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道》——随笔总结,医论与医话
结尾二;随笔总结,个人粗理
1 天人相应,则阳气升浮降沉。
天之阳气,升为春,浮为夏,降为秋,沉为冬。
人气应之,春则肝木升,夏则心火浮,秋则肺金收,冬则肾水藏。
脾胃属土,土主四季,土枢四象,土应四时。
2 人一天的阳气,早升,午浮,暮降,夜藏。昼则阳旺,夜则阴旺。
夏天,阳气升浮于外,天最热而人体内最寒。
冬天,阳气收藏于内,天最寒而人体内最暖。
无阳不暖,则成伤寒。冬寒不暖,则春木不发,木郁成陷,夏火外浮,而阳根不固,秋金主杀,生气欲败。
3 四季有风,风有生杀。春风主生,秋风主杀,生而不能,生也变杀。
风有正贼,夏时南风为正,北风为贼;冬时北风为正,南风为贼;
风应其时,是为正风,风不应时,是为贼风。
木气为风,升则为正,陷则为贼,此即木能疏土也能贼土之义。
春木当升,升若不能,正也变贼,此即对应中土,或为功首,或为罪魁之义。
太阳伤寒,营郁中风,泄其皮毛,发热汗出,此风为阳。
少阳内寒,水寒风动,阳泄汗出,汗出恶寒,此风为阴。
4 寒温应时,当寒更寒,当寒反温,皆天气之不和,故又有寒疫温疫之不同。
5 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肺肝肾心脾。六气,燥风寒热湿暑,对应四时降升沉浮;
六气者,其火有二,君相之别,五行有相生相克,又有反侮,六气者,对应六经。
6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中风者,外寒营郁之风与内寒木陷之风。
伤寒者,伤外太阳之寒与内伤少阴之寒。
湿温者,此即湿热,因虚得湿,湿郁则温,湿郁其阳,则成湿热。
热病者,此即暑病,夏月而外感风寒也。
温病者,冬伤于寒,病发于春。此治论观《四圣悬枢》。
7 伤外之寒,用发散药发寒,
伤内之寒,用温阳药散寒,
凡是热的东西,都以发散之性,凡是寒的东西,都有收缩之性;热胀冷缩,是物理之性,此就是中医伤寒与温阳之理。
太阳水寒,寒则收敛,通过肺气收敛,故经气主降;少阴水寒,化气为温,温则发散,通过肝气发散。故经气主升;太阳主皮毛,统于营卫,营温之外散,卫凉之内敛,营卫调和,是为平人。伤寒脉紧,即是寒气伤人而性收缩,即使中风发散,也先因伤寒收缩,而后内郁营热发散之脉缓。
足少阴水寒,化手少阴君火,其气为温,温则为肾气,温则不病,病必为寒,寒性收缩,寒则木陷,不能升散,水寒则土湿,湿则脾陷,陷则不升,则不能温散。全是伤寒收缩,没有阳盛热散。
太阳表寒,用麻黄,杏仁,发表散寒;太阳中风,桂枝,白芍,通经解肌,凉血敛营。
表寒里实,大承气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
少阴内寒,用附子,细辛,太阴湿寒,干姜附子,厥阴脏寒,细辛,吴茱萸,三阴脏寒,温阳遂寒,内寒湿热,猪苓汤栀子柏皮汤,外寒湿热,茵陈散麻豆汤。脏腑俱寒,吴茱萸汤。
里虚太阴,四逆汤,少阴阴多,附子汤,厥阴阴极,当归四逆汤。
结尾三;论表证,虚实与寒热
1 太阳伤寒,是为表实,寒伤营血,恶寒无汗,阴寒外实也。
太阳中风,是为表虚,风泄皮毛,恶风汗出,卫阳之虚也。
2 太阳四十二,伤寒,汗出而不渴者,茯苓甘草汤,此是因湿生风,汗出恶风表虚也。
湿病九,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此是因湿生风,汗出恶风表虚也。
水气二十二,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此是因水生风,汗出恶风表虚也。
太阳四,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是因寒生风,汗出恶风表虚也。
3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反浮紧,发热恶寒,大青龙汤证,麻黄六两,此是表实。
太阳三十三,太阳伤寒,脉反浮缓,胃阳外蒸,大青龙汤证,麻黄六两,此是表实。
水气二十六,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此是表实。
肺痈二,病咳逆,吐脓血,脉微而数,此为肺痈。越婢汤,麻黄六两,此是表实。
呕吐十一,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麻黄三两,此是表实。
咳嗽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麻黄四两,此是表实。
葛根汤,麻黄三两,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皆是表实。
4 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太阳伤寒,恶寒或已发热。外感之寒热,对比里虚之寒热。
太阳三,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此寒在骨髓;病人身大寒,反不近衣,此寒在皮肤。
太阳九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者,桂枝加附子汤。此是内寒而表虚。
太阳九十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是内寒之表阳虚寒。
少阴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是外热而内寒。
少阴三十一,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此是亡阳之恶寒。
厥阴三十一,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此是内寒亡阳之发热
水气八,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见恶寒。此为水气,水旺而表寒。
寒疝一,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见恶寒。此为寒疝,寒结而表寒。
妊娠三,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恶寒,附子汤。此是内寒之盛,表见发热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