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落实劳动教育,认识、资源、保障缺一不可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但是有的普通高中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课程资源有待开发,评价机制未健全。
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01、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现状
01、普高劳动教育价值被低估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落后的劳动观念影响,部分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层面,认为劳心者高人一等。
因此,在学校及家庭中,孩子犯错后,有的教师、家长总是喜欢通过劳动惩罚孩子,这让孩子从小就有了“劳动低贱”的观念。在社会上,有的人认为,头脑简单和智商低下是劳动者的标签。
以上的错误价值观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在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必备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育人功能。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但是有的学校和家长并未能认识到劳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远意义,最终造成有的当代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精神缺失。
02、普高劳动教育课程被弱化
由于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过度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身处高考指挥棒下,有的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文化课填满了学生的课表;有的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甚至已悄然退出学校教育的舞台;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但是由于劳动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符合所有高中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在家庭日常劳动实践课程层面,一些家长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里有的长辈过度呵护孩子,导致有的孩子能参与家庭日常劳动的机会较少,有的家庭劳动实践甚至演变成为应付学校要求式的存在。
03、忽视劳动教育保障措施
劳动教育保障措施如果被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学条件不完善,缺乏硬件保障,有的学校内劳动教育场地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满足不了需要,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没有建立共享机制,学校劳动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保障。
第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软件保障。有的学校未储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课程缺少统领性教材,教育文本资源有待开发。
第三,评价体系未形成,缺乏评价标准。有的学校没有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课时,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没有工作量绩效;有的学校组织的劳动课教学比较随意,缺乏劳动教学效果的评价。
02、解决问题的途径
01、三维认知驱动模式提高劳动教育价值认知水平
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纠正教师、家长、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新举措,是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德、智、体、美的重要载体。
学校可以尝试从学校、家庭、学生三个维度端正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
在学校层面,通过出台政策性文件,推动教职工全员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架构的完善,举行专题教学交流等,让教职工达成关于劳动教育的新共识。
在家庭层面,通过加强家校联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以此促进家长对于劳动教育价值认知的提高。
在学生层面,学生对渗透了劳动教育的各学科进行学习,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等方式,重塑劳动价值观。从学校、家庭、学生三个维度形成认知合力,形成统一的思想引领,以认知驱动推进劳动教育的目标驱动。
02、三层四化模式丰富资源、拓展途径
“三层”
在学校层面,着眼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
让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成为劳动教育的阵地。有意识地将学校的日常工作、重大活动、校园建设等方面内容,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班级的劳动教育资源向外延伸,促成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校外层面,着眼于劳动教育平台的延伸。
开发校外活动,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活动转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有的学校已与企业、农场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基地,并围绕基地开展稳定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整合。
在家庭层面,着眼于劳动教育体验的升华。
从学生的个人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家务劳动等方面入手,如学生个人层面的生活作息、物品管理、生活规划,家庭聚会组织,家务劳动的分工、自制礼品、烹饪等。将家庭活动与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校外的劳动教育资源相结合,形成新的劳动教育资源。
“四化”
☞结构化
合并、整理积累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是长期的、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将课程资源以一定的框架、结构进行整合,合并同类项、有意识地开发、补齐短板部分。
☞校本化
结合根据学校自身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现有课程等情况进行课程的开发,不能照搬别校或其他地区的经验,只有将课程资源校本化,才能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推动校本化,才能将劳动教育课程做出特色,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课程化
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各种活动规范起来,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化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会形成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资料,也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有利于劳动教育经验的推广。
☞阶段化
高中阶段,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负荷等各方面的不同,会分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将劳动教育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将课程进行阶段化整理,将适应各阶段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学段。
03、三保障模式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学校层面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从国家到自治区都已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性文件,然而,要让劳动教育的实施真正落地,必须将国家和自治区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文件转化为学校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制度。
完善教育条件
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具有专门技术和经验的教师,编纂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设施,成立劳动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
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课时,为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计算工作量绩效,对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定期举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的态度、劳动的技能、劳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通过完善的课程规划、完整的课程体系、完美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劳动教育更立体、更系统,扎实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