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卜筮正宗》吴郡张景崧序
“上古之时,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则行之,凶则避之,此是开物成务之道。故《系辞》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正谓此也。初但有占而无文,往往如今之环珓相似耳。但如今人用《火珠林》起课者,但用其爻,而不用其辞。则知古者之占,往往不待辞而后见吉凶。至文王、周公,方作彖、爻之辞,使人得此爻者,便观此辞之吉凶。至孔子,又恐人不知其所以然,故又复逐爻解之,谓此爻所以吉者,谓以中正也;此爻所以凶者,谓不当位也。明明言之,使人易晓耳。至如《文言》之类,却是就上面发明道理,非是圣人作《易》专为说道理以教人也。须见得圣人本意,方可以学《易》。”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易六
唐代磅礴大气,所以诗人们作诗的时候才情就如喷发的山泉瀑布,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
而宋代因国土狭小,强敌环伺,所以宋代的诗就多婉转曲折,如小园香径,独徘徊而已;
元人入主中原后,不重视文教,文化素质下降一大截,所以元诗无论从格律、意境还是遣词造句上都不如唐宋两代,除了偶有几首好诗,只有民间俚曲可一听;
明朝因形成了实际上的内阁制,所以诗歌讲究四平八稳,前期大多言之无物,中期又立秋复古,晚期时有一些灵性之作,可惜甲申山陵崩,戛然而止;
清代则因文字狱的原因,做诗的时候极为小心,担心搞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灭门惨案,所以比较含蓄曲折,但清代诗从总体上来说高于元明的诗歌成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