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数字签名技术优化供应链流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背景
A企业是一家供应链服务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多个国外品牌商在国内市场提供销售执行、物流执行、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供货给国外品牌商的下游经销商。
公司基于ERP系统,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为了满足国外品牌商对库存精细化管理要求(细到批号、规格等),公司要求仓库供应商系统与ERP系统对接,为国外品牌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IT部门知道做系统对接,技术并不难,难在双方的配合与流程的衔接,于是把意见提给采购部,采购部反馈:“仓库是我们的供应商,配合不是问题。至于流程,在收货过程中与我司配合确实存在问题,经常需要电话反复沟通,效率低下。希望趁这次跟仓库供应商系统对接的机会,重新梳理公司与仓储供应商之间的收货流程”。
二、流程现状与核心问题
1. 流程现状
收货流程的目的是“确认《收货单》的货物是否由指定的仓库供应商安全收货”,流程的关键在于公司与仓库供应商之间的货物保管确认过程。如下图(“线条箭头”为业务操作动作和流向,“矩形框”为《收货单》的状态变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存在问题
风险管理部的审批控制点是:“需要确认仓库供应商已安全收货,才会给予审批,并生成可用库存”。看似只是一个审批动作,却需要经过与仓库供应商之间的确认过程,时间经常不可预估,风险管理部经常被采购部门投诉。
《收货单》通过纸质传真经常发送失败,需要频繁沟通,效率低下。当采购部发现收货未及时审批,就得分别打电话问仓库供应商和风险管理部是否收到对方的传真,如果没收到,就得再问另一方是否发送,耗费很多时间来回沟通。
三、优化思路与方案
1. 优化思路
基本思路:公司采用IT系统替代传真,发送《收货单》通知仓库收货,仓库供应商回执也一样。而且,通过系统检查回执的电子版《收货单》的品名、数量是否与通知相符,若相符则可以自动审批,减少风险管理部的人工审批工作量。
存在矛盾:纸质传真是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载体,若更换为电子版的《收货单》,风险管理流程需要变更。而且,电子版《收货单》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替代纸质传真,无法成为新的流程载体。
化解矛盾:跟风险管理部商量后,决定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电子版《收货单》不可抵赖性,具备法律效力,再相应修改风险管理流程,并进一步修改与仓库供应商之间的合同条款。
数字签名技术通俗简介:
签名的作用就是证明某个文件上的内容确实是自己写的,别人不能冒充(不可伪造),自己也不能否认(不可抵赖)。手写签名之所以不能伪造,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笔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模仿,也可以通过专家鉴定分别出来。而不可抵赖,是因为每个人的笔迹都有固定特征,这些特征是很难摆脱的。
数字签名,它的作用跟手写签名其实是一样的,用来证明某个消息或者文件是本人发出/认同的。我国在2005年就已经施行《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
数字签名是利用公钥加密系统保证不可伪造和不可抵赖两个特性,这个系统简称“数字签名系统”。常见的签名算法有RSA、DSA、ECDSA,详细技术资料可以网上搜索。
2. 优化后流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优化方案
系统接口:ERP系统与仓库供应商的仓储系统对接,发送和回传电子版《收货单》,代替纸质传真。涉及两套接口:ERP与电子签名系统的双向接口;电子签名系统与仓库供应商仓储系统的双向接口。
数字签名: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引入数字签名系统,解决电子版 《收货单》具备法律效力问题,实现在IT系统上确认货物保管责任生效。
风险管理流程变更:修改风险管理流程,流程载体从纸质传真的《收货单》转为IT系统的电子版《收货单》。
可自动审批:ERP系统自动检查电子版《收货单》回执是否与风险管理部的通知是否相符,若相符则自动审批;若不吻合,再由风险管理部人工干预。
合同条款修改:修改与仓库供应商的合同条款,以IT系统的电子版《收货单》作为收货确认依据。
四、优化效果
供应链整体效率提高且时效可控:原来的《收货单》发送失败问题解决了,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收货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解决经常发送失败这个不稳定因素后,整个收货时效也更加可控,间接促进销售执行环节的服务提升,改善整条供应链。
审批效率提高且风险照样可控:由于产品按件收货的特点,不存在溢短装情况,大部分收货数量都与通知吻合,都可以自动审批,减少风险管理部的大量审批工作。而且,收货确认基于数字签名的《收货单》,公司内部风险照样可控。
超出国外品牌商的最初期望:最初的库存精细化管理要求(细到批号、规格等)自然实现,同时还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也没有增加仓库供应商的运营成本,国外品牌商、仓库供应商以及公司,三方都满意。
五、对其他企业的启发点/亮点
系统与系统对接,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流程问题、管控问题,甚至会涉及到与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我们要沿着流程分析出所有的变动要素,再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对接数据无法实时、准确验证,就算勉强上线也是IT、流程两张皮”。
企业间通过系统传输数据,只是解决信息流通问题,正常情况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只有通过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确保数据不可伪造、不可抵赖性,才可安全应用到商业,否则“不出事不要紧,出事就要吃失败的官司”。
2018,新一年,学习充电,正当其时!
※ 2018年3月23-24日,广州,流程公开课倒计时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