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专栏:我每天都在经历的糖尿病式不安

2017.3.6 周一

二月初九 丁酉年

忌小题大做

好好忍耐 不要沮丧

如果春天要来

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分信》

好听的曲子能稳糖,听听庄先生的现场吉他

音乐疗法

一.

转眼就快30,先生忙着帮我选庆生的饭店,一家一家的挑过来,30岁对于人生是件大事吧。

生病的最初几年,我有一种热切的盼望,盼望我可以立马变成40岁,这样糖尿病对于这个年龄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兀,因为看看现在40岁的人,5个人里面至少有2个人是糖尿病吧。

晚上在准备论文研究题材的时候,翻到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献,说的是青年2型的并发症会来的比同龄1型迅猛,文献里的研究对象都是20岁前被诊断为1型或者2型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观察8年后,其中有3/4的2型患者有了至少一种并发症,相对而言1型则只有1/4。

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禁一凉,对于我这样非典型1型糖尿病人,更多偏向2型的青年病人,是一个很坏的消息吧。我心里的不安使我无法逃避这样的负面消息,它似乎触碰到了内心最敏感的那个角落。

先生在一旁练习他的吉他,我听着略带悲伤的调子,望着他,心里不免想到,不知道我还能陪他多长时间。我望着他出了神,他似乎意识到什么,问我,你怎么了。我一时没忍住眼泪,抽泣的告诉他我看到的文献,他坦然的说,这有什么值得哭的,你文献里纳入的研究对象有多少人,不过几千人吧,研究对象都是老外吧。你在这儿担心,有用吗?不如早点去睡觉,别大惊小怪。

我听着,想想分析的不无道理,立马擦了眼泪,去睡了。

二.

一大早的并发症检查,其实这一周就没怎么睡踏实,心口一直悬着,最近觉得小腿抽筋,不知道是不是有神经病变,为什么见了医生老是血压高,会不会有什么问题。眼底也不知道是不是正常,还有24小时尿检…

清晨5点就无法再入睡了,惴惴不安的出门赶去医院,路上的行人还是一如既往,我一脸的心事重重。到了医院,验血、尿检、照眼底、肌电图。接着,便是焦虑不安的等待报告结果。

每隔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糖。每年,并发症检查。这样的心理过程,周期性的循环。。。

三.

周一早晨,客户把会议时间临时挪到了11:30,而11:30是我惯例的午餐时间,如果不按时很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会议时间调整不了,对于正常人来说,或许1点多午餐都没有问题,而我只能提前吃完自带的饼干,而我知道饼干对我来说升糖迅速。

周一傍晚,一大堆的事情在等着我,我有点焦躁。

一天的血糖控制的很不理想,特别是因为饼干带来的血糖后遗症,我盯着血糖仪的数字,再看着手边急需做完的报告,心里有种想哭的冲动。血糖仪的数字提醒我,这个时候我应该出去走一圈。而电脑提醒着我,今天要加班。

我不安的想抓狂。

-----------------------------------------------

我每天都在和这样的不安打交道,我给他们取名为“糖尿病式不安”。

San Diego的糖尿病行为学院是这样来形容这份不安:从你开始确诊为糖尿病的那一刻,全宇宙就扔给了你一个新的全职工作,除了你正在做的一切,管理糖尿病变成了一份最为特殊的工作,24小时不间断,这份工作对你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这份工作,没有薪水,也没有假期。

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个糖友都和我一样体验着这样的不安,感受到它对于生活的影响。我时常觉得每一个糖友都是生活中的“超人”,我们有三份工作:照顾家庭,照顾维持生计的工作,照顾自己的糖尿病。

我常常大言不惭的在我先生面前夸奖我的能干,是为了让他能够理解我时不时的情绪低落,在我需要支持的时候可以向我伸出手。我也常常肆无忌惮的在我朋友面前吹嘘我要同时完成三份工作,是为了在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理解我,陪伴在我身边。

糖尿病的不安,并不是一个人的事。糖尿病的不安,需要周围的整个支持系统来帮助你一起度过。

我们都清楚,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关系。而我想,意识到这样的不安,是拒绝抑郁的第一步。现代人常常自嘲的说每个社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抑郁,对于糖友,我们所面临的压力,除了同龄人都有的压力,还有糖尿病给我们带来的额外压力。学会认清它,辨别它,和你周围最亲近的人一起面对它,如果有必要的话,适当的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或许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吧。

-----------------------------------------------

董小姐

征集

上一周的“限食”专栏,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许多糖友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非药物疗法。我们希望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糖友获益,如果你也有值得一说的非药物疗法,欢迎和我们分享,我们会把征集来的故事,汇集成专稿和大家一同分享。请发邮件至:

asting323@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