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积木仁
来源 | 粒场财经(ID:lccaijing)
关于创新药,很多人都表示这并非是一门好生意。因为,新药研发本身不仅面临着高风险,而且在“双十定律”(即研发周期十年,研发投入十亿美金)和“专利悬崖”的约束下,创新药面临投入高、周期长、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的现实困境。另外,研究创新药标的公司本身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被挡在了大门外面。与创新药相比,CXO(医药外包)则是一个更加容易理解,行业增速更高、业绩更加稳定的行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有着“卖水人”之称的药明康德。
所谓CXO,指的是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CXO中的X分别代表的是医药外包中的研究(R:Research)、生产(M:Manufacture)和销售(S:Sales)。也就是说,CXO主要包括医药CRO、医药CMO和医药CSO!
前面提到,尽管创新药的利润相当可观,单一产品的毛利率更是能够达到95%以上。但是,医药研发本身的风险却非常高,不仅研发周期长、研发金额投入大,而且即便投了钱、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也依旧面临研发失败的巨大风险。根据Tufts(CSDD)统计,新药的研发成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1.8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10.4亿美元,再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攀升至25.6亿美元。与此同时,新药的研发成功率下降了近50%,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23%下降至现在的12%左右。
正因为此,一些大型药企开始将医药研发的部分环节进行剥离并外包给专业组织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CRO(医药研发外包)便应运而生。另外,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小型制药公司数量为9192家,占制药公司总数的76.8%。到2023年,这个数字有望增加至13892家,占比达到79.1%。但是,通常来说这些中小型制药公司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谁能够为了一个项目熬十年)和资金支撑其研发。更何况,自行研发所需要的实验室和相关配套设施,也是一笔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因此,无论对于大型药企还是中小型药企来说,医药外包都是双赢的操作。一般来说,CRO主要有客户定制服务和全时当量服务两种收费模式。前者主要基于项目单位本身,按照研发进度阶段性收取服务费;后者主要是将实验人员分配给客户,以劳动时间以及合同约定的劳务费率确认收入。也就是说,不管何种模式,CRO都不对实验结果“负责”,无论试验成功与否,CRO都要都要收取费用。除了提供劳务换取报酬之外,药明康德还积极寻求与战略客户签订“一体化合约”,即新药研发成功后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将传统的订单式收费转为风险共担的新模式。此外,基于中国最大的研发外包平台优势,药明康德还专门成立了一只风险投资基金,专门寻找在技术和研发上领先的公司。由此,可以归纳出“卖水人”的盈利模式:即“VC+IP+CRO”!简单的说,就是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找到优质的投资标的,并随后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研发平台,等到项目成熟后可通过上市或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优势是纯VC式投资机构所不具备的。因为,纯VC并不十分了解药品的研发进度、成功研发的概率以及潜在的市场空间。而这,恰恰是药明康德的优势。
根据财报显示,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为128.7亿元。其中,境外收入99.0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76.98%。由此可见,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的高。
事实上,药明康德的国际化战略早在公司成立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当时,参与创办了美国药典公司的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李革,应母校北京大学的邀请回国做了一个报告。也就在当时李革发现,以搜狐、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概念已经到美国传到了中国,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却还是空白。当时的背景下,别说创新药,就连仿制药都是一个新鲜名词!那么,为什么李革还毅然决然的在没有创新药的土壤里,创办了药明康德呢?
第一,CRO的模式已经被验证,而国内却处于空白市场。
20世纪80年代CRO起源于美国,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CRO企业的数量也变得原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际CRO先后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研发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强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但是,我国CRO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随着MDS Pharma Service投资设立了国内第一家CRO,我国才真正进入CRO时代。也就是说,CRO的模式在美国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国内却处于空白阶段。当时的背景是,尽管中国有着超过6000家的药厂,但是绝大多数药厂都是仿制欧美国家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又或者,专门从事中成药的生产和销售。总而言之,很少有公司从事创新药的开发。这就意味着,做CRO生意的药明康德,在国内压根找不到客户。不过,好在的是,李革的海外背景和过往履历为药明康德赢得了外国投资者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药明康德有了第一批海外客户。值得一提的是,李革在美国参与设立的美国药典公司,也是药明康德最早的客户之一。事实上,直到2008年,药明康德的客户群体都是海外客户。正因为此,从药明康德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公司就瞄准了国际化。也正是靠着这个策略,公司在头十年里不仅存活了下去,而且活得很好。
第三,“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具有廉价工程师红利。
目前,在药明康德全球2.17万名员工中,研发岗位的员工数量达到了1.79万,占比82.5%。也就是说,药明康德每十个员工中就有8个是研发岗。如果从学历的角度来看的话,在药明康德的员工中,有7472名员工是硕士或以上学位,1022名员工是博士或同等学位。由此可见,CRO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劳动密集型”行业。
更何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勤劳,加班时间更长、工作强度更大。
前面提到,我国制药企业中大部分以仿制药为主。以2018年为例,在国内药品市场上,仿制药的占比高达63%,真正的创新药占比仅为3%。但是,从2016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国内药企的发展,推动医药产业从“仿制药为主”到“自主创新为方向”的战略转变。2016年3月,国家出台《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也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这就意味着,国家着手大力推动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药。也意味着,真正留给传统药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想活下去,只能不断加强新药的研究。2019年9月,第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扩展到全国范围,在首批国家“集采”的25种药品种,入选的仿制药达到了22个,占比88%。也就是说,如果不入围国家药品集采目录,将丧失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入围国家药品集采目录,那么势必大幅降低出厂价。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仿制药转型原研药,不断加强创新药的研发便成为了药企唯一的选项。说白了,就是倒逼药企创新。于是,也就不难理解,药企纷纷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国内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自然也迎来了黄金年代。
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277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93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左右,与过去7年大致保持一致。
一方面,国际制药企业不断提高CRO在整体研发生产投入的占比,到2023年有望从目前的39.5%提升至49.3%;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创新药迎来风口,国内CRO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药物研发外包的市场规模约为201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达到432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1.1%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药明康德作为CRO的龙头企业,势必受益于行业红利!
“在成功的开创了中国CRO产业、为全球上千家企业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同时,李革还将药明康德发展成为了一站式研发平台,方便科学家更便捷高效的研发新药,就像阿里巴巴方便中小企业做生意一样。”
在美国,有一家叫做Callidus 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这家小公司初创时只有2.5名员工——2名正式员工和1名兼职财务,但是在药明康德生物制药研发平台的帮助下,最终被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新药研发的想法,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一张信用卡,那么你就可以通过药明康德的平台开药厂了。由此,药明康德在中国医疗现代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2019年,药明康德营业收入分别为48.83亿元、61.16亿元、77.65亿元、96.14亿元和128.72亿元,对应的市场增速分别为17.96%、25.24%、26.96%、23.8%和33.89%。整体来说,公司的营收处于稳定提升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长性。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收增速依旧达到了27.34%,表明公司的经营情况并未受到疫情的影响,具有可持续性!另外,作为国内CRO的龙头,药明康德2019年的营收为128.72亿元,远超过康龙化成的37.6亿元和泰格医药的28.03亿元。此外,像药石科技、昭衍新药、美迪西等第三梯队的企业营收尚不足10亿元。仅2019年,公司新增客户数量就超过1200家,目前合计的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900家,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2015年-2019年,公司全前十大客户保留率为100%,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占公司整体营收的比重约为32.5%。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