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345
泻青丸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川芎30克,山栀30克,大黄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
【用法】:上药均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2次,竹叶煎汤加砂糖,温开水化下;小儿剂量酌减。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肝火郁结,火邪上攻之症。方用龙胆草、大黄、栀子泻肝胆实火,合以当归、川芎养肝血以防火热伤及肝血,羌活、防风疏散火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尿赤便秘、脉洪实,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睡眠不宁,加夜交藤、枣仁养心安神;小儿睡中惊惕者,加钩藤、蝉衣熄风镇惊;两目红赤,加菊花、决明子清肝明目;大便秘结,大黄用生者,后下。
原方书中有龙脑、无龙胆草、现据考证龙脑系龙胆之误,且清代周刻本《小儿药症直诀》泻青丸,即有龙胆草而龙脑,故改。
消风养血汤
【方源】:《医方考》
【组成】:荆芥1.5克,蔓荆子1.5克,菊花1.5克,麻黄1.5克,防风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当归3克,白芍3克,草决明3克,石决明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疏散,养血行瘀。
【主治】:风热上扰,目赤肿痛,眦多羞明。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目赤初起,肿痛羞明。方用菊花、石决明、草决明清肝明目,合以荆芥、防风、蔓荆子疏散风邪,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目赤初起、红肿较甚,兼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为辩证要点。
柳花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黄柏30克,青黛9克,肉桂3克,冰片0.6克。
【用法】:各研细末,和匀,涂搽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生新。
【主治】:口舌生疮。
【方解】:方中黄柏、青黛可清热解毒;冰片、肉桂清热凉血,祛腐生新。临床上可结合内服药一起治疗,其效更佳。
赴筵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高良姜、草乌、细辛、荆芥。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擦患处,有涎吐出,隔时温盐汤漱口。
【功效】:温散止痛。
【主治】:风牙、虫牙、牙龈宣露,动摇欲脱,或腮颌浮肿。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寒凝经脉的牙痛,龈肿病症。方用细辛、草乌温散止痛,佐以荆芥消散,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牙痛龈肿、得温则减,为其辩证要点。
【附方】:赴宴散(《万病回春》),由黄莲、黄柏、黄芩、栀子、细辛、干姜组成;功能清热消肿止痛;主治口疮。口疮药赴宴散(《清太医院配方》),由黄莲、干姜、冰片组成;主治口疮。
【同名方】(1)《济生方》赴筵散,由细辛、黄柏组成;主治口疮。
(2)《宣明论方》赴筵散,由密陀僧、黄柏、青黛组成;主治口疮。
(3)《证治准绳》赴筵散,由薄荷、黄柏、青黛组成;主治口疮。
(4)《杂病源流犀烛》赴筵散,由铜绿、白矾组成;主治口疮。
人中白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煅人中白30克,炒黄柏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搽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
【主治】:牙龈溃烂。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牙龈溃烂。方用黄柏清热解毒,合以人中白消肿利咽,药简力专,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牙龈肿痛或有溃烂,为其辩证要点。
【附方】:柳华散(《疡医大全》)即本方加蒲黄、青黛、硼砂、冰片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同名方】:(1)《外科正宗》人中白散,又名中白散,由人中白、儿茶、黄柏、薄荷、青黛、冰片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2)《杂病源流犀烛》人中白散,由人中白、鸡内金、挂金灯子、青黛、鹿角灰、蒲黄、薄荷、白芷、冰片、甘草组成;主治舌根痈,喉蛾,喉菌。
(3)《重楼玉钥》人中白散,由人中白、白霜梅、枯矾、冰片组成;主治牙疳黑臭,腐烂出血。
青黛散
【方源】:《上海市药品标准》
【组成】:青黛6克,黄莲6克,儿茶6克,煅人中白6克,薄荷9克,煅硼砂9克,甘草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于患处;或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湿止痒。
【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疳齿衄,乳娥赤肿。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壅口腔、咽喉等症。方用青黛、黄莲、人中白清热解毒,合以硼砂、冰片、薄荷等消肿止痛,为其配伍特点。
【同名方】:(1)《颅卤经》青黛散,由青黛、细辛、芦荟、黄莲、瓜蒂、地龙、朱砂、麝香组成;功能同本方;主治小儿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
(2)《太平圣惠方》青黛散,由青黛、柑子皮、干蛤蟆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齿龈炎,牙疳,日夜疼痛不止。
(3)《杂病源流犀烛》青黛散,由黄莲、黄柏、牙硝、青黛、朱砂、雄黄、牛黄、硼砂、冰片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重舌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小儿诸黄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连半两(去须),栝楼根半两,黄芩半两,栀子仁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诸黄。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小儿魃病挟实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赤芍药1分,白鲜皮半两,黄芩1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1分,赤茯苓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魃病挟实。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量儿大小加减,1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解风热,消毒肿。主小儿风热毒肿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半两,槟榔半两,川芒消半两,黄连半两(去须),黄柏半两,雄黄半两(细研),赤小豆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解风热,消毒肿。主小儿风热毒肿。
【用法用量】 用蜜水调涂患处,1日3次。
【摘录】 《圣惠》卷九十
咽喉噙化丹
【方源】:易玉泉家传方
【组成】:生地、熟地、白茯苓各15克,天冬、麦冬、西瓜霜、硼砂、法半夏、乌梅肉各12克,人参、冰片、食盐各6克,黄柏、知母、薄荷、诃子肉(煨)各9克。
【用法】:将以上植物药类先研细末,过细绢罗筛后,再下西瓜霜、硼砂、冰片、食盐、合研成极细末,将药末摊开,先喷食醋(约3份),再炼蜜(约7份)为丸,如龙眼大。用时含入口中,慢慢噙化。
【功效】:滋阴润燥,降火利咽。
【主治】:慢性咽喉炎症,如虚火喉痹、虚火乳娥等。
【方解】:方用生熟地、麦冬滋阴润燥;配以西瓜霜、冰片清热利咽开音。本方滋阴润燥,且采用噙化,含服有利于药物作用于病变局部,若配合内服汤剂,其消肿止痛效果更好。
【附方】:噙化上清丸《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桔梗、花粉、葛根、百药煎、柿霜、玫瑰、木樨各30克,乌梅肉、前胡、甘草、薄荷、麦冬、杏仁各18克,硼砂18克,白檀香6克,冰糖1250克。共研极细末,以玫瑰、木樨合水为丸,如芡实米大。功效与应用:清音,化痰,宽胸。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连翘薄荷汤
【方源】:《中医喉科学讲义》
【组成】:金银花30克,连翘、生地各15克,牛蒡子、知母各9克,鲜竹叶6克,薄荷、绿豆衣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牙龈肿痛,腮肿而热,口渴,舌红,脉浮数。
【方解】:方中金银花、薄荷为清热解毒之要药;连翘、生地起凉血解毒之功。牙痛多责之于胃火上攻,本方所治为风热上扰,故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法治之。
【按语】:薄荷玄明散(《名医类案》),薄荷、硝石、没石子、青盐各60克,玄明粉、硼砂各30克,冰片2.1克。共研极细末,牙痛时用少许搽痛处。功效与应用略同上方。
牙痛霜
【方源】:验方选编
【组成】:樟脑3克,川椒3克,细辛2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放铜勺内,用茶盅盖严,稠面封固四周,勿令透气。放入微火上煅烧,约15~20分钟,移地候冷,揭开则霜药俱在茶盅底,入瓷器收贮。取少许霜药塞痛处。
【功效】:消肿止痛。
【主治】:龋齿牙痛,风火牙痛。
【方解】:龋齿中医认为系“肥甘湿热,化生牙虫”所致。其痛遇冷热咸酸刺激即可作痛,牙齿蛀坏有浅深不同,浅者齿黑有空洞,深者可达牙髓。治当杀虫为主。本方中樟脑、川椒、细辛3药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增损普济消毒饮
【方源】:《温病刍言》
【组成】:玄参、黄芩、牛蒡子、僵蚕各10克,黄莲、马勃、薄荷、荆芥各5克,连翘12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5克,芦根30克,桔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主治】:头面部,咽喉肿痛。如无名肿痛,牙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
【方解】:本方由普济消毒饮加减而成,功能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方中以黄芩、黄莲、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马勃清热解毒以消肿。且马勃清轻专走上焦,故能治头面、咽喉肿痛。牛蒡子、僵蚕、薄荷、荆芥疏散风邪,使毒热从表而散;桔梗载药上行,开泄上焦;玄参治浮游之火以利咽喉。若便燥结者,可加大黄。
防风二皮汤
【方源】:邢学恭家传方
【组成】:防风、青皮各9克,丹皮、当归各10克,生地15克,升麻7克,细辛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止痛。
【主治】:牙痛。
【方解】:方中防风可疏散风邪;丹皮、当归、生地活血清热止痛;升麻、细辛可祛风止痛。上门牙痛多属心火,加黄莲7克,麦冬10克;下门牙痛多属肾火,加黄柏9克,知母12克;左上牙痛多属胆火、加龙胆草、羌活各9克;左下牙痛多属肝火,加柴胡、栀子各9克;右上牙痛多属大肠或膀胱火,加大黄15克,枳壳10克;右下牙痛多属肺火,加黄芩、枳壳各10克;两侧上牙痛多属胃火,加白芷、川芎各9克;双侧下牙痛多属脾火,加白芷9克,白芍12克。一般1~3剂则痛止或减轻。
地参菊花汤
【方源】:杨慎修经验方
【组成】:熟地、玄参、菊花各60克,生石膏10~30克,升麻0.5~5克,蜂蜜60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0毫升,徐徐服之。
【功效】:滋阴,清热,止痛。
【主治】:阴虚胃热牙痛。
【方解】:方中熟地、玄参养阴清虚热;菊花、石膏可清实火止痛;配以蜂蜜可缓急、止痛。牙痛与少阴、阳明两经关系最密切。肾阴亏虚、胃火炽盛之牙痛,本方最为适用。
助阳和血补气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白芷6克,蔓荆子9克,柴胡15克,当归身15克,炙甘草15克,升麻20克,防风20克,黄芪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煎服。
【功效】:祛风,和血,补气。
【主治】:目赤羞明,多眵流泪。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赤眼、微热、白睛红、隐涩难开、睡多眵泪。方用黄芪、升麻益气升阳,配以白芷、蔓荆子宣泄解表,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年老虚衰、白睛暗红、生翳下陷,为其辩证要点。
【附方】:助阳活血汤(《兰室秘藏》),药味与本方相同,惟剂量稍有出入,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伤寒心脾热,舌肿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连1两(去须),黄芩3分,川升麻3分,黄药3分,甘草半两(生,锉)。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寒心脾热,舌肿。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黑豆30粒,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一
伤寒10余日,热气结于胸中,往来寒热,头痛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柴胡1两(去苗),枳实3分(麸炒微黄),川朴消1两,赤芍药1两,黄芩1两,虎掌3分(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10余日,热气结于胸中,往来寒热,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三
时气7日,往来寒热,胸胁逆满,大肠秘涩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川芒消1两,桂心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1两,麻黄(去根节)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时气7日,往来寒热,胸胁逆满,大肠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五
当归养荣汤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熟地3克,当归3克、白芍3克,川芎3克,防风2克,羌活2克,白芷2克(诸药为古方用量,随证可酌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疏散,滋阴补血。
【主治】:血虚阴亏,睛珠疼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因血虚阴亏引起的眼痛不可忍。方用防风、羌活等祛风疏邪,合以当归、白芍等养血滋阴,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眼痛、头晕、面色无华、口干口苦、脉细,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应用,可加夏枯草、谷精草等以增加疗效。
六神丸
【方源】:《雷允上通芬堂方》
【组成】:珍珠粉、犀牛黄、麝香各4.5克,雄黄、蟾酥、冰片各3克。
【用法】:各研细末,用酒化蟾酥,与前药末调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每服5~10丸,每日2~3次。亦可外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或溃疡,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痈疽,疔疮,以及小儿高热抽搐等。
【方解】:方中珍珠粉、犀牛黄、麝香均为清热解毒之良药,配合冰片、雄黄可消炎止痛。本方是十分著名的有效的中成药,近年来临床研究颇多,关于临床应用的报道亦多,大大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如治疗呼吸衰竭:早期用六神丸8粒,开水溶化后鼻饲,3小时1次。治疗流行性血热:六神丸10粒,每日3次,10日为1疗程。治疗食管癌、贲门癌:六神丸10~15粒,每日4次,连服1周为1疗程。治疗白血病:六神丸每日量90~120粒,最大量180粒,分3~4次服。不能耐受者,由每日30粒开始,能耐受后迅速增量。一般连续服用,间歇期根据临床、血象及细胞分类情况而定。其他还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蛲虫病、哮喘、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房颤、心房扑动、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青年粉刺、颈部瘢痕性毛囊炎、鸡眼、牙周病等。
【按语】:使用本方要注意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新生儿及小儿慎用,过量易中毒;特异体质者可出现过敏反应,亦应慎用;孕妇、新生儿、幼儿、体质虚弱者禁用或慎用。
冰麝散
【方源】:《中医喉科学讲义》
【组成】:黄柏、黄莲、玄明粉(风化)各3克,冰片1.2克,麝香0.3克,明矾、甘草各1.5克,鹿角霜(刮去皮,髓)15克,硼砂7.5克(炒)。
【用法】:先研前3克,再入其他药,共研极细末。吹入患处。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主治】:鹅口疮,咽喉、牙龈、口腔黏膜溃疡肿痛等症。
【方解】:方中黄莲、黄柏清热解毒;冰片、麝香亦可清热消肿痛。本方常用配合内服药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喉癌等。
除瘟化毒汤
【方源】:《白喉治法抉微》
【组成】:桑叶、竹叶、甘草各6克,葛根、川贝母、枇杷叶各9克,金银花24克,生地15克,薄荷,川木通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透毒。
【主治】:白喉初起,兼感风邪,头痛恶寒或发热,舌苔白,脉浮数。
【方解】:方中桑叶、竹叶、川贝、枇杷可清心肺之热,疏风透毒;配以金银花、生地可清热凉血解毒。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秋冬季节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是素体阴虚、肺胃积热为其内因,时令风热或燥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是其外因。清热解毒,养阴润肺为基本治法。
【按语】:临床以本方加黄芩、连翘、麦冬、玄参、土牛膝治疗白喉热毒较重者,其效果更佳。
【附方】:神仙活命饮(《白喉治法抉微》),石膏、生地、山栀、马兜铃、龙胆草、玄参、白芍、黄柏、栝楼皮、板蓝根、甘草、用于白喉属热盛者。
时气表里如火,烦躁欲死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寒水石半两,川芒消半两,石膏半两,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葛根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时气表里如火,烦躁欲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不拘时候,以新汲水调下。
【摘录】 《圣惠》卷十六
时气余热不退,发渴躁闷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栀子仁1两,犀角屑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连(去须)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黄芩1两,柴胡(去苗)1两,白鲜皮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余热不退,发渴躁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六
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大黄散
【处方】 大黄4两,黄连4两,黄芩4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用法用量】 先食服方寸匕,日3服。亦可为丸服。
【摘录】 《外台》卷四引《集验方》
神效吹喉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薄荷、僵蚕、青黛、朴硝、黄莲、硼砂各5克。
【用法】:研为细末,与猪胆汁搅匀,阴干。每30克加冰片0.9克,研细末,取少许吹入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乳娥,喉痹,缠喉风等。
【方解】:方中薄荷、青黛、朴硝、黄莲等品均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良药。本方采用吹喉法以治疗咽喉类疾病是中医喉科的传统方法,有极好临床效验,但现代许多医生却放弃了这一简便的方法。本方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疏风清热饮
【方源】:《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荆芥、金银花、赤芍、防风、玄参、连翘壳、浙贝母、桔梗、天花粉、淡黄芩、牛蒡子、桑白皮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喉痹。症见咽喉微肿,干燥,微痛,吞咽或咳嗽疼痛加剧;有时伴有微发热,头痛,声嘶,口干唇赤,舌苔薄白或微黄。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均为辛凉解表之品;金银花、赤芍、玄参、连翘可清热,凉血解毒;天花粉可养阴清热生津利咽喉。如大便秘结,加玄明粉、大黄。
积泻。12-13岁结热痰多,壮热食少,结实者自下
大黄散
【处方】 大黄12分,柴胡10分,枳壳10分,升麻10分,芍药10分,栀子仁10分,竹叶1升,姜3分,知母8分,杏仁(净)8分。
【功能主治】 积泻。12-13岁结热痰多,壮热食少,结实者自下。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2升,分为4服。10岁外分为3服,儿小量之。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婴孺方》
发背初发,如麻子粒大,渐以结硬疼痛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木香1两,玄参1两,黄芩1两,赤芍药1两,白蔹1两,紫葛1两,赤小豆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发背初发,如麻子粒大,渐以结硬疼痛。
【用法用量】 用鸡子白调如面糊,于绢上涂贴,干即再贴。以散为度。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妇人漏下青色
大黄散
【处方】 大黄半两,黄芩半两,白薇半两,桂心6铢,牡蛎6铢。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妇人漏下青色。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空心以酒调下,1日3次。
【摘录】 方出《千金》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吹汉清丹
【方源】:《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硼砂、黄柏各12克,朱砂、雄黄、牛黄、黄莲各3克,冰片、青黛各10克,血竭、薄荷、甘草各6克,地虱婆5个。
【用法】:上药分别精制细末,混合匀,瓷瓶收贮密闭备用。每用时取少许吹患部,日1~2次。
【功效】: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喉痹。
【方解】:方中黄柏、黄莲、朱砂可清热解毒;配以朱砂、牛黄、冰片可消肿止痛。本方为湖南省已故名医、著名的中医临床家言庚孚教授的经验方,对于治疗各种热毒性咽喉类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腑祛风汤
【方源】:蓝云祥经验方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大黄(后下)、炒枳壳、薤白、荆芥、防风、白芷各9克,赤芍、蝉蜕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参18克,全栝楼24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通腑泻热,祛风止痒。
【主治】:顽固性荨麻疹,病属肠胃实热者。风疹块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多发于外感之后。常由胃痛,纳差,便秘,脉沉稍数,舌苔薄黄。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生大黄等药可清热活血;荆芥、防风、蝉蜕、白蒺藜可疏风止痒;苦参杀虫止痒。本方所治属于胃肠积滞,湿热内蕴,发于肌肤以成痒疹之症。本方用通腑泄热,祛风除湿止痒法治疗,对于顽疹、癣、皮肤瘙痒症伴有大便秘结者,用之有良效。
凉血消风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生地、生石膏、茅根各30克,金银花15克,白芍12克,元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升麻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主治】:全身性红斑丘疹性皮肤病属气血风热者。症见口干,怕热,发热,瘙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白糙或黄,脉洪滑或弦滑有力。
【方解】:方中生地、石膏、茅根合用清热凉血;金银花可清热解毒;牛蒡子、荆芥、防风、升麻可祛风解表透疹。若红斑严重者,加广角0.9克(冲服)。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皮炎,包括玫瑰型自家敏感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泛发性湿疹、皮炎性玫瑰糠疹、药物性皮疹等。
【按语】:脾胃虚寒者,慎用。
一切癣
大黄散
【处方】 大黄如枣大1块,斑蝥(全者)7个。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一切癣。
【用法用量】 以酽醋调如糊,先揩破癣疮,然后涂药,候干洗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诸骨蹉跌血瘀,肿热疼痛
大黄散
【处方】 大黄(蒸,切)2两,大豆(炒,去皮)2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诸骨蹉跌血瘀,肿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惊风
大黄散
【处方】 大黄、芍药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惊风。
【用法用量】 猪胆汁调,贴囟。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引《惠眼观证》
土茯苓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土茯苓、白癣皮各30克,茵陈24克,生薏苡仁、金银花、苦参1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红肿渗出性皮炎数湿热型者。症见口干不欲饮,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方解】:方中土茯苓、白癣皮、苦参均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茵陈、薏苡仁、黄柏可除湿止痒。若有大便秘者,加大黄9克。应用于泛发性湿疹、疱疹性皮炎、传染性皮炎、下肢湿疹、牛皮癣等。
赞 (0)