候,不要下意识地反驳。即使真的不可行,那也要去想“怎么样才能可行?”你并没必要一定说服对方“你的建议是错的”,毕竟赢得这场争论你也不会有什么好处,而给你建议的人也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人家仅仅是出于好心而已。
话说前两年我很喜欢跟别人battle一件事的对错,一定要把对方说服为止;还时常会圣母心泛滥觉得“这个人怎么能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我一定要帮他”。现在我自己的心态也佛了很多,一个回合发现对方是听不进去别人话的状态我就放弃了,然后赞同他的观点,让他觉得自己“赢了”就好。
- 2 -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困难”。
我一直都挺有畏难情绪的。尽管我看到过很多关于“年轻的时候犯错是好事”的观点,但还是会害怕自己搞砸事情,也会因为这些“还没发生的令我感到害怕的事”感到焦虑。
过去一年,无论考试还是工作我都遇到了许多困难,工作困难诸如竞争对手打价格战,做了一半的大单项目夭折自负亏损,团队的得力干将辞职,回款周期太久;学业上就是申请MBA的全过程了,去年有一直在公众号记录来着,包括要直面二十几年来的社交恐惧,要跟比我学历、工作资历强很多的同学竞争,同时应对工作及笔试;还有诸多生活不顺,比如洛洛皮肤病一直不好,到处跑着求医问药,年底我备考期间又得了传腹要天天打针,落户深圳一波三折等等。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事都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当时经历的时候还是挺上头的,只想有个遥控器把这段时间快进过去。
直到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有个朋友,比我年长十余岁,最近刚开始创业,然后就被不靠谱的合作方坑了,牵涉进了一场纠纷。
其实初期听她讲过程的时候,我就有感觉对方不靠谱,也提醒她谨慎,但她相信“都是朋友,不会坑我的”。
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就是人的思想深度和决策能力其实和年龄并不完全相关,而是跟阅历关系比较大。我有个95后创业的朋友,已经是第四次创业了,我虽然比他年长两三岁,但还是第一次创业;他对于管理、用人、制定战略、产品都比我有更深刻的见解,每次和他聊天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而阅历并不会凭空产生,只是看书上的“道理”是很难有深刻记忆的,只有自己经历过,或者是自己看见别人经历过,才会对这件事产生的经验刻骨铭心。
我们不应当期盼轻松的处境,应该期盼更多的能力。不应当期望问题消失,应该期望自己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仔细想想,今天的自己也是一次次从困难走出来的模样。大学时经历了几年至暗时刻,铸就了今天的坚韧;因为和男友经历了两年异地恋,在一起六年结婚两年依然热恋;经历过冲出围城的心态煎熬,所以今天做决策比别人更多果敢,更少犹豫。
甚至性格也因为“困难”而改变了——以前的我,用小七老师的话说就是“倩倩只和比她厉害的人交朋友”,一天看不上这个人看不上那个人的;我难摆正心态,很难去学习“曾经不如自己的人”的成功。后来做了两年乙方,经历过因为对方说了难听的话委屈哭过鼻子,也经历过因为大V写的内容一直被客户打回,我不得不自己上手写他的稿子,甚至还有因为业务方原因导致我们损失一批号段。遇到这些事情的当时是生气,但是最后修炼成的就是现在这个待人温和,肯放低姿态的我。
两个月前还寄希望于“平台规则调整,现在的业务能自己变好”,现在已经抛弃了幻想,拓展新业务线,未来肯定有很多困难在等着我。
但我不再按遥控器想快进了。
现在多吃些苦,总好过40岁的时候再吃相同的苦,这样想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
最近一段时间在闭关学习,等做出成果了和大家说呀~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普通人要赚到更多钱,应该怎样做?分享一些落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